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三代”王清涛:我是东北制药精神的信奉者
2019-08-05东来
东来
他们心有精诚,手有精艺。
他们技高胆大,巧夺天工。
他们守护经典,攻坚创新。
他们练技修心,兼济天下。
他们来自不同行业,
用极致追求,书写新时代匠人精神。
系列专题——为您讲述新时代大国工匠。
今年5月初,在东北制药南厂区见到王清涛时,他正在车间里组织大伙儿拆卸管线。个头儿不高,戴着窄边黑框眼镜,看上去斯斯文文的,像个教书先生。
“你再晚来几天,我就搬家了。”说话间,43岁的王清涛眼角连着鱼尾纹笑成了一道缝儿。下个月,南厂区就要搬迁了,王清涛和同事们正在做搬迁前的准备工作。
不一样的“厂子弟”
前阵子,热播剧《大江大河》中,提到了改革开放时期的一家国有化工厂。在化工厂里,工人分成两类,一类是毕业后被分配来的,要从最艰苦的岗位干起;另一类则被叫做“厂子弟”,接班进来的,被安排在养尊处优的岗位。
一定程度上讲,王清涛就是东北制药的“厂子弟”。
“我们家,从我爷爷那辈算起,我叔叔、姑姑、哥哥……全在东北制药工作。”说到这个庞大的“东北制药家族”时,王清涛脸上的那种自豪神情,藏都藏不住。
王清涛的爷爷王志河是“老革命”,1955年大学毕业后,就扎根在东北制药总厂担任工艺员,是有名的元老级功勋员工。父亲王哲岩在东北制药张士厂区负责园林绿化工作,一辈子兢兢业业,曾连续十几年被评为厂里的先进工作者。
延续家族荣耀,成为东北制药人,是王清涛很小的时候,就被长辈规划好的路。
“我小时候贪玩,有一次偷看了爷爷的工作手稿,上面的各种化学公式,我看不懂,但觉得特神奇,特有吸引力。”或许是基因的作用,王清濤从小就偏科数理化,这让家人更加坚定——他就是吃这碗饭的。
初中毕业时,没有丝毫犹豫,王清涛直接报考了东北制药总厂技工学校,定向培养,3年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东北制药厂维生素分厂。
与电视剧中的“厂子弟”不同,王清涛可没被安排到养尊处优的岗位。
1995年,正值我国首条万吨维生素C(简称VC)生产线在东北制药建设,19岁的王清涛被分配到了VC发酵提取液生产线。万事开头难,项目从建设到正式投产的过程艰苦异常,新人王清涛吃了不少苦。他心里清楚,这么大的项目,只要卖力干,一定会有好前景。
一场关于VC的商战
如预期一样,这条当时国内第一大,世界第二大的VC生产线,很快就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可王清涛没料到的是,随影响力而来的,不是效益,而是世界各大制药厂的联合打压。
生产线正式投产后不久,多家世界知名维生素C生产厂,联合了不少行业营销巨头,发起了疯狂的价格战。他们深知耗资巨大的东北制药厂正急于回收成本,对于价格战,几乎没有还手余地,他们蓄谋着将这个“巨大的威胁”击溃在摇篮里。
短短几个月内,VC 的国际市场价格急速下降,远远低过了成本价。这就意味着,东北制药生产的每粒VC,都将以亏本的价格出售,产量越大,亏损越多。
被逼入绝境,唯一的办法就是减产。一时间,生产线大幅关停,员工面临停工放假,人才外流严重。关系不错的工友建议王清涛同他们一起另觅前程,也有不少药厂来高薪挖人,面对种种变故,王清涛不知该如何选择。
犹豫之际,爷爷的一番话让他清醒:“这么多年,东北制药经历过多少大风大浪,哪一次不是绝处逢生?”爷爷破天荒给他讲了很多老一辈东北制药人,在血泪中奋进的故事,这些故事爷爷从没说过。在王清涛的记忆里,爷爷口中的东北制药从来都只有辉煌。前辈们的奋斗史让王清涛备受触动,他下定决心与VC生产线共进退。
想从价格战中突围,关键在于降低成本,必须依托于技术创新。
没过多久,在全体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国际领先的“两步发酵法”诞生了。这项技术不仅获得了当年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让东北制药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价格战中,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全厂欢欣鼓舞,可王清涛心里却有了落差,他感到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工人,即便足够努力,贡献也难与技术人员比肩。
这样的想法,并没持续太长时间。当时,在VC提取生产过程中,要先花费1.5个小时交“正号料”,再花费1.5个小时交“洗料”。“为什么不同时进行呢?”一次生产操作中,王清涛头脑中闪出个念头。
他壮着胆子向厂里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被采纳后,产值效益一个月就增收了74万元。在那个年代,74万元对于年仅20岁、初出茅庐的王清涛而言,是个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
不再妄自菲薄,也不再满足于仅仅提建议,王清涛开始摩拳擦掌。
“去钠盐”是VC生产流程中,一项重要工艺。简单来说,就是把古龙酸钠中的钠成分去掉,钠的去除率,直接关系着药品质量。王清涛亲自动手进行管线重构,将钠盐发生率由30%以上降到了2%以下,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
