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思茅
2019-08-05刘庆明
文 刘庆明
对于我来说,家乡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思绪;家乡是我喝过的那口井,是我住过的那间房;家乡是我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度过的那段艰辛岁月和当下的幸福时光。家乡的那些山,家乡的那些水,家乡的那些蓝天白云,家乡的那些风土人情,家乡的那些酒醇茗香,家乡的那些亲情爱念足以让我享用一生。
我的家乡就是被誉为“中国茶城”的思茅。由于思茅是普洱市委、政府所在地,所以人们又习惯性地把她叫做“普洱”。五十多年前,也许是缘分,也许是天意,我就出生在了这里。
要说对家乡的情缘,还得从上小学的时候开始,因为它给予我根深蒂固的记忆。那时学校里经常组织“忆苦思甜”活动,这些活动专门会邀请一些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到学校讲述解放前有关他们受剥削受压迫的苦难生活,也会常常讲到有关思茅解放前的状况。
思茅在解放前夕是一个疟瘴之地,尤其是在1941年至1942年遭受日本飞机轰炸和大地震后更是衰败不堪,各种疾病在这块土地上蔓延开来,当地人是一家一家的死绝而无人收尸。所以当时流传有一句民谣:“好一座思茅城,倒了三城门,街心长野草,夜里虎进城”。可见,解放前夕的思茅是何等的苍凉破败。
我记事的时候思茅已经解放近二十年了。但是,由于思茅地处边疆,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加之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都还普遍低下,城市居民的粮食需要按人口供应,其中大部分还是杂粮;肉食、盐巴和糖以及布料等也都需要按人口凭票供应,数量也较少。所以,许多生活用品是匮乏的,大部分人身上穿的都是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好多小孩都还打着赤脚。在肥皂短缺的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还约着到气象站去打制氢气废弃的那种碱水来充当肥皂洗衣服。
当时我们正是处在长身体的阶段,经常会感到饮食上缺油水,肚子里时常会饥饿,最好的零食恐怕就是酱油拌冷饭了,也经常会生病,一到医院看医生就说是营养不良。
60年代的思茅城区不大,基本上就是由几条街组成。主要有大街、珠市街、南正街、上二街、下二街、西门街等。大街就是后来的新大街,之后又叫做振兴大道。大街当时是一条用石头铺成的弹石路,两边的房屋都是老式的土木建筑,当街一面都是用木板拼成,有些房屋有明显的倾斜、歪偏,没有什么像样的商店,就有几个小米干铺子和杂货铺子。再后来老房子逐步被新的砖瓦房替换,才又增加了一个国营食堂,一个面食馆,一个豆浆米干店,在老街上也增加了一个三合营食馆和银门口商店。
那时,整个思茅最高的建筑也就是红旗小学的两栋三层教学楼,其它的房屋都不超过两层,而且几乎都是土木或砖木结构的。银门口这里也算得上是个集贸中心,是四条街的交汇处,遇上赶街天,人就很多,非常热闹,整个狭窄的街口被挤得水泄不通。
我们搬了好几次家,最后搬到珠市街的一个四合院里,租了一间十平方米的房间,一家四口就挤在里面。四合院三面是住房,正南面是一堵高大的山墙照壁。这些老房子估计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天井的地面由青石板铺成;房檐上雕龙画凤,正堂屋内摆设都是清一色“老古董”,有香案、八仙桌、大条凳、太师椅等。
在院子的山墙两边有两道大门,一道通向街道,一道通向后面菜园。菜园里种有十多棵果树和一大片蔬菜。当然,对于小孩子来说,最想得到的莫过于桃子、芒果和葡萄了。望着这些沉甸甸诱人的水果,饥渴的孩子当然不会无动于衷,常常三五成群,留下耳目,翻墙入园,摘它几个,解解嘴馋。天黑了,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只有成群的小孩子在玩“躲猫猫”。
