APP下载

行为视角下基于CiteSpace的建筑安全研究综述

2019-08-06王玉合龚小丽唐笑宇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9年4期
关键词:建筑安全期刊领域

叶 贵,付 媛,王玉合,龚小丽,唐笑宇

(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重庆 400045)

正如习近平所说:“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建筑业是一个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高危行业,过去20年建筑安全事故率虽整体有所下降,但仍是各行业平均事故率的3倍左右[1]。据统计,2018上半年全国建筑业共发生安全事故1 732起、死亡1 752人,同比分别上升7.8%和1.4%,事故总量已连续9年排在工矿商贸事故的第一位,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自2016年起连续“双上升”[2]。因此,在倡导安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有效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亟待加强建筑安全的相关研究。

海因里希曾提出,100起安全事故中,超过90%的安全事故可以通过人为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3]。也有学者指出行为选择失误是导致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4-5]。可见,从人的行为视角研究建筑安全尤为重要。现阶段学者们对此展开了一系列研究[6-7],但理论成果较为庞杂,尚未提供一个清晰的整体理论框架[8]。而综述研究能系统地挖掘研究现状,并探寻未来的研究趋势[9-10],是完善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为理清人的行为视角下建筑安全研究的理论体系,展开全面、透彻的综述很有必要。

综述研究通常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其中,定性分析是传统的分析方法,它主要依赖研究者阅读量的大小和总结能力,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也有视角新颖等优点[1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及普及,以知识图谱为代表的定量分析开始广泛应用于综述研究,其能定量、直观地显示知识及其关联,挖掘研究现状及热点,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同[12-13]。鉴于此,为掌握行为视角下建筑安全领域的研究现状,理解当前的研究热点与前沿,确定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采用知识图谱绘制工具CiteSpace对来自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的行为视角下建筑安全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定量分析并辅助定性分析,该研究成果可为管理实践及后续研究提供指导与借鉴。

1 方法与数据

根据研究的目的本文设计了两个阶段的文献综述研究方案,详见图1。

图1 文献综述研究方案Fig.1 Research programme of literature review

阶段一的主要任务是文献收集与选择。首先以建筑、建设和施工3个关键词进行行业限定,基于CNKI期刊数据库按检索式(建筑 OR 建设 OR 施工) AND (安全行为)进行初步检索。为了保证数据尽可能完整,通过阅读文献并咨询专家建议,找出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因素。然后按检索式(建筑OR建设OR施工) AND (安全动机OR安全认知OR安全文化OR安全意识OR安全氛围OR 安全态度OR安全心理OR安全能力)进一步补充文献。检索时间截止2018年1月8日,两次检索获取文献共860篇。由于搜索引擎的模糊匹配逻辑和中文的一词多义现象,CNKI的检索结果中存在大量的无关文献[14],因此按设定的筛选标准(见图1)通过人工逐一排查并剔除不相关文献,对保留的120篇文献进行文献追踪再次补充文献,最终获取期刊文献156篇。文献追踪一方面有助于补充检索遗漏的文献,尽可能保证数据的完整,另一方面能获取部分最新发表的文献,进一步增强分析数据的时效性。从追踪到的36篇文献来看,其对该领域的贡献较大,不可忽视,可见仅凭检索式获取到的分析文献往往是不够的,这也印证了任何研究工作基本都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延伸的。因此,在获取综述文献时,通过文献追踪的方式补充文献是非常有必要的。

阶段二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知识图谱分析工具对获取的156篇期刊文献展开系统综述。首先,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运用Excel对文献发表数量增长趋势、关键期刊进行统计,采用CiteSpace对关键作者及研究机构进行统计,并对整个领域的研究内容进行描述;然后,采用共词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到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最后,根据结果分析与讨论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2 结果与讨论

2. 1 研究现状

2.1.1 文献发表数量增长趋势分析

本文借助Excel统计分析工具,对行为视角下建筑安全领域156篇相关研究文献发表数量的年增长趋势进行统计分析,见图2。

图2 行为视角下建筑安全领域研究文献发表数量的 年增长趋势图Fig.2 Annual growth trend chart of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construction safety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havior

