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ANO模型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满意度提升对策分析
2019-08-05吴瑞杰
吴瑞杰/文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实行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来,取得了很大成效,形成了一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国际化、现代化城市和城市群。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提高质量”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主题。
按照国家总体要求,经过多年积极探索,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参与主体的农民,其市民化过程中的满意度是“提高质量”的关键。本文以河南省为考察样本,深入了解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挖掘农民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作为政府调整决策的依据,以求对提高政策针对性、有效性和顺利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建设发挥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数据来源与回归分析
笔者对河南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16799 份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得到3334 个有效样本。由于调查问卷涉及14 项测量项目,笔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降维处理,得到6 个主成分,如表1 所示。
根据数据结构特点,笔者采用有序Probit 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 所示。
经过变形,模型简化表示如下:
Y=0.11×(生活保障指数)+0.12×(农业生产脱离程度)+0.28×(生活环境指数)+0.06×(人口结构和就业状况)+0.10×(城市生活观念指数)+0.04×(生活环境工业化指数)[1]
Y 代表被调查者的市民化意愿,市民化意愿随着Y 的取值变大而增强。
二、KANO 模型
KANO 模型最早运用在客户满意度研究中,是对客户需求进行分类和优先顺序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客户需求对客户满意度的影响为基础[2],体现了产品性能和顾客满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表1 主成分分析结果与变量解释
KANO 模型定义了三个层次的顾客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基本型需求是必备的需求,顾客没有必要说但企业必须做到。期望型需求顾客能够明确提出来,要求提供比较优秀的产品或服务,是他们希望得到的。期望型需求实现的越多,顾客就越满意。兴奋型需求要求提供给顾客一些完全出乎意料的产品或服务,使顾客产生惊喜。当兴奋型需求不满足时,顾客觉得无所谓,反之,顾客就会非常满意。
结合回归分析结果和KANO 模型的实际含义,笔者将6个变量按照其系数的大小,分成三种类型,如图1 所示:
表2 有序Probit 模型回归分析
图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满意度KANO 模型
三、结论与建议
结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中实际问题和各种类型需求的特点,笔者提出“三步走”策略,以逐步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满意度。
第一步,构建合理的城镇产业体系,促进就业,满足基本型需求
以区域中心城市、县城为主体,以中心城镇和农村社区为载体,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立足当地的资源禀赋或外围发达地区的产业辐射和产业转移,为每一个城镇匹配独特的产业聚集。
同时,积极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逐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公平就业、自由就业;建立一体化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有效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流动和转移;加大农业转移人口劳动力岗前培训,优化培训内容,灵活设置培训内容;破除城乡户籍制不合理限制,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平等就业、自由就业。
第二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完善保障制度,丰富文化娱乐生活,推进信息化建设,满足期望型需求
高效利用城镇化集约土地,尽可能在原址上拆建,努力做到节约土地,保持传统城镇风格;鼓励和扶持当地种粮能手发展家庭农场型的粮食生产,通过扩大其土地经营规模,扶持现代粮食科技和物资装备及其应用推广,有效提高种粮农民的经济效益。
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建立正确的医疗保障意识;在医疗保障制度的设计过程中,充分结合农业转移人口的特点和需要;解决好操作问题、异地续费问题、跨地区流动的医疗保险关系接续问题;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农业转移人口老有所养;打破城乡二元制度束缚,逐步形成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城镇文化市场繁荣;抓文化精神塑造,全面提升城乡群众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积极营造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三步,逐步改善生活环境,满足兴奋型需求
改善生活环境,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一要求与尊重差异相结合;坚持规划先行、完善机制,集中整治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协调,改善环境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在人居环境建设中,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保持乡村特色;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增加农民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