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的发展与思考
2019-08-04李敏辉
李敏辉
摘要:目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高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的运用能够有效缓解这一问题,但鉴于中小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以及供应链业务传统模式的制约,供应链金融模式比较集中运用于大中型优质企业,中小企业间的开展规模有限;鉴于此,文章对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详细探讨了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创新,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思路。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金融机构基于企业良好资质,围绕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的资金流和实物流,把向单个企业独立放贷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多途径获取融资对象的经营信息,降低业务风险的金融服务,最终实现银行与企业互利共赢为目的。供应链金融的开展必须建立在企业间的真实交易基础之上,真正满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实现企业现金流的高效流动和利用,有效降低其融资成本。
一、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欧美等国家已经在该业务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我国,最早对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进行应用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平安银行(即原来的深圳发展银行)是我国最早应用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的金融机构,其最先聘请了专业人员展开了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的理论研究,并从自身发展实际出发,对推动了该模式的应用实践。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已经开始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在各大银行金融机构中开始流行,随着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各种新型供应链金融产品被推出市场,与此同时,融资企业、物流企业以及银行等机构都开始合作,为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我国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有几种。
1. “1+N”银行主导型。这类模式是市场比较主流的一种,即1家银行金融机构面向市场N家企业自身持有的应收账款、存货、销售订单等易变现、低风险资产开展融资业务,利用上下游供应链条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实物流信息,通过质押、保理或債权转让等方式向企业放贷;此类模式存在的局限性有:一是企业融资利率由银行决定,一般成本较高;二是银行对企业持有的资产质量要求较高;三是银行对企业质押、转让的资产或合同的鉴别成本高;四是需要第三方对企业转让、质押的资产的相关条件进行确认,银行对资金回收的风险闭环要求较高。
2. “1+N”企业主导型。即1家核心企业凭借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面向其上游N家供应商开展供应链金融,也主要是针对对方企业拥有自己企业的应收款项、应收票据等资产类开展融资业务;此类模式的局限性有:一是核心企业主要是提供对上游供应商的融资,一般不对下游客户开展此类业务;二是融资利率由核心企业决定,一般利率较高且期限短;三是受制于企业自身存量资金实力,小范围内的业务规模有限。
3. “1+1+N”企业银行共同主导型。此类模式即基于1家核心企业同1家银行金融机构合作,银行机构基于供应商持有核心企业的应收债权或销售订单,以保理、转让或者质押的方式向N家上游供应商进行放贷;此类模式的局限性有:一是对核心企业信用资质水平要求较高;二是银行要和核心企业锁定供应商应收债权或者销售订单的回款路径;三是对三方合作的高效性要求比较高,沟通成本较大,当融资款项到时对核心企业财务部门自主及时付款的要求非常高,核心企业付款不及时将会给融资方带来很大的还款压力。
二、 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缺陷
1. 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薄弱。多数企业在传统经营思想的影响下,始终以独立发展理念为主,供应链管理意识较为薄弱,因此导致供应链管理效果不明显;而良好的供应链管理是做好供应链金融的前提基础,企业松散的供应链管理,使得链条中的企业间粘合度不够,企业间沟通配合不及时,制约着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高效运行,最终导致供应链整体运行活力下降、规模不够,供应链上下融合度不够,企业和行业竞争必然力弱化。
2. 供应链信息化整合程度低。近年来,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快发展,绝大多数企业基本都实现企业内部ERP信息化管理,但是企业对自身上下游产业链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才刚刚起步;其次,企业和银行核心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导致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共享难度增加,无法充分发挥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的功能,甚至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其次,出于对网络信息安全的考虑,尤其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银行间对于实现信息化系统直接对接的安全性担忧较大,打通供应链条上下信息通道难度较大,导致供应链信息整合程度还比较低。
三、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未来发展的思考
1. 加快推进供应链信息化整合水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预计我国2020年,供应链金融业务规模可达15万亿美元,我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和各类企业的信息化水平都在不断提升,为充分利用将信息技术利用与供应链金融这个工具,很有必要将供应链信息进行整合,打通全链条的信息通道。一是中小企业应在供应链信息建设和信息整合上主动增加资金投入,实现与核心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对接,实时调整融资需求,降低筹融资业务的管理成本;二是大型优质企业应积极搭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各合作主体间信息流、实物流、资金流数据的高速共享,巩固自身产业链条管理水平,提升供应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我国相关金融监管部门也应加大对有网络信息技术支撑的供应链金融平台的支持力度,指导规范其运作流程,监督提升其链条中资产信息的透明性和安全性;同时,要适度放权,打破藩篱,推动企业与银行金融机构的有效融合,创造更大社会经济效益。
2. 加强供应链金融的综合风险管控能力。供应链金融是基于各行业产业基础的金融业务,其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就是供应链金融的最大风险源;目前,供应链金融几类常见的违规形式主要有“三套行为、自保自融、一女多嫁、移花接木”等,因此,对交易主体资质的判定、交易背景的核定,以及交易过程的把握是风险应把控的重点要素。资产的流动是供应链金融的基本特征,是一种物化的经营对象或活动,它随着交易贸易的流动,其价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对交易资产状况的实时掌控,提升链条中各资产信息的透明度,并实现其有效跟踪,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合理配置,以实现资产的价值保全也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
3. 创新发展“N+N+N”企业银行融合型模式。我国要务实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很有必要做大做活供应链金融业务,应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发展“N+N+N”企业银行融合型模式:即N家核心企业共同出资设立一个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技术平台,核心企业凭借自身优质资信条件在N家银行申请取得的授信额度,再引入各自上下游N家企业入驻平台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该模式的主要优势有:一是核心企业可以凭借其优质信用取得银行较低的融资利率;二是平台符合业务背景资料的真实性核实,大大减轻了银行融资业务审核成本;三是平台可以对单笔融资业务(如应收票据或应收账款)的金额进行分拆,可利用信息技术以树形结构形式向上无限次流转,带来业务量的几何倍增长;四是可以实现业务信息的全链条跟踪,且能有效解决处于供应链末端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五是在降低供应链企业融资成本的前提下,融资平台和核心企业可以获得手续费和利率差价的收益;六是核心企业间实现供应链信息可以共享,可打造一个开放性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生态圈,有效降低核心企业采购成本,最终实现银企互利共赢。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的重要性得到了国家、社会和企业的高度重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企业必须加快建立健全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体系、加大信息化建设水平、创新业务发展模式等方式来科学利用供应链金融业务,为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懃,吴崇.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风险分析与度量方法选择[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中旬刊),2015(07).
[2]张小莹,张锋,刘凯等.关于完善中小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6(21).
[3]冯懃,周小斌.供应链金融模式与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品牌分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5(10).
(作者单位:江门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