由图2可见,关于行为视角下建筑安全领域的研究文献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整体呈上升趋势:2002年以前是第一阶段,该领域基本没有研究,说明此阶段我国学者还未注意到人的行为对建筑安全的影响;2003—2008年是缓慢发展的第二阶段,年文献发表数量少于5篇,主要原因是该阶段安全事故呈下降趋势[1],社会对建筑安全的关注不够,相关研究获得国家基金支持的文献数量累计仅2篇,支持率仅为11.8%;2009—2017年是快速增长的第三阶段,年文献发表数量明显增多,可能是由于2008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推出一揽子计划,工程项目剧增[15],但管理人员无法迅速扩大,亟需加强相关研究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一观点亦可通过国家基金投入得到验证,经统计相关研究获得的国家基金支持相比第二阶段明显增强,支持率达55.9%,约为第二阶段的5倍。尤其在2014年和2015年相关研究文献的发表数量增速较为明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随着中国经济在2014年前后步入“新常态”,资本投入、劳动力供给等传统的增长动力已难以为继[16],而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开始成为新的时代潮流,生命至上、安全大如天的发展理念开始日益深入人心,因此从人的行为视角研究建筑安全得到了高度重视。预计未来该领域研究文献的发表数量将会持续增长。

2.1.2 关键期刊分析

本文借助Excel统计分析工具,对行为视角下建筑安全领域156篇相关研究文献发表数量排名前五的关键期刊进行统计分析,见图3。

图3 行为视角下建筑安全领域研究文献发表数量排名 前五的关键期刊Fig.3 Top five key journals in the field of building safety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havior

由图3可见,行为视角下建筑安全领域研究文献分布比较集中,仅5种期刊的文献发表数量就占到全部分析文献的67%,且《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和《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两种期刊的文献发表数量约占全部分析文献的50%,表明这5种期刊是建筑安全领域中文文献的主要出版物,是探究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也是在未来研究中了解该领域最新研究动态的重点关注对象。

进一步从期刊的收录情况看,发表在CSCD期刊上的文献共90篇,占57.69%,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献共57篇,占36.54%,而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文献仅占3.85%,发表在EI期刊上的文献仅占1.92%,未见SCI来源期刊,说明该领域研究成果刊发在SCI/EI/CSSCI等高水平期刊上的数量明显不足,从长远看,不利于该学科的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2.1.3 关键作者及研究机构分析

表1 行为视角下建筑安全领域研究文献贡献量≥2篇的关键作者

由表1可知,整体上看,排在前列的作者文献贡献量均不多,排名第一位的作者韩豫的发文数量为7篇,说明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积累不够丰富,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另外,从行为视角下建筑安全领域研究文献发文作者的合作网络来看(见图4),总体上整个知识图谱由相对零散的网络组成,作者抱团合作明显,但相互之间未形成紧密合作的大网络,缺乏与其他团队的合作与交流,如韩豫与梅强团队、杨世军与张羽团队、方东平与张孟春团队等都自成一派。因此,今后应大范围加强学术团队的合作,深化沟通与交流,以促进学术研究的长期发展。

图4 行为视角下建筑安全领域研究文献发文 作者的合作网络Fig.4 Author cooperation network of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building safety from perspective of behavior

本文采用CiteSpace对行为视角下建筑安全领域156篇相关研究文献发文数量排名前十的研究机构,见表2。

表2 行为视角下建筑安全领域研究文献发文数量排名前十的研究机构

由表2可知,行为视角下建筑安全领域研究文献发文作者隶属机构较为集中,其中西南交通大学、江苏大学两所大学占比较大(18%);进一步可以发现10个关键机构均为高校,缺乏企业、研究院(所)等研究机构的加盟,未能有效实现“产学研”的合作,而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更能使研究者了解现实需求,激发研究灵感,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研究院(所)的合作与交流与合作,从而研究出更有实践价值的成果。

2.1.4 研究内容分析

图5 行为视角下建筑安全领域研究文献的研究内容Fig.5 Research content of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building saf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havior

