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为基本法看华为创新
2019-08-02郭斌
郭斌
毫无疑问,回顾1978年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华为这家创立于1987年的公司,已经成为了中国制造业崛起过程的典范公司之一,也是中国企业面对全球化发展浪潮中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改变的代表性企业。
取得这样的成绩,其实是殊为不易的,因为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它所处的通信行业不论是在技术门槛、技术发展速度还是在全球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上,即使对西方领先公司而言也是巨大挑战。
自从1994年任正非提出“世界市场三分天下、华为必居其一”的目标之后,华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组织变革,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驱动公司持续发展。
这当中,成型于1996至1998年的《华为基本法》,共六章、103条、16576字,对于华为的制度建设和企业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制度建设对企业创新的价值
为什么制度建设会对华为公司的企业创新和快速成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创新活动的特性有关。
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技术创新是帮助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很多企业尽管都能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在创新上却容易出现动力不足和效率不足的两个问题。
首先,创新的有效性高度依赖于企业将技术和市场两种力量结合在企业的创新活动中。
由于企业常规意义上按照专业化分工建立各个职能部门,常常会导致技术视角和市场视角被割裂开来,进而造成技术远离市场、技术与市场脱节的问题。
而在华为的创新实践中,一直非常注重发展核心技术与重视市场牵引的并行策略,强调市场需求对于华为创新的方向引导作用。
在《华为基本法》第二十六条中提到,“顾客价值观的演变趋势引导着我们的产品方向”;在第二十七条中明确指出,“没有基础技术研究的深度,就没有系统集成的高水准;没有市场和系统集成的牵引,基础技术研究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其次,随着企业不断发展,通常会在业务和产品线上不断扩展和延伸,这就对企业创新资源的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如何解决不同业务和部门在创新资源上的争夺问题。
尤其是中国市场在过去四十年中存在着大量的外部市场机会,许多企业出于快速捕捉市场机会的目的,将创新资源分散到不同的市场机会上,这将导致企业创新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为此,《华为基本法》中明确地提出了创新资源配置的聚焦原则,例如在第二十一条中指出,“我们中短期经营方向集中在通信产品的技术与质量上,重点突破….产品或事业领域多元化紧紧围绕资源共享展开,不进行其他有诱惑力的项目,避免分散有限的力量及资金”。
此外在第二十三条中也提出,“我们坚持‘压强原则,在成功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极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在资源的分配上,应努力消除资源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的障碍”。
再者,创新的有效性还取决于企业对未来和能力构建进行长期投资。
由于创新活动尤其是面向未来的创新活动具有高度的不确定特征,加之创新的成果在时间上易于呈现“厚积薄发”的特点,因此,许多企业在创新投入上缺乏战略耐性,容易出现短视的倾向。
即使在企业内部,由于内部绩效考核往往强调短期财务指标,导致各个部门在创新活动中倾向于把资源配置在短期化目标上。
华为很早就确立了坚持“投资于未来、投资于创新、投资于能力”的战略原则,这一点也反映在《华为基本法》第二十六条“我们保证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有必要且可能时还将加大拨付的比例”。
事实上,华为多年来一直坚持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入到研发上,据2018年华为年报显示,华为近十年投入研发费用总计超过4800亿元人民币。2018年华为研发费用达1015亿元人民币,占销售收入比例14.1%,在欧盟发布的2018年工业研发投资排名中列第5位。
正是由于在创新和能力投资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华为公司才能成长为当今全球通信市场领域的领导企业,并在5G技术的全球发展浪潮中赢得先机。
华为创新战略落地的支撑与促进
对企业长远发展而言,需要创新战略来引领企业创新活动的持续进行。而创新战略在创新活动中的有效落地,則依赖于制度建设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支撑与促进作用。
从华为的创新发展实践来看,在战略一致性、对创新能力的长期投资、有效捕捉市场机会三个方面,制度建设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战略一致性方面,为了高效率地开展创新活动,并将企业在创新上的投入有效地转化为满足客户需要的技术、产品和服务,需要多个职能部门、多个业务单元之间在创新过程中的协同和资源整合。
战略一致性除了跨部门、跨业务的整合一致性,还表现在跨时间的一致性上,因为创新具有很强的途径依赖性和随时间的累积性特点。
