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视阈下深度报道的挑战与机遇

2019-08-04李青森

科技传播 2019年12期
关键词:深度报道媒体融合发展

李青森

摘 要 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大规模的信息量使得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那么以调查全面、分析客观为长的深度报道面临的挑战更是多角度的,如何在信息的洪流中留下痕迹值得思考。文章从深度报道的特点、坚守还是变革以及应对的策略进行递进式多角度论述,望能为媒体融合视阈下深度报道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媒体融合;深度报道;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7-0029-02

1 深刻與全面:深度报道的特点

深度报道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在1984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闻学简明词典》中对该类报道的解释是:“深度报道是对新闻要素中‘Why和‘How的进一步深入的报道方式。”从一般意义上讲,深度报道是通过背景解释、事件分析、科学预判等方法,从历史影响、因果发展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深度报道的创作目的是以发生的事件挖掘历史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

深度报道是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的。我国的深度报道按照表现形式划分,主要包括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等。从表现形式上可以看出,不论是连续报道还是系列报道,其报道目的都是力求从全面性的角度去阐述和说明事件。按照创作内容划分,深度报道可以分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分析性报道和述评性报道。从表现形式和创作内容的分类不难看出,深度报道的核心特点是:深刻与全面。

然而,也正是这样的特点属性,使得深度报道在互联网普及的全媒体时代下的短板更加凸显。一方面,报道的深刻性意味着兼具理性与客观,与带有博人眼球的“标题”式碎片化报道相比,受众具有局限性,无法吸引大范围的大众视野。例如,某地区水生态受污染类话题,大众首先关注的是自己的生活用水是否受到影响,环境是否遭到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的关注热度会逐渐褪去,而类似水为何会被污染,其它地方是否还有隐患,之后的治理预防又该如何这样需要时间去论证调查的更深层次信息,也难以避免受热度衰退的影响而缺少关注度。另一方面,报道的全面性,使得深度报道的制作时间久,缺乏时效性。常常是热门事件一出,大量的信息瞬间就覆盖了大众的视野,全面的真相往往还没等调查完,事件已经逐渐淡化了。

2 价值与形式:坚守还是变革

随着技术的革新和阅读方式的改变,在媒体融合视阈下,碎片化的信息大量充斥着舆论场。深度报道面临的现实窘境便是,报道还处于创作阶段,但舆论的关注度与热度已经时过境迁。深度报道面临困难与窘境是显而易见的,形式的局限与内容的迟滞使得在信息传播技术更迭的当下,究竟何去何从?这是否意味着在媒体融合的信息时代,深度报道的价值正在弱化,逐渐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崛起,打掉了信息发布的门槛,使得“人人都能做记者”,信息发布的无门槛化带来了信息传播的高效化,同时也产生了片面化和虚假化。往往是事件一出,结果还没有定论,但大量的相关信息已经迅速占据网络,舆论的倾向已经随着新信息的涌入,像稻草一样来回摇摆了多次,这样的情况在互联网平台已经十分常见。大众由于对事件真相的了解并不全面,多数的判断都是缺乏客观与理性的。

在宏观上,社会的有序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舆论环境。这样的舆论大环境需要深度报道这样的载体去传递和揭露事件的真相。在微观上,随着碎片化阅读的局限性的凸显以及大众对信息质量的需求日渐提高,事件的真相以及意义被渴求。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和高速的时效性的这些优势的确能够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但随着获取信息量化的积累,使得大众对事件的全面系统性产生需求,显然这样的优势不能满足大众的这一需求,而这一突破口就是深度报道的价值所在。因此,深度报道存在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不可否认的是,全媒体时代下,短、平、快式的信息在传播方式与效率上确实对深度报道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面对这样的现状,深度报道应当扬“内容”之长,避“实效”之短。既然在实效上不能占领优势,那么,深度报道应当更大发挥好自己的核心价值,即“内容为王”。