本文通过梳理行为视角下建筑安全领域156篇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发现,学者们围绕(不)安全行为主要从三个层次展开研究(见图5):最里层是学者们对(不)安全行为的内涵,如形成过程、影响因素、规律等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中间层是学者们在把握(不)安全行为的内涵后,有针对性地进一步探讨各影响因素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主要从安全氛围、安全文化、领导行为、个体特征、安全能力、安全动机等角度研究与(不)安全行为的关系,有助于管理者更清楚地认识各因素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并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最外层是学者们通过分析(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来间接实现对不安全行为的控制,可通过培养员工的安全态度和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来减少不安全行为,实现安全管理,还可采用现代化技术如利用个性化和可视化等方式来提高安全培训效果,进而提高员工的安全知识及能力,最终保障安全行为的实施。

最里层属于行为视角下建筑安全领域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后续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中间层主要是对最里层研究内容的细化和加深,重点是对(不)安全行为的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而最外层是对最里层、中间层研究内容的拓展,一方面有助于为最里层、中间层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有助于切实改善安全绩效,提高现场施工安全水平。

2. 2 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

2.2.1 研究热点分析

本文采用CiteSpace对行为视角下建筑安全领域156篇相关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并统计频次≥6的关键词,见表3。

表3 行为视角下建筑安全领域研究文献统计频次≥6的关键词

由表3可知,行为视角下建筑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集中于(不)安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安全文化、安全氛围和安全绩效等主题,较多通过解释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分析验证,且大多以建筑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因其是建筑安全事故的主要诱发者和受害者[18]。王丹等[19]曾使用CiteSpace对国内建筑安全领域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该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安全行为和安全绩效等主题,该研究结果与本文的结论基本一致。

为了进一步探究行为视角下建筑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含表3中关键词的部分文献进行了定性分析,具体内容见表4。

表4 行为视角下建筑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定性分析

2.2.2 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分析

本文对关键词共现网络从keywords提取信息标签进行聚类分析,得到Modularity(0.4604)>0.3,Mean Silhouette(0.6228)>0.5,即整个网络构成了较为明显并具有联系的聚类[13]。时间线图如图6所示,每个节点的大小代表它的频次,且每个节点是由一圈圈年轮组成,各个年轮的色彩表示关键词出现的时间,年轮越厚,说明该年该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关键词之间的连线颜色意味着两者共现的时间,由冷色到暖色时间逐渐增加;紫色外圈标识的为中介中心性≥0.1的关键节点,即不安全行为、建筑工人、安全管理、安全氛围、安全文化、结构方程模型(SEM)等9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对网络的控制作用较强,起着桥梁作用;编号#0、#1、#2、#3表示聚类中的关键词数量由大到小。

图6 时间线图Fig.6 Timeline map

由图6可见,行为视角下建筑安全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聚类——安全文化形成较早,主要研究主题为通过SEM分析安全文化与安全绩效的关系;第二阶段,#0聚类——地铁施工开始形成,主要研究的是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三阶段,形成了#2聚类——安全行为,主要研究的是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影响;第四阶段,#3聚类——建筑工人是学者们的主要研究对象,大多聚焦于建筑工人的行为安全和安全心理研究,以期抑制不安全行为,减少安全事故。由图6亦可印证前述该领域研究文献发表数量的增长趋势,即:在2002年以前该领域基本没有研究成果,未出现关键词共现网络;2003—2008年该领域研究成果较少,共现网络较为稀疏;2009年至今研究成果丰硕,关键词共现网络紧密。

近两年来,行为视角下建筑安全领域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危险认知、安全态度和安全意识等方向,表明我国学者开始重视除安全文化、安全氛围等外部因素以外的个人内部因素,如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危险认知对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的影响。如姜沁瑶等[30]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建筑工人安全意识的影响因素为安全技能、安全心理、安全态度等5大因素;陈雪锋等[31]分析了建筑工人安全态度的内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作年限、福利薪酬等15个因素对建筑工人安全态度具有显著的影响;冯志达等[32]以认知心理学为支撑,将建筑业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了比较,探究了各自危险认知的特性、差异和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危险认知的特点为过程变化、个体差异等,且管理人员的危险认知水平高于作业人员;韩豫等[33]也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建筑工人对不同安全事故危险认知结果的差异特性、偏差成因等,结果表明工人容易低估频发、低危、可控性好的事故危险,其原因主要是工人危险敏感性下降、认知主观性过强以及高估风险应对能力等。

