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甘肃省农产品结构优化研究

2019-08-04黄莉娟刘学录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21期
关键词:甘肃省

黄莉娟 刘学录

摘要:为实现农产品结构优化,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生态足迹法,对甘肃省农产品的结构优化进行研究。得出:蛋类、水产品,油料未能达到发展目标;蔬菜,甜菜,薯类,中药材,水果,禽肉,水产品等产值足迹最小,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高;菌类产值足迹最大,经济生态效益最低。为达到科学,合理,均衡发展的要求,应优先发展蛋类、水产品、油料、蔬菜、甜菜、薯类、中药材、水果、禽肉等。

关键词:农产品结构优化;生态足迹法;甘肃省

农业是立国之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乎国计民生。农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重点关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健康双赢的局面。生态足迹法是由加拿大生态学家Wackernagel和他的老师William Rees提出并完善的生态足迹理论,它是以生物生产性面积来测量某个特定人口或者经济规模主体所消耗的资源和所排放的废弃物,是一种定量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有效方法。近年来,被广泛用于不同区域及不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度量研究方面。符国基、舒肖明、昂朝刚等人自2006开始采用生态足迹法对农产品结构优化进行研究,均是以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优为原则探讨区域农产品结构优化。徐志远(2015)、叶丹(2016)等人在供给侧改革的发展背景下,以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供需结构、质量安全,产品研发,加工能力等制约发展的因素。在总结农业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农产品结构优化的路径和机制。

目前,在具体的农产品结构优化研究方面存在缺少优化约束条件,未达到均衡,合理,科学发展要求的问题。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生态环境脆弱,问题频发,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重大。本文以生态足迹法为基础,以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优为目标,对甘肃省农产品结构优化进行研究。

一、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区,地处黄河上游,幅员辽阔。介于N32°11′~42°57′、E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国接壤。东西走向,长约1600km,纵横45.59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4.72%。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甘肃发展年鉴》(2013~2017)。生物生产性面积换算采用的是联合国粮农组织 2013 和 2014 年的综合统计数据。农产品价格主要来源于甘肃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兰州物价局以及实践调查。

二、研究方法

(一)生态足迹法

生态足迹是指生产特定区域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部分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的生物生产性总面积。其衡量特定区域在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下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性面积,判断该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能被生态系统所承载,得出该区域若是继续以现下的发展生产模式是否可持續以及能否保证经济继续稳定绿色的增长。生态足迹计算公式为:

式中,EF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一定区域内总的人口数量;ef为人均生态足迹;rj为相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均衡因子;aai为人均消费产品所折算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cj为第 j 种消费产品的人均年消费量;pj为第 j 种消费产品的年平均土地生产力;i 为生物生产的土地类型;j 为消费产品及投入类型。其中,在计算过程中,将土地分为耕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化石能源用地以及建设用地六种类型。由于这六种土地类型各自的生产能力不同,为了方便地进行分析研究,需要进行均衡化处理。现下普遍采用的是Wackernagel的研究数据,耕地、建设用地为2.8,林地、化石能源用地为1.1,草地为0.5,水域为0.2。

(二)基于生态足迹的农产品结构优化模型

生态足迹理论的出发点是用于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用来表征当地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该理论还可进一步与经济效益核算相结合,指导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应用生态足迹方法,以实现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原则,通过计算各种农产品单位产值所占用的真实的生物生产性面积(即产值足迹),建立农产品结构优化模型,如下:

efvi=efi/vi(2)

式中,i为某一种农产品类型;efvi为i种农产品的产值足迹;efi为i种农产品的生态足迹,vi为i种农产品的产值。

三、 甘肃省农产品结构优化定量计算与分析

(一)甘肃省农产品生态足迹

对2016年甘肃省主要农产品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其中中药材生物生产性面积折算采用2015年全国产量指标,如表1所示。

(二)甘肃省农产品产值足迹

通过对产值足迹的计算,得出甘肃省主要农产品的产值足迹,如表2所示。对甘肃省主要农产品的产值足迹进行标准划分,如表3所示 。

四、结论

1. 从满足发展目标的角度出发,农产品结构优化的第一步是要人均占有量达到国家发展纲要所提出的人均占有量。就分析结果得出,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的人均占有量早已达到了发展目标;时至2016年,豆类和奶类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到达了发展目标;油料人均占有虽然未达到发展目标,但是发展增势良好;蛋类和水产品人均占有量的发展,多年来变化不大,与发展目标之间差距较大。因此,应加大对油料,蛋类,水产三类农产品的生产投入,以期扩大产出,达到发展目标要求。

2. 从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优原则出发,蔬菜,甜菜,薯类,中药材,水果,禽肉,水产应该优先发展,这七类农产品在带来高收益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占用较小。烟,豆类,奶类,蛋类,棉花,木材产值足迹仅次于优先发展的农产品种类,属于适当发展级,羊肉,牛肉,油料,粮食,猪肉,油桐籽等,其中粮食与肉类的产量规模远高于发展目标,同时生态经济效益也较高,适合于保持当下发展规模。根据产值足迹大小,农产品发展优先级逐渐降低,最后限制菌类产品的发展,总之农产品的发展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注重经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05).

[2]WACKERNAGEL M,LEWAN L,HANSSON C B. Evaluating theuse of natural capital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Applications inSweden and Sub regions [J].Ambio,1999(07).

[3]符国基.基于生态足迹的海南农产品结构优化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05).

[4]舒肖明,杨达源,董杰,唐继刚,周彬.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山区农产品结构优化探讨——以大别山区岳西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01).

[5]昂朝刚,余佳祥,唐建文.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结构优化分析—基于生态保护视角[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01).

[6]叶丹,黄庆华,刘晗.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结构优化路径与机制研究[J].世界农业,2016(06).

[7]徐志远,布娲鹣·阿布拉,丁世豪.新丝绸之路背景下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出口农产品结构优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06).

[8]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生态足迹方法的理论解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06).

[9]张帅,董泽琴,王海鹤,邹凤钗.基于生态足迹改进模型的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计算——以某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14).

[10]刘美.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

[11]李贺娟.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的乌昌石城市群产业布局优化[D].石河子大学,2017.

[12]陈莞青,李益敏.泸水县农产品结构优化的生态足迹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3(03).

[13]张桂賓,王安周,耿秀丽.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济源市农产品结构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14).

[14]罗以洪,杨燕.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农产品结构优化路径与机制分析[J].农业经济,2018(03).

(作者单位:黄莉娟,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刘学录,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刘学录为本文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甘肃省
新丝路
铜奔马
席晓辉作品
甘肃省平凉市检察院依法对魏兴刚决定逮捕
王晓岗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Connect Three Generations
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English Read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s
《学生天地》(初中版)首批小记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