全面客观有深度的内容是深度报道的核心价值,深度报道应该以深度为基础,发挥多角度,深层次的价值。例如,在采访调查过程中,不能因为着急报道就走捷径,对事实真相缺乏全面的了解就妄下定论。这样不只是失去了报道的价值,也失去了公信力。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核心内容价值是需要坚守和发扬的,那么在激烈的信息化竞争中,深度报道如何脱颖而出,发挥更大的价值呢?这就要在深度报道的创作形式上下功夫。

深度报道之所以称为深度,是因为在选题方面,深度报道选择的是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件去进行报道;在调查阶段,要多方走访调查,经过明察暗访、论证分析等大量的取证,从而完成制作的。从传统的深度报道制作与传播方式来看,选题信息获取有局限,调查数据汇总工作量大,审阅流程繁杂,采、编、播技术滞后都是报道的制约因素。在媒体融合视阈的全媒体时代下,深度报道可以运用互联网的信息扩大选题范围,更加准确地确定选题角度与调查方向;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增加报道内容的宽度,还可以借鉴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使报道在具备理性与客观等核心价值的同时,使大众更容易理解。随着制作技术的发展,深度报道还可以在画面上不断创新表现形式,充分运用好媒体融合的技术与手段,发挥平台优势,探索深度报道的新活动。

3 主观与客观:应对的策略

3.1 明确自身定位

随着“标题党”等博人眼球现象的普遍存在,很多深度报道的记者在制作报道时也逐渐迷失了报道本身的定位,自然也丧失了核心价值,显然这样应对挑战的策略是不可取的。记者应该在严谨的调查和客观的分析过程中去获得大众的认可与青睐,用背后的真相丰富报道的内涵,扩大深度报道的渗透力与影响力。

3.2 提升人员专业化

深度报道信息的主要内容来源是掌握在记者手中的,信息内容的客观、全面,要求记者须具备职业修养和道德素质。而如何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在信息海洋中如何提取有价值的内容,以哪一角度形成积极导向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不仅需要依靠从业记者长时间的工作实践和业余积累,还需要从业记者自律自行,具有社会责任感。但因为深度报道的衰变,经费、资源配备的压缩,人才也大量流失,使得行业现状更加窘困。因此,大力培养、塑造专业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深度报道的从业人员而言,也存在着生存危机。热点事件时有发生,信息散步迅速、真假难辨,在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保持敏锐的洞察力,适应大众阅读习惯的改变,提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对于深度报道的从业人员来说也是迫在眉睫的。

3.3 传播渠道多元化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下,传统媒体已经与网络融合发展的技术壁垒早已经破除,传统媒体打造的“中央厨房”,专属客户端,官方微信、微博等主流新媒体平台的开设,深度报道不仅能及时共享资源,还扩大了宣传的渠道。因此,深度报道当利用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手段探索新的发展动力。在技术方面,深度报道要突破传统方式,利用网站与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渠道,增强影响力。在内容形式方面,不仅可以在画面的呈现上進行创新包装,还可以尝试增加4G连线、线下互动等技术,扩大网络覆盖面。

4 结论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焦点、热点、难点事件时有发生,热门事件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真相和意义需要被挖掘和传播,客观公正的立场需要被表达,深度报道的社会价值不可替代。虽然传播信息技术的革新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度报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又充满机遇与希望。总而言之,深度报道在内容创作上,能够坚守其客观全面的核心价值,发挥好监督作用;在审核与传播的技术形式上,深度报道可不断勇于改变和创新,便能在网络信息时代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M].展江,王征,王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叶铁桥.纸媒深度报道为什么不行了[J].青年记者,2016(3):104.

[3]谷峰.新媒体冲击下的深度报道[J].新闻传播,2016(4):120.

[4]崔明浩.网络媒体的深度报道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5,1(19):5-6.

[5]崔雯雯.浅析网络深度报道的困境与对策[J].传播与版权,2015(5):85-86

[6]王紫,白天明.新媒体深度报道的特征与发展[J].军事记者,2016(6):48-49.

[7]陈力丹.深度报道“深”在哪儿[J].新闻与写作,2004(4).

猜你喜欢

深度报道媒体融合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媒体时代,图片故事应有哪些坚守和创新
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现状
SWOT分析法下网站新闻深度报道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