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暗访失真瞎的不只是眼睛

2019-08-03晁星

杂文月刊 2019年14期
关键词:失灵态度干部

□晁星

一直以来,暗访都被视作发现问题的利器。然而,近日有媒体报道,当下一些基层暗访质量不高、效果不佳。比如西部某市的出租车普遍存在违规行为,交通部门为此开展了208 次暗访却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但另一边,乘客都快把投诉电话打爆了。两相对比,大家不免犯嘀咕:暗访咋成了“睁眼瞎”?

客观地说,在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基层单位的“反侦察”能力都很强,监管部门进行暗访并不容易。但从现实来看,暗访之所以失灵,“防守”因素倒还在其次,关键在于过程失真。有的暗访者走马观花,“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有的不想得罪人,编造数据交差了事;还有的双方心知肚明互相配合,甚至闹出了“迎接暗访”的笑话……如果暗访本身禁不起推敲,怎么可能查出真问题?

暗访失灵其实是一个缩影,映照出当前调查研究、监督检查弊病多发的现状。近些年,“踩点式”走马观花、“盆景式”只看不问、“报喜式”探访政绩等流于形式的操作屡见不鲜。这里头,或有调研、监督本身安排不合理的因素,但主要在于一些党员干部犯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老毛病,互相应付、掩耳盗铃。但问题在于,矛盾与隐患不会因为一纸“没有问题”的报告而消失,反而会越拖越大、越遮越多,到头来,拖累的还是当地的发展。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这一工作方式之所以被我们奉为传家宝,就在于其求真务实的本色。这也启示我们,搞好调查研究一来要端正态度、做足功课,二来要深入实际、见微知著。1930年,毛泽东同志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蹲点寻乌,将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甚至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都弄得一清二楚。正是凭借解剖麻雀的真功夫,我们党在制定方针政策上才能有的放矢、药到病除。今天,世情国情与当年截然不同,但这种认真态度、科学方法具有时代价值。特别是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背景下,林林总总的问题等待抽丝剥茧。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领导干部正在努力打破围城,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以“四不两直”的新方式体民情、察民意。不少干部感慨,“有‘猛击一掌坐不住’的感觉”。可见,态度端正、方法正确,调研和监督就能产生实际效用。

干部与基层群众打交道,就像地里的麦穗,身子越低,分量就越重。各级干部踏踏实实沉下去,进得了群众的屋,吃得了百姓的饭,能上百姓的炕头聊天,也能下农民的地头问苦,这样的调查研究才有意义。

猜你喜欢

失灵态度干部
失灵的指南针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幸运拍”失灵了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浅论固体废弃物治理的政府失灵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