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理念引领学校发展

2019-08-02曾庆健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年11期
关键词:博爱学会理念

曾庆健

理念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理念的引领。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我始终把“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己任,坚持用先进的理念引领学校的发展。我们把学校发展理念总结为“132”,即:1个发扬,3个树立,2个实现。1个发扬是发扬“博爱、平和、自强”的学校精神;3个树立是树立学校的核心理念、教育理念、办学理念;2个实现是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共六方面内容:

一、培育和发扬“博爱、平和、自强”的学校精神

大家“置身于一所有特色的优秀学校,总能感到一种奔涌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不断撞击着自己的心灵,使你感动、兴奋、激越升腾,这种唤起激发学校师生崇高情感和进取心的东西就是学校精神。”(王生《论如何培育学校精神》),在学校精神的培育和发扬过程中,我们对学校精神进行了定位:“博爱是一种情怀,平和是一种心态,自强是一种精神。”

博爱,广泛地关爱所有人。博爱二字是出自《说苑·君道》上的“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博爱是要人有博大的心怀,对他人有一种热忱的心,去帮助所有需要关心的人。教师的博爱首先表现为一种价值观,即平等的对待并热爱每一名学生;其次表现为亲身实践的行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心、耐心、细心和恒心。这些发自内心的真诚、自然流露的真情,便是教师工作的博爱情怀。

平和是踏踏实实地做事、坦坦荡荡地做人,坚持做人的原则。平和的心态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平和的心态能使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教育的本质,使我们保持教育的理性和清醒,使教育回归本来的价值和意义。由于学生智力上的障碍,其成长必然是缓慢的,但缓慢不等于停滞,我们需要学会等待,以平和之心接纳并赏识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自强是指自己努力向上,并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自强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人生价值不可或缺的品质,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努力学习、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自强是在自信基础上形成的积极进取,努力向上,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对于特殊学生而言,由于自身缺陷,往往付出几倍的努力也达不到正常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更需要具有自强精神。

二、树立和坚持“爱生”的核心理念

学校核心理念是学校办学的价值标准与原则,它是确立学校办学思想并影响学校一切行为的逻辑起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学生最好的方法,特殊教育更是如此,所以,我们把核心理念确定为“爱生”。

“爱生”即爱学生。“爱学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爱生”还是我校“爱的教育”和“生存教育”的代称。

“爱的教育”是通过爱让学生学会爱的教育。其理念是:“培养爱的情感,提高爱的能力,讲究爱的艺术,实施爱的行为。”对教师而言,只有对学生充满爱的情感,才能产生施爱的强烈愿望;只有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较高的教育教学艺术,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而言,要学会爱自己,爱他人,学会感恩,学会与他人相处,这是立足于社会的基础。我们从“有爱、能爱、会爱、施爱”四个环节着手教给学生学会爱,让学生具备爱的能力。其实施策略是:尊重、关爱、支持、引导、自主。

“生存教育”是提高学生生存能力的教育。其理念是:“为了生存,基于生存,通过生存,学会生存。”为了生存是指教育目的,基于生存是指课程内容,通过生存是指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学会生存是指教育结果。其实施策略是:适合化、生活化、综合化、个别化、活动化、多元化。

爱的教育是生存教育的方法,生存教育是爱的教育的途径,两者相互补充,浑圆一体。对待特殊学生,只有爱是不够的,还要学会与他们相处,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关注需要的爱才是有价值的爱。实践证明,学生最根本的需要是康复的需要、学会生存的需要。我们从学生独立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生存教育”来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让学生适应生活,学会生存。

三、树立和坚持“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佳发展”的教育理念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学生的教育需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关注到每位学生的个别需要,编制和开发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课程内容,运用适合的教学策略,实施个别化的教育,实现个体的最佳发展。

1.学生观: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包含以下含义:

第一,从差异出发的儿童观认为,每个儿童有不同特征,不能把“特征”当“特殊”,并且无限放大。之于特殊学生而言,残疾只是生命的一种形态,是人类多样性的一种表现,我们要把每一个特殊学生看作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尊重并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从内心关爱他们,用行动给他们提供支持和引导,最终实现他们的发展。

第二,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教育的前提。由于智力上的障碍,使得特殊学生的发展必然是缓慢的,但缓慢不等于停滞,日夜成长的莊稼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我们要学会等待学生成长,依据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第三,特殊学生存在身心障碍的同时,往往会有优势能力或潜能的存在。“关闭一扇门,打开一个窗”,我们要善于发现特殊学生的天赋所在,在为学生提供缺陷补偿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与优势能力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2.课程观:凡是生活的内容,就是我们的教育内容;凡是生活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课堂;凡是生活的方法就是我们的教学方法