自《华为基本法》开始,华为一直非常注重在企业内部形成明确而清晰的战略认知和战略认同,打破企业内部“部门墙”和“本位主义”对创新资源的限制,推动企业内部的创新资源有效地配置在战略聚焦点上。
在对创新能力的长期投资上,制度建设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企业发展中,企业往往注重于在产品、业务和客户上的资源投入,但在一些隐性的能力和基础投入上却容易忽略。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不仅仅是依赖于在研发活动中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才,它还高度依赖于企业建立高效率的创新流程、系统性的创新体系能激发员工创新的组织文化氛围。
华为一直很注重在流程、体系和文化上的建设,并在此过程中将一些最佳实践制度化,使之能够从局部实践转变成整个企业的制度性基础设施,进而支撑企业创新活动的持续高效开展和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提升。
在此过程中,华为一直很注重向优秀的西方企业学习,例如在1998至2003年之间引入IBM的集成产品开发体系,极大地提升了研发体系的效率,并在不断学习和改进的基础上形成了强大的管理体系和自我迭代能力。
由于中国本土市场具有高度多样性的特点,许多企业在通过创新捕捉市场机会上存在战略重点不突出、缺少战略聚焦点的问题,导致虽然看似市场存在着诸多机会,但企业似乎在抓住市場机会上力不从心。
由于中国市场具有日益开放的特点,许多行业中企业需要面对来自于全球企业的竞争,中国企业在建立起在核心技术上的领导优势前,在创新上如何有效地将中国制造具备的低成本优势、快速的市场响应与客户需求进行匹配,将为中国企业带来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
华为自《华为基本法》出台以来,在国内市场发展过程中以及进入海外市场的初期,在针对市场需求的创新策略上一直都非常强调价格与质量的极致平衡,也就是通过准确地把握客户的需求、用性价比优势和快速响应的服务来吸引目标客户。
典型的,在《华为基本法》第8条中就有这样的表述,“我们的目标是以优异的产品、可靠的质量、优越的终生效能费用比和有效的服务,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需要”;
在第二十二条中也有类似的表述:“我们的经营模式是,抓住机遇,靠研究开发的高投入获得产品技术和性能价格比的领先优势”。
当然,制度建设透过保持战略一致性、对创新能力的长期投资、有效捕捉市场机会这三个方面能够对企业创新起到支撑作用,从华为经验来看,非常依赖于华为长期坚持的“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价值观建设。
华为除了是一家坚持技术和创新驱动的公司,也是一家以文化和价值观驱动的公司。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保证了企业的创新活动能够有效地将市场和技术两种力量完美结合,避免了企业创新过于远离市场需求的弊病。
而以奋斗者为本,则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员工在创新活动中的创造力,进而形成员工参与创新、企业获取市场回报、员工参与利益分享之间的良性循环。
从1996年销售收入规模26亿人民币到2018年销售收入7212亿元人民币,华为这些年的快速成长和创新力迅速提升,文化和价值观作为其制度建设的基石,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从华为制度建设实践上学什么?
在通过制度建设促进企业创新实践方面,华为还有一些非常值得中国企业学习的做法。
要发挥制度建设对于企业创新的长期促进作用,制度建设本身需要不断地自我进化,与时俱进,保持对企业发展和市场环境变化的动态适应性。
我们不能奢望制度建设的一劳永逸,只有那些不断地自我批判、自我改进和永不停止创新的企业,才能将制度建设对于企业创新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以华为为例,任正非在《华为基本法》推出时曾说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基本法》真正诞生那一天,也许是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之时,因为《基本法》已经融入华为人的血脉。”
换言之,制度的设计和制订,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将这些规则和价值观融入到企业员工思考方式、内化为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中。
在制度建设中,还需要整个组织中的所有个体共同参与,通过共创共识来形成制度体系。
在这个意义上,企业制度并非单纯的是企业家或者高层管理者基于组织权力生成的产物,而是来自于所有组织内的成员共同创造的结果,这也更为契合创新本身的含义以及创新精神的实质。
《华为基本法》在形成过程中,在整个华为内部几上几下、数易其稿,经过了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的大讨论,并最终形成共识,奠定了后继战略、价值观和管理体系演化的基础。
而在2018年3月20日,任正非签发了【2018】028号总裁办电子邮件,就《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总纲(公开讨论稿)》向全体华为人公开征求修订意见。这也可以看作是《华为基本法》开启的企业制度化建设的延续。
此外,企业在构建促进创新的制度体系时,还需要具备系统观,以流程和体系建设来打破企业创新中的障碍和壁垒。也就是将企业制度建设与战略、文化及价值观、流程、能力构建融为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将企业制度建设作为一个割裂的部分来进行思考。
这种系统性的思考,正是华为在不断的企业规模扩张、业务范围拓展以及全球化的运营中始终保持创新效率和有效性的重要原因。
* 作者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业与战略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