2. 3 未来的研究方向

在上述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行为视角下建筑安全领域研究文献刊发在高水平期刊上的数量明显不足,作者研究深度不够且抱团合作,今后的研究中应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利于该学科的长远发展。此外,在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发现,可以从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的主体和研究方法三大方面(见表4)进一步挖掘未来可能值得拓展的研究方向,具体如下:

(1) 从影响因素视角上看,个体、群体(组织)、环境三因素交互作用下的行为研究值得关注。Khosravi等[34]曾对建筑业影响不安全行为和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总结出个体特征、工作环境、工作群体、承包商、监督者、项目管理、组织、社会8大影响因素,概括起来分为三个视角:个体、组织管理和环境视角。由本文的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安全氛围和安全文化等组织管理因素的相关研究已相对成熟,针对(不)安全行为的其他影响因素如安全意识、安全态度等的相关研究在近两年也相继得到了展开,但少有学者涉足个体、群体(组织)、环境三因素交互作用下的行为研究。何长全等[35]通过对建筑工人安全行为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得出三大关键影响因素,即组织安全氛围、个体心理和群体沟通,并指出在考虑社会环境差异的情况下探究不同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影响机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这与本文的结论基本相似。

(2) 从研究主体视角上看,非正式群体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值得重视。群体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学者们在研究群体对建筑安全行为的影响时大多未加以区分,而两者有不同的群体特征,是完全不同的群体形式,对个体行为的作用机理也应存在一定的差异[36-37]。少数学者进行了群体区分,但也只重在研究业主、承包商、监理及行政主管部门等正式群体,未考虑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兴趣、爱好、习惯、志向等的一致而自发形成、但未得到组织批准的人群结合体,管理学称之为非正式群体,而非正式群体可能对建筑工人安全行为有更大的影响[38-39]。因此,今后的研究应特别关注非正式群体因素的引入。

(3) 从研究方法视角上看,实验、仿真等方法值得推广与应用。现阶段学者们在建筑安全领域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问卷调查、访谈等自我报告方法收集数据,再通过模型进行分析与验证,较少采用相对客观的研究方法,如实验和仿真方法等。如方东平等[40]曾指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为安全管理提供新方法、新手段,应关注新技术在建筑安全领域的应用;Zhou等[10]也曾指出建筑安全领域分为两个研究视角,一个是以管理为导向,另一个是以技术为导向,管理视角就是从安全氛围、安全文化、工人的行为等进行控制,技术导向就是为人为失误设立最后一层保护屏障。而我国目前以技术为导向对不安全行为进行控制的研究较缺乏,因此学者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智能化技术在建筑安全领域的应用,如模拟培训、实时监控工人的行为等。

3 结论与展望

本文运用知识图谱分析工具CiteSpace对来自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156篇核心及以上期刊行为视角下建筑安全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定量分析并辅助定性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该领域研究文献经历了三个阶段:2002年以前是第一阶段,该领域基本没有研究;2003—2008年是缓慢发展的第二阶段,该领域年文献发表数量缓慢增长;2009年至今是快速增长的第三阶段,年文献发表数量显著增加,表明从行为角度研究建筑安全管理越来越受到学者的认可。

(2) 该领域研究文献发表期刊相对集中,如仅《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两种期刊的发文数量约占全部分析文献的50%,但缺少高水平期刊;从研究作者来看,作者抱团合作明显,但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交流;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最里层主要研究(不)安全行为的形成过程、规律、影响因素等,中间层主要探究安全氛围、领导行为等与(不)安全行为的关系,最外层主要研究(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来间接实现对不安全行为的控制。

(3) 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安全文化、安全氛围和安全绩效等主题,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方法应用较广泛,后期可多关注实验、仿真等研究方法。

(4) 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其中以安全文化的研究开始最早,近年来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危险认知、安全态度和安全意识等方向。

(5) 该领域学者应加大关注个体特征、群体(组织)、环境三大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对建筑行业个体行为的影响,还应特别注重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此外,建筑业应加强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并有效实现智能安全管理。

猜你喜欢

建筑安全期刊领域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建筑安全施工管理防范措施探讨
建筑安全施工管理策略在建筑施工中的实践探究
2020 IT领域大事记
期刊问答
领域·对峙
建筑安全施工管理策略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建筑安全重于泰山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