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MIT面试官夫妻:世界级大学要的是怎样的学生?
2019-08-02
林为千、蒋佩蓉夫妻,台湾地区出生,自小赴美留学,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两人长期为MIT担任大陆学生面试官职务,蒋佩蓉最后做到中国区总面试官一职。
健全的4Q是全球化竞争中极佳的优势
“世界级大学寻找的学生,不仅要有聪明的大脑(智商IQ),更要拥有高尚的人品(品商CQ)、较高的情商(情商EQ)和较强的抗压能力(逆商AQ),也就是新时代的4Q。”这是蒋佩蓉在新书《下一代的竞争力》的结论。
多元发展、有个人特色、对知识以外事物的热情执着……这些特质,是美国名校真正偏好的学生。当然,学生还是要通过知识性学习的基本门槛。
“GPA、SAT是门槛,但有太多满分学生没被录取。只有成绩和分数是不够的。”蒋佩蓉分享,有一年(MIT当年共录取了5位中国学生),拿了中国、世界奥数金牌的5个学生之间有3位申请了MIT,最后仅录取了全球分数最高的那位。“对MIT来说,有一位奥数冠军就够了。”
“MIT每年招收学生,像是组一个登山队,重视的是学生的多样性,有的可能特别幽默,有的喜欢植物,有的会动手做实验,MIT最后录取考虑,是调整各类型专长学生的比例。”蒋佩蓉如此比喻。
面试时的“a-ha moment”(啊哈时刻)
林为千表示,他面试学生时,想的是“这个人进MIT学习会快乐吗?对MIT会有贡献吗?”学生谈到科学实验时,讲得热力四射、激情澎湃,让面试官被触动,这就是“a-ha moment”。
他忆起一位学生的“a-ha moment”:书面数据看来一般,面试时很安静,叙述也一般,不特别突出,但当话题接到他的兄弟姊妹时,学生提到他有一位智障的弟弟,他花了不少时间帮助弟弟学习,因此在外面做志工,讲话的音调突然提高,安静的姿态也开始生动。“这位学生从一个平淡的人变成很激情的人。”林为千印象深刻,后给MIT写推荐信时写得特别热情。
有个人特质、有想法的学生,会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蒋佩蓉谈起她面试过的一位河南农村学生,高中就读很一般的学校,没留学过,但英文非常流利。蒋佩蓉追问原因,学生说学校里有位外籍教师,每星期五等老师休息喝咖啡时,他去找对方用英文聊天。
他还会买亚马逊网络书店每个月榜上前十名的外文书来看,在学校组羽毛球队,玩机器人……
林为千评析:太多在明星学校的学生,生活被排得满满的,反而没机会做一些自主特别的事情,但来自穷困偏乡的学生,没资源,会想法找出路,例如到自行车店要一些零件,自己组装机械。这样自动自主的经验,是面试加分点。
(摘编自远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