巨大的成就感让他豁然开朗,即便只是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通过技术创新也可以为厂里创造巨大效益。
不明工种的高级工
今年,王清涛获评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可在职称上,他却还只是个高级工。与大多数同等荣誉的工匠们清一水儿的高级技师职称相比,差距不小。
差距的根源在于王清涛工种的不确定性。因为你很难给王清涛明确定义工种。按照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所示,他应该是个结晶制药工。可当了解了他的全部日常工作,你也可以说他是个维修工、钳工、仪表工,甚至是搬迁工。
生产线上,不锈钢门阀受到酸性原料腐蚀发生了滴漏,他就化身钳工,自己动手打磨耐酸碱性强的UPVC材料阀门;夜班里,电机循环泵故障,为了不影响进度,他又干上了维修工的活儿;最近厂里搬迁,他成了搬迁工,整天谋划着管线设计、安装的最佳方案,忙得不亦乐乎。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工种,只要是与技术创新有关,能为厂里创造效益的活儿,我都干。”技术创新,已经成了王清涛的一种执念。
有一年,王清涛所管辖的大组遭遇了超滤设备物料流速缓慢的问题。此后,王清涛就像做了病一样,每到凌晨3点就会从睡梦中惊醒,试了很多“偏方”,情况都没能好转。
“怎样把产量抢回来?怎样减少处理时间……”凌晨3点的昏暗中,王清涛瞪着眼睛,一个接一个的问号从脑海中闪过,想不出办法,问题明天还会反复涌现。
这天,依旧是凌晨3点的“自然醒”。不出预料,他又开始了一遍遍地自问自答。他回忆着操作“超滤水冲洗”时的情形,不断反问自己:“为什么补水手阀不能全部打开?为什么打开后会低液位报警、延长冲洗时间?”就在这时,脑海中突然闪入了一段水流的画面,“水流有点儿大……对啊,生产线就是水流过大了!”他兴奋地快叫出声了。
从床上一跃而起,王清涛本想振臂高呼,却瞟到了正熟睡的妻子,只得收起拳头,悻悻地爬回床上。余下的床上时间完全是煎熬,天刚蒙蒙亮,他就迫不及待赶去了厂里。不到一天时间,就将管线重装完毕。
看著改进后的设备,王清涛长嘘了口气:“终于能一觉到天亮了!”
2003年,由于技术创新带来的巨额效益,王清涛在东北制药内部获评了技师职称。“技师已经是厂里评的最高职称了,一共只评了两个人。”说到这儿,王清涛笑的得意又腼腆。
第二个执念
为了提升知识储备,2008年,王清涛报考了成人高考。与大多数混学历的人不同,从大专到本科,5年里,王清涛从不懈怠,特别是数控技术方面的课程,工作中经常用到,他学的尤其认真。
在王清涛忙着攻读大学课程时,厂工会举办了合成药精制、结晶工培训班,参加培训后就有机会报考高级工职称,这对王清涛很有吸引力。“我虽然已经被厂里评为了技师,可这个职称只在东北制药有效,社会上并不认可。”职称的问题,一直是王清涛心中的遗憾。
报名后,王清涛每个工作日的晚上去夜校学习,周末则参加制药高级工培训,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工作和学习上。“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不能参加社交活动,也少不了被埋怨和误解,可我一点儿不后悔。”
王清涛的确有不后悔的资本。有了知识的支撑,创新路愈发畅通无阻。他提出的高离转刷滤网改造项目,日节电5000kw,创效160余万元;超滤设备供、出料系统及走料方式工艺改进,平均出料时间缩短27%,满足了车间产量需求的同时,全年创效857万元……
2016年,以王清涛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在他的带领下,提取工段内掀起了创新工艺小改小革的高潮。前年,王清涛劳模创新工作室被正式命名为“辽宁省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动的职工范围扩大到了全厂。
王清涛一路在成长,他为之奋斗的东北制药也在2018年迎来新的腾飞。作为辽宁省沈阳市国企“混改”试点企业,东北制药引入辽宁方大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无论是体制机制,还是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创效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改变了东北制药盈利能力长期低迷的局面,开启了高质量快速发展的新步伐。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清涛开始注重身体锻炼。每天早上,他还是早早起床,不同于过去急忙赶去厂里,如今他会踩着晨光,约几个球友到文化宫打羽毛球。赶上天好,还会带上儿子。
王清涛的儿子念初中了,内心里,他还是希望儿子可以延续这个“东北制药家族”的荣耀。可儿子更钟爱电子竞技,天天吵着成为职业电竞选手。
“时代不一样了,我不能再像父亲规划我一样,去规划孩子的未来了,不过我相信,等他再大一点儿,会明白,东北制药是最好的选择。”与对技术创新的执念一样,把儿子培养成“东北制药人”是他深藏在心里的又一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