洗马河又名胜利水库,以前也是我们常去的地方,我们在大坝下的泄水渠里“经风雨、见世面”,慢慢地学会了游泳。现在,在大坝侧面的绿地公园里,已然还记载着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关于洗马河与诸葛亮的故事: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带兵南征来到思茅,曾在此安营扎寨,搭建茅庐,并在河里洗刷战马。所以后人将这条河叫做洗马河。回到蜀国之后,诸葛亮时常思念曾经住过的这间茅庐,思而不得,故将此地命名为“思茅”。所以,“思茅”一名就被沿用至今了。思茅人民在这里树立诸葛孔明座像及士兵洗刷战马的雕像,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不朽的天才。
洗马河的故事,在记忆中最为深刻的就是70年代每年一次的“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活动。那时,水库边上到处人山人海,红旗招展,比过大年还热闹;大规模的游泳队伍浩浩荡荡,横渡水面。解放军部队和民兵部队一起武装泅渡更是精彩,炮声、机枪声、地雷爆炸声,震耳欲聋、响彻云霄;火光浓烟在对岸铺天盖地;高射机枪和高射大炮对空猛烈扫射。高空中,一个个气球被打得稀巴烂。那种震撼的场面,至今还浮现在我的脑海,回荡在我的耳旁。
上小学时,学校的学农基地就在“太平桥”下方,每个星期都有几天要来挖地种地,还得到处去积肥挑粪。劳动结束之后,也是我们最为愉快的时光,大家可以尽情地跳入小河之中,游泳、戏水;还可以到菜地的小沟沟中抓些小鱼、小虾和黄鳝,回家改善一下生活;还可以到荷花塘里刨上一根莲藕,美美地啃上几口;晚上,还可以与街坊邻里的小孩一起,点上自制的火灯笼,到菜地沟边打“青蛙”,在那个肉食奇缺的年代,还真是一道上好的生态美食。
最开心的还要数到“军分区”或“独立师”看露天电影。当时,消息传递最快的就是看电影;最糟糕的心情就是看了一场“白跑战士”;最遗憾的事情就是错过了一场新片子;最烦心的就是电影放了一半,老天忽然下雨或是突然停电;最耗时间的就是放完一辑片子,又要等下一辑片子,号称“跑片”;看得最多的片子就数“革命样板戏”了。为了看一场露天电影,大家不惜奔走三四公里,抬着长凳,哼着小调,行走在漆黑的夜里。
80年代思茅城中拥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园——“绿岛公园”,它的前身是1985年修建的“玉屏园”,当时只是一个小巧玲珑的花鸟市场。那时的绿地内设有水磨石凳、石椅、石桌,建有一个旱冰场,还有一个大笼子,里面放养着几只孔雀。是思茅人购鸟赏花的好去处,尤其是老年人散步休闲的好地方。没几年这里又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改造,盖了几栋小楼,重新进行了绿化,种植了不少的树木,将其建设成了一个小公园,并更名为“绿岛公园”,直到现在还基本保持着原状。
因为绿岛公园旁边就是电影院和红旗会堂,还有红旗广场以及振兴大道,所以就成了思茅城区的文化商业中心。而且这里好像就是一个社会大舞台,上演着一出出春来秋往的世间场景和形形色色的人物剧目,简直就是一个大千世界的缩影。
几十年过去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家乡原来这个小小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荒芜之地都早已烟消云散,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的高楼大厦、一条条平坦的大街和那宽敞的广场;相继建起了普洱大剧院、普洱文化中心等公共项目;建起了茶马古镇、茶马古城等商业旅游区;开辟出了宽阔的茶园大道、樱花大道、凤凰花大道、黄花风铃木大道、紫楹花大道。
近年来,打造绿色城市品牌和建设森林宜居城市的工作不断推进,思茅的绿色经济建设和天然湿地保护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使得这里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已经建成了几个较大的湿地公园,成为游人赏花观光的好去处。现在,这座城市已经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
站在茶山观景台上,鸟瞰远方,家乡旧貌换了新颜,已经变成了一座茶园飘香、欣欣向荣的美丽城池,到处充满着和谐幸福的生活场景,到处展现着多姿多彩的诗画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