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直播教育”
2019-08-04扶青
扶青
2018年12月中旬,一篇名叫《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该文所讲的“一块屏幕”,实际是一种“直播教育”模式,将优秀高中的课堂同步直播给贫困地区的学生们。位于国家级贫困县的云南禄劝第一中学,生源外流严重,学生成绩也不理想。但自从采用“直播教育”之后,可以同步享受成都七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学生成绩大为改观。2018年该校毕业生1230人,二本上线634人,一本上线147人,还有人考上了北大。
这篇文章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大概是触及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痛感和期待。众所周知,出于一些复杂的原因,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并不均衡,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差异更大,贫困地区的学生条件艰苦,机会也少,受教育是他们为数不多的改变人生命运的途径,更是防止贫困形成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在这样的背景下,“直播教育”的意义重大。就技术能力来讲,只要一根网线、一块屏幕,它就可以很大程度地填补资源鸿沟,使许多享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的人通过网络获取其他学校的教学内容。因此,自诞生之初,它就被认为能够“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化”。禄劝第一中学的实践也证明了,在教育资源供给有限的情况下,要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直播教育”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但当我们为这项技术欢欣鼓舞的时候,也应该冷静下来想想,禄劝一中的成功,究竟是个例还是有代表性?“直播教育”的成功,技术支持是唯一因素吗?就目前的报道来看,作为直播方的成都七中,12年来共对248所学校开放了课堂,其他学校的教学效果是否如禄劝一中这样有效,还不得而知,也没有大规模的调查结果支持。但反过来看禄劝一中,除了采用直播技术外,它在许多地方的“发力”同样不容忽视,比如采取小班制吸引优质生源,聘用的老师普遍比较年轻开明。同时,政府层面的支持力度极大,在全县年财政收入为6.1亿元的情况下,市县两级教育支出反超总收入3.5亿元,仅仅这一点,许多地方就难以做到。就以上情况来看,当地教育的成功可能具备多重因素,技术原因究竟作用多大,值得探究。
也有学生感叹:“我基础较差,跟不上网课进度,反而失去了信心。”这说明,即便“直播教育”很有效果,也不能过于迷信它,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换句话说,教育有自身的规律,最终是关于“人”的教育。技术当然重要,但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容忽视。如果教师觉得技术是对自己的代替,可能会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产生某种抗拒心理;倘以为有了网课就能一劳永逸,也可能會产生某些形式主义做派。其实,本地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极其重要,他要挖掘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生活,确保学生听懂学会、跟上进度。由此可见,“直播教育”的理想固然美好,但作为一种新模式,有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认真对待并加以完善,才有推广的价值。
更进一步,技术如何发挥效果,其实是关于如何看待技术、用好技术的考题。“直播教育”的确让人眼前一亮,但它没法完全抹平资源的鸿沟,也没法彻底代替政府的作用。当前,我们还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培育优秀教师,推进资源配置,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摘自《南方日报》
点 评
禄劝一中成功的例子让人欢欣鼓舞,作者也对“直播教育”的作用进行了肯定。但是在“热情绪”之后,作者又马上进行了“冷思考”,综合分析禄劝一中取得成功的多种因素,坦承“直播教育”仅仅只是其中一个因素罢了。在技术层面以外,作者更看重“人”的因素,包括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文章有破有立,既有对技术所带来的变化的肯定,也有冷静的反思和建议,分析深入、观点显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