学生需要的课程才是好的课程,好的课程应该是适合的、有用的、学生喜欢的,我们坚持“开放式大生活教育”的课程观,即:“凡是生活的内容,就是我们的教育内容;凡是生活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课堂;凡是生活的方法就是我们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建设上,我们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为目标,制订了学校的《生存教育课程框架》,把课程整合为三大领域:一是康复领域,重视学生的缺陷补偿教育;二是基础领域,重视学生生存能力培养;三是发展领域,重视学生优势发展和潜能开发。其中在基础领域的课程建设中,我们把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转变为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统整为八大能力:运动能力、认知能力、自理能力、家政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劳动技能、艺术休闲能力;

在资源建设上,注重开发并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建起了学校的“课程超市”,为教师选择课程内容提供了方便;

在课程设计上,直接指向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依据学生发展设计课程,为每一个学生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

在课程实施上,以适合化为前提,实现教学设计综合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个别化,学习方式活动化,评价方式多元化,提倡“在生活中学生活,在社会中学社会,在劳动中学劳动,在自然中学自然”;

在课堂形态上,建构“生活的课堂、实践的课堂、活动的课堂、游戏的课堂、自然的课堂、快乐的课堂”。

3.教学观:为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而教

教育应以学生为本,关怀每一名学生最佳发展的可能,正视并尊重学生的缺陷和差异,发展学生的优势能力与潜能,把“为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而教”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让不同学生都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让所有学生都充满发展的希望,享受成长的喜悦。

四、树立和坚持“用爱托起学生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核心理念的遵循,学校核心理念是“爱生”,我们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定义为“用爱托起学生幸福人生”,示意为以爱学生为基点,使学生获得享受人生幸福的能力,也就是通过“爱的教育”,实现“生存教育”的目标,即:通过“尊重、关爱、支持、引导、自主”的教育策略,使学生掌握实用的生活知识,形成基本的生存能力和良好习惯,从本质上改善他们的生命状态和生存质量,让他们尽可能的适应社会,并融入社会,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进而实现生命价值的平等与尊严,使其过上有意义的,更加美好的生活。

1.校风:爱无差等,自强合作

对学生爱无差等,一视同仁,营造一种富有博爱情怀的公正、公平的人际环境;培养学生自强精神、合作意识,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基于学校的这种价值取向,在学校文化的建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爱无差等,自强合作”的校风。

2.教风:爱有诚心,细且耐心,严要贴心,教有恒心

“爱心、耐心、细心、恒心”成就好教师,特别是面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没有这“四心”,便不能做好教育,“以诚相待,严格要求,贴心致爱”是我校“四心”建设的基本要求。

3.校训:我能行

“我能行”是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的体现,以此为校训,时刻提醒着我们师生发展自我,成就自我。

五、实现“创建校园有大美,教師有大爱,学生有自信的康教乐园,使学校成为自立者的摇篮”的办学目标

办学目标就是把学校办成一所怎样的学校。我们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制订学校的发展目标。

1.学校层面

校园有大美: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优美的校园环境、人文的育人氛围,营造全社会都来关爱的社会环境;

把学校建成康教乐园:坚持康教、医教结合原则,提高育人质量,使学校成为学生喜欢,健康成长的乐园;

使学校成为自立者的摇篮:学校的使命是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实现自立打好基础。

2.教师层面

教师有大爱:让每一位教师都富有爱的情感,具备爱的能力,懂得爱的艺术,实施爱的行为。

3.学生层面

学生有自信:使每一名学生都充满自信,富有自强精神。

六、实现“独立生活,融入社会”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根据特殊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需要,我们把培养目标释义为:“培养具有美好心灵、良好习惯和自我服务能力,富有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适应并融入主流社会的新时代小公民。”培养目标直接指向学生的品行、品格和品质。

1.品行:具有美好心灵,养成良好习惯;

2.品格:具有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品质:具有自我服务能力,能独立生活,能适应并融入主流社会。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特殊教育学校)

猜你喜欢

博爱学会理念
互动体验营“博爱星” 周键文
以爱博爱 倾我所有
学会分享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博爱之歌
学会分享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抠门老人”的博爱情怀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