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恭城岩口小学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及防治
2019-08-02白玉明
白玉明
桂林恭城岩口小学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及防治
白玉明
(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以恭城县莲花镇岩口小学建设项目为例,在调查评估区内各类地质灾害,查明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稳定状态、危害程度基础上,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并提出拟采用的防治措施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现状地质灾害弱发育,危险性小。预测基坑崩塌、填方边坡崩塌、滑坡、地基不均匀沉降和膨胀土地基胀缩地质灾害危险性小,自然斜坡崩塌、滑坡和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针对上述地质灾害提出了防渗排泄、拦石网、挡土墙、截水沟、灌浆加固及对拟建综合楼地基采取换填法处理等一系列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措施;桂林恭城
1 建设项目概况及地质环境条件
1.1 建设项目概况
岩口小学建设项目位于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岩口村,北西距莲花镇约8.5km,行政区划隶属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管辖,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0°55′35″,北纬24°39′43″,紧邻X161县道,交通较为便利(图1)。
图1 交通位置图
该建设项目拟新建一栋框架结构的教学综合楼(4F),该综合楼占地358.01m2,校内建筑总面积1 432.04m2,学校占地总面积为 10 978.51m2。场地地面标高+182.0~+185.7m,设计标高+183.6m。工程建设需进行少量填土方可满足设计要求,回填厚度≤1.6m。平整场地之后形成TP1、TP2、TP3,填方边坡高度<1.6m,边坡角<30°。因建筑类型为低层,根据项目建(构)筑物设计参数,采用框架结构,独立柱基础,以稳定灰岩层为基础持力层[1],柱基施工深约4m。建设场地稳定地下水静止水位深约4.4m(水位标高+179.3m)[2],位于柱基施工深度之下,不需抽排地下水。
1.2 建设项目地质环境条件
1.2.1 气象水文及地形地貌
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9.7℃,极端最高温40.0℃,极端最低温-3.1℃,年均降水量约为1 437mm,降雨量集中于4~6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65%,期间常有大雨或暴雨。枯水季节为11月至翌年2月,降雨量少,年无霜期319d以上。评估区附近最大地表河流为拟建项目东侧的溪沟,距建设项目东侧约50m。宽1.5~2.5m、深0.5~1.5m,现场调查及资料显示,该溪沟主要依靠大气降雨补给,为季节性河流,平均流量1.15 m3/s,汛期为每年3~8月,4~6月水位达最高,8月汛期结束,11月至翌年2月为枯水期。区内地表水属于雨源型,表现在迳流量的变化与降雨量的一致性,地表水对建设场地的影响小,地表水文条件简单。
该区位于侵蚀溶蚀地貌之峰丛谷地亚区,地貌类型单一,区内海拔标高182.0~453.0m,相对高差约268m,地形坡度>35°,个体山峰呈锥状和屏峰状,局部为陡崖,山体与谷地呈棋盘式格局展布,谷地相互交错,地形起伏大,地形复杂。建设场地微地貌为缓坡,自然坡度3°~5°,地面高程182.0~185.7m,相对高差约4m。建设项目用地范围距北西453高地山脚约10~20m,自然山体坡度35°~65°,山顶到山脚的高差约250~270m;距南西244高地山脚约3~10m,自然山体坡度40°~75°,山顶到山脚的高差约50~60m。本项目在平面上呈近南北向展布,现状用地主要为学校建筑、居民区和果园,区内通视条件良好。
1.2.2 地层岩性及岩溶发育特征
区内下伏基岩为中泥盆统东岗岭阶下段(D2d)灰岩,呈灰-灰白色,泥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为可溶性碳酸盐岩,该层厚度30~485m[3]。在北西、南西山脚均有基岩出露,北西侧自然山体岩层产状78°∠49°,南西侧自然山体岩层产状121°∠27°。
区内第四系覆盖层厚度3.1~4.4m,土层厚度薄、透水条件好,雨水透过该层补给地下水,在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过程中,不断对碳酸盐岩进行冲刷、溶解,有利于岩溶发育。该组岩溶较发育,岩溶作用主要沿灰岩裂隙、层面、缝合线等边界进行,主要表现为溶沟、溶槽及溶洞等。同时,岩面有一定程度起伏,埋深较浅,基岩浅层岩溶发育,区内也不排除存在隐伏土洞和溶洞,并进而发展为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本区钻孔线岩溶率5.03%~7.68%[2],综合判断评估区岩溶中等发育。
