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套乡间小路迸出的集市情怀
2019-08-05王雷
王雷
赶集的风尚
晨曦微露,家住彰武县哈尔套镇的王凤江就已起床,来不及洗漱,套上外衣、挎上菜筐,一溜烟小跑下楼,出了院门迈进一条南北通透、东西纵横的十字街口。
“来俩,要热乎的。”他冲着早餐摊正炸果子的师傅说道。
接过果子咬上一口,王凤江一边往嘴里吸凉气倒腾烫人的果子,一边看向挤进十字街熙熙攘攘的人群,望着满载而归的挎兜网袋,聆听着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声。
“在农村,有一种时尚叫赶集。”抹净嘴,摆正菜筐,王凤江也冲了进去。
此话不假。在乡村,购物并不能如都市生活般任性,只有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才能实现。“物以稀为贵,这种情况下的购物自然成了一种风尚,久而久之便有了约定俗成的名字——赶集。”
王凤江是在这风尚潮流中长大的,若不是后来成了西哈尔套村村主任,恐怕很难想到,沁入哈尔套大集骨子里的风尚,还有着深层次且独特的历史脉络。
哈尔套在春秋时期属古幽州,在辽金时期已非常繁荣,呈现出集市的样貌——为获得农具、生活必需品或银钱,附近居民自发地在固定的日子,将自己的东西拿到固定的街市上出售或交换。
待到清朝初期,这里成了盛京(今沈阳)所辖的养息牧场。嘉庆年间,这里成为北通内蒙古,南至锦州,东去盛京的重要驿道。由于地处要冲,交通又十分便利,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等多民族往来其间,大家“入乡随俗”地携带农副产品来售卖,逐渐形成集市。
清末民初,哈尔套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全国闻名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形成了半农半商、以农促商、以商养农的格局。
建国后,哈尔套领先全国乡镇,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兴起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哈尔套人民公社。百姓劳动热情高涨,物资交易往来频繁,在逢五排十的集日里,邻乡近村的农户都“抢滩”于此,争相销售,赶集的人来自天南海北,多达数千,很是热闹。
“大集还上过《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哩。”王凤江介绍,《社会主义大集好——辽宁省彰武县哈尔套公社改造农村集市的调查》让哈尔套大集再次名噪全国,“如果当年有抖音快手,大集准是著名网红打卡地。”
喧嚣过后,来到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初步放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百姓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当地开始着手恢复哈尔套大集,王凤江时任西哈尔套村村主任,这个任务就落在了他的肩上。
经历了前期艰难的征地、补偿程序之后,哈爾套大集的初级规划已基本成型,剩下的只有最难啃的招商工作了。“现在叫招商,以前没这新鲜词儿,土话叫拉活儿。”王凤江带着村干部挨个村地宣传,邻近的乡镇也要去,让大家伙儿都知道大集又恢复了,家里有好货都可以拿到集上卖钱。
“当年每个村都有村办供销社,搁到现在就像社区超市。”王凤江突发奇想,把村办供销社也搬上大集,村民积极响应,转眼间,十里八村的供销社商品都出现在集上。西哈尔套村供销社当时主打产品是白面,“在细粮稀缺尚需供应的年代,从南方辛苦运到北方的白面是难得的宝,特给大集提气。”马不停蹄,王凤江又动员村民侧重各种土特产,让大集不失村集本色……一时间,家常日用、粗粮杂面、山味野货、鸡鸭河鲜等一股脑都被摆到了大集上。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赶集的风尚都不变。”王凤江很享受这份风尚。
赚钱的节奏
在今天,1万元或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月收入,倒退30年,万元户无疑是富人的标签。
“在那时的哈尔套大集上,万元户一抓一大把。”李桂香就是其中一员。
20世纪80年代中期,哈尔套大集逐年兴旺,不少脑子灵活的人都来到集市,纷纷做起生意,哈尔套大集便成了“粮票”年代的超级市场。那时,只要将外来的商品转运到集上,不出一天,大多会被抢购一空。白天卖货,晚上数钱,成为摊贩们最快乐的时光。
“服装的利润大,一件售价30元钱的衣服,利润就能达到一半。”李桂香卖的是服装,当年有哈尔套直达沈阳五爱街的城际客车,她每周至少要去沈阳进一次货。李桂香眼光好,她每每进新货摆到集市上,瞬间就会被秒杀一空。两年光景不到,她就成为村里首位万元户。
获得的收入与付出的辛苦是等量的。“去外地大包小裹地赶车进货,为节约成本,常坐一宿绿皮车再倒汽车。晚上就车座下铺张毯子凑合睡会,到家后又忙着理货和务农,都忘了补觉这茬儿。”
与凌晨两三点到大集抢占摊位相比,李桂香觉得进货倒成俏活计了。“去得早,位置好,才能卖得多。所以经常会提前一天拿着桌椅去大集跑马圈地。”李桂香感叹,任何时间节点下,占摊位都是遭罪。冬天,零下20多摄氏度下着雪,即便裹着军大衣,披着厚棉被,西北风一吹也透;夏天,天公不作美,总挑在集日下雨,瓢泼过后不仅摊位白占了,大集也被搅黄了……四季变换中,李桂香深深体会着“无利不起早”真实含义。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万元户和逐渐富足的物质生活背景下,哈尔套大集迎来爆发式繁荣,但不可避免的,是近乎野蛮成长的状态下,粗犷经营背后的种种问题。
“相关部门”开始瞄准哈尔套大集,运输管理费、摊位费、卫生费等收费项目纷至沓来,压在摊户身上喘不过来气,继而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与此同时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的情况经常发生。
好在当地部门及时介入,为大集打通绿色通道,取消了包括摊位费在内的各种费用,并严厉打击非法行为,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监管制度。伴着改革的春风,哈尔套大集驶入发展快车道,摊户呈爆发式增长,商品种类也在不断增加,交易额更是不断刷新纪录。
哈尔套大集的兴旺,带动了周边乡村集市的蓬勃发展。2000年后,以哈尔套为圆心,周围的丰田乡、满堂红乡、平安乡、四堡子乡都相继建起农村大集,各个大集的集日互不撞车,形成远近闻名的区域性新农村大集网络。
对上集的摊户而言,每月奔波于5个大集之间,迈着辛苦的步伐,享着赚钱的节奏,生活忙碌而美好。对于赶集的人来说,目的不仅限于购物,还有传统乡村集市的氛围,以及乡村生活不可割舍之逢集必赶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