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池塘“零排放”绿色高效圈养 新模式

2019-08-06何绪刚

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14期
关键词:零排放尾水圈养

何绪刚

当前我国局部水域的水产养殖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和水资源再利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加上近几年,环保风暴之下,中国水产养殖受到空前挤压,面对高成本的环保设备成本,大多数为传统池塘养殖的小型养殖户应如何转型?定制化的绿色高效养殖模式的探索成为当今之急!池塘“零排放”绿色圈养模式是华中农业大学池塘养殖研究团队为响应国家“十三五”发展战略及绿色化发展要求,围绕现代渔业生产方式“减量增收、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转变需求,针对广大养殖户的痛点需求,对传统池塘养殖模式不断完善和升级的成果。

图1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圈养”池塘

池塘“零排放”绿色圈养模式是池塘内桶型箱体进行养殖+池岸上固液分离塔+人工湿地净水系统的水产养殖设施系统。养殖废水经过固液分离塔进入人工湿地进行脱氮降磷处理,净水再回流池塘重复利用,具有高效集排污特点,养殖系统排污效率90%以上,养殖容量50~100kg/m3,饵料系数下降约20%,可实现养殖尾水100%循环利用。

一、池塘“零排放”绿色圈养模式介绍

基于“能时时打扫池塘卫生”的理念,提出了“池塘圈养模式”,是一项对传统池塘养殖方式的重要革新。圈养系统主要包括圈养箱、增氧系统、集排污系统、循环水系统和人工湿地废水处理系统五个部分;其中,圈养箱为圆柱体,内径4.0m,高3.1m,平均水深1.8m,养殖容积约25m3,投产后每个圈养箱可达到1吨的产量。其原理是在池塘中构建一套面积不超过池塘总面积25%的圈养装置,把主养鱼类集中圈养在圈养箱内进行集约化精养,圈外的大部分外塘面积用于水质净化,可适当放养鲢鱼以维持圈养池塘良好的水体环境。由于能及时集污排污,养殖水体可保证在Ⅲ类水质,鱼类土腥味基本去除、病害发生率降低70%以上、渔药使用量降低80%以上,鱼的口感更佳。这种养殖模式既降低了饲料、渔药等成本的投入,又提高了养殖鱼类的品质,使渔民显著增收。

二、节能减排效果

圈养系统能耗包括增氧系统能耗、循环水能耗、排污系统能耗和人工湿地曝气系统能耗四个方面,运行时间的长短随着养殖周期、天气等变化而改变,一般增氧系统在傍晚开启,次日上午7:00关闭,白天阴雨天开启,晴天溶氧充足可关闭;循环水系统每天抽水一次,每次3分钟,以及每次排污时冲水5分钟;排污系统在18:00-20:00之间进行抽污,每次抽污1小时,抽污第3-8分钟之间的黑色污水进入尾水分离泵,再经一晚上静置沉淀于次日上午8:00将上清液排出,进入人工湿地废水处理系统,经过微生物处理、曝气后回流池塘循环利用;沉淀分离、回收的残饵和粪便可进行生物肥发酵,资源化再利用。圈养系统平均每圈养每天消耗电能约5度;固形物排污率90%以上,实现了养殖尾水100%循环利用,残饵、粪便得到充分的资源化再利用。

图2

三、经济和生态效益

在经济效益方面:①该模式极大地降低了饲料成本。饲料投喂范围仅限于养殖箱内,可根据养殖鱼类的吃食情况进行调整,避免了饲料的浪费,其养鱼成本比常规养鱼节约饲料成本15%~30%。②有效地节省了人力成本。养殖管理方便,相比于传统土塘养殖,需要管理的水体面积大大减少,节约人力成本。③减少渔药的使用。由于进行集约化精养,可准确判断鱼类疾病,而且减少了渔药作用的水体,可提高用药效果,从而减少渔药的投入。④可提高养殖鱼类营养品质。该模式提倡清水养殖,鱼体没有接触到池塘底部淤泥,土腥味下降、口感好、营养丰富、无公害,广受消费者青睐。

池塘“零排放”圈养模式,节能又减排,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应用的绿色水产养殖新模式。

猜你喜欢

零排放尾水圈养
大通湖流域稻虾种养尾水分析与治理对策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圈养羊需做好三点
岳阳县某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冬季处理效果评价
成功圈养羊做好三要点
养殖尾水处置需要注意的问题
火力发电厂废水零排放技术研究
我国浓海水资源利用现状
圈养在心中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