1.2.3 地质构造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评估区位于桂林弧形断褶带(П2-2)之南东部。区域上SN、SE向褶皱发育,评估区位于蟠龙村向斜南端,该向斜位于白溪村、盘龙村一带近南北向分布,长约31km、宽5~10km;西部约3km处为同安向斜,该向斜位于同安、源头一带,呈北西-南东向展布,长约28km、宽5~12.5km。断裂构造方面,SN向断层发育,莲花—同安断层从评估区的南西部约2.7km处通过,与同安向斜东翼近于平行,为一逆断层,展布于莲花至同安一带,区内可见长度超过21km;西部约5.6km处为花水塘断层,为一逆断层,总体呈近南北向展布,北端沿至花水塘,南端沿至同安,区内可见长度超过12km。这些断层距评估区均较远,区内无断层及褶皱,对建设项目基本无影响,地质构造简单[3]。
1.2.4 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1)第四系松散土体:第四系松散结构粘性土单层土体,包括素填土、红粘土,在工程勘察的6个钻孔均有出露。①素填土:层厚1.0~1.9m,结构较松散,强度不均匀,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含少量碎石、砖块和混凝土碎块等,属高压缩性土,稳定性一般,力学性能较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ƒak为40kPa。②红粘土(Q):层厚2.1~2.5m,近地表或被揭露而失水干燥多为松散状态,土质较均匀,呈可塑-软塑状态。该层土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手捏容易变形,属中等压缩性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ƒak为120Kpa。其液限范围值液限WL=53.10%~67.10%,平均值为60.48%,属于原生红黏土。为致密状结构,其液塑比Ir平均值为2.1,界限液塑比Ir'平均值为1.80。即Ir>Ir',故红黏土的复水特性分类属I类,即失水收缩后复浸水膨胀可恢复到原位。自由膨胀率范围值为20%~25%,属膨胀土,膨胀土类型为B1类。该层粘土胀缩总率为4%~5%,相对膨胀率为0.5%~1.0%,为中等胀缩土[4,5]。
2)中-厚层状中等岩溶化碳酸盐岩岩组:区内下伏岩性为中泥盆统东岗岭阶下段(D21)灰岩,岩芯多呈短柱状、碎块状,局部含硅质成分,岩芯采取率约60%,硬度较大,锤击不易破碎,钻进速度慢。岩石单轴抗压强度fr范围值为22.8~31.6MPa,平均值为26.98MPa,标准值为24.47MPa,属较软岩,岩体较破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为1 500~2 000kPa,岩体基本质量分级为Ⅳ级,可作为优良地基持力下卧层。但该组岩层具有较强的可溶性,常发育有规模不等的溶洞、溶隙、漏斗,岩面起伏亦较大,多有溶沟、溶槽出现,区内岩溶形态发育较复杂。
综上所述,评估区岩基为中等岩溶化较硬碳酸盐岩岩组,以中-厚层状构造为主,岩溶中等发育,有中等胀缩土分布,单层土体,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
1.2.6 水文地质条件
评估区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两种类型[6]。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土层中,在基岩面凹部的溶沟、溶槽内较为聚集,水量贫乏。主要接受降雨补给,无固定水位,旱季不含水;在雨季该层地下水短暂存在,地下水位升降活动在基岩面上下,土层厚度小,地基土体易形成上硬下软、土洞等现象。该层水通过孔隙、微裂隙渗入地下,补给下部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水,PH值6.6~7.9。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主要赋存于灰岩中,泉或地下河枯流量一般>50L/s,占总枯流量50%以上,水量丰富。主要接受大气降水、上覆松散岩类孔隙水、上游岩溶水和区外地下水的补给。该层地下水位、水量变化受气候和地表河水动态影响明显,水位年变幅为1~3m。以HCO3-Ca型水为主,PH值6.9~7.7,矿化度120~280mg/L。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对建筑基础施工影响小。
本项目采用独立柱基础,基础施工深度约4m。本区松散岩类孔隙水水量贫乏,排渗条件较好;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埋深约4.4m,位于基础施工深度之下,对工程建设影响小,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良好。
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经调查发现,在评估区南西侧P2自然斜坡北东面山脚附近有1处由崩塌落石组成的危岩群(图2),距山脚平地约5m,距建设项目约25m。P2宽约200m、高50~60m,坡向30°,坡角40°~75°,坡体主要由灰岩构成,岩体裸露,近地表岩石风化较强,节理裂隙较发育,岩层产状121°∠27°,岩层倾向与坡向斜交,岩层倾角小于坡角。在降雨、震(振)动等外界条件的激发下,自然斜坡表层分布的危岩易发生崩塌。上述危岩群由B1、B2和B3三块崩塌落石组成,其中,B1长1.5m、宽1.0m、高0.6m,体积约0.9m3;B2,长2.0m、宽0.8m、高0.6m,体积约0.96m3;B3长1.4m、宽1.2m、高0.8m,体积约1.34m3。崩塌位置海拔标高+210m,目前崩塌落石组成的危岩群堆积在坡脚落石平台,现状处于稳定状态,未来在强降雨、强震(振)动等因素作用下有继发的可能。
图2 崩塌剖面示意图
评估区崩塌落石规模为小型,目前未造成人员伤亡,亦没有造成直接财产损失,现状为地质灾害弱发育区。因此,现状评估认为,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弱发育,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7,8]。
3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3.1 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1)基坑崩塌:拟建综合楼独立柱基础施工区段将会形成若干个深约4m的基坑,基坑壁主要由红粘土与素填土组成,结构较松散,透水性较强,稳定性较差。基坑开挖后,基坑壁形成卸载临空面,在施工机械振动、荷载、雨水冲刷和地下水浸泡等外界条件影响下,容易失稳形成崩塌地质灾害。基坑崩塌主要危害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施工人员、周围居民和路过行人(3~5人),机械设备、车辆、附近道路、居民房等,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危害时限直至基坑施工完成为止。预测形成的崩塌体规模应以小型为主(体积<100m3)。因此,预测工程建设引发基坑崩塌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2)填方边坡崩塌、滑坡: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填方边坡崩塌、滑坡的区段主要在建设综合楼北侧的TP1、东侧的TP2和南侧的TP3填方边坡。预测形成的填方边坡TP1、TP2、TP3最大坡高1.6m,坡角<30°,TP1、TP3宽约12m,TP2宽约40m。填方边坡体主要由素填土构成,结构较为松散,工程建设机械振(震)动对其产生扰动,可能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规模应以小型为主(体积<50m3),主要危害附近作业的施工人员(2~3人)、机械设备及校园围墙等,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因此,预测工程建设引发填方边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3)自然斜坡崩塌、滑坡:工程建设可能引发自然斜坡崩塌、滑坡的区段主要在建设项目北西侧的P1与南西侧的P2自然斜坡上。其中,P1宽约300m、高250~270m;P2宽约200m、高50~60m,坡度均>35°。坡体主要由灰岩构成,岩体裸露,近地表岩石风化中等-强烈,节理裂隙较发育。P1斜坡岩层(S0)产状为78°∠49°,发育J1和J2两组节理,其产状分别为355°∠55°和171°∠85°;P2斜坡岩层(S1)产状为121°∠27°,发育J3和J4两组节理,其产状分别为54°∠62°和28°∠73°。根据各自然斜坡上的节理、岩层层理及斜坡产状,采用赤平极射投影图法,对各斜坡稳定性进行分析(图3、4)。
根据图3可知,P1斜坡结构面中,除节理J1和节理J2组合切割的岩块处于不稳定状态外,其余结构面或者结构面组合切割的岩块处于稳定状态。根据图4可知,P2斜坡结构面中,除节理J3和节理J4结构面处于不稳定状态外,其余结构面或者结构面组合切割的岩块处于稳定状态。
通过构造面赤平投影图分析,P1、P2自然斜坡总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机械振(震)动对其产生扰动,可能引发岩质崩塌、滑坡地质灾害,规模应以小型为主(体积<500m3),主要危害对象为校内师生、当地居民、过往行人和本工程施工人员(5~9人),以及居民房、校内建筑等建(构)筑物设施等,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20~30万元。因此,预测工程建设引发自然斜坡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大,危害程度小,危险性中等[7,8]。
4)岩溶地面塌陷:该区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程度中等,发生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因此,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机械和车辆运输等所产生的震(振)动、荷载等作用可能破坏地下可能存在的溶洞、破碎灰岩层或土洞的支撑平衡,形成岩溶地面塌陷,预测引发岩溶地面塌陷的规模以小型为主(<50m2)。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危害评估区内的校内师生、当地居民、过往行人和本工程施工人员(10~20人),以及居民房、校内建筑、公路等建(构)筑物设施等,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30~50万元。因此,预测工程建设引发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
3.2 工程建设可能加剧现状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
经实地调查发现,评估区南西侧P2自然斜坡北东面山脚附近三块崩塌落石均处于稳定状态,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机械振(震)动因素影响下有继续向下崩塌的可能,潜在主崩落方向为北东向,主要危害校内师生、附近居民、过往行人、工程建设施工人员(3~5人)、机械设备及现有校内建筑,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0~15万元。因此,预测工程建设加剧现状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7,8]。
3.3 建设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1)填方边坡崩塌、滑坡:主要位于TP1、TP2、TP3填方边坡及附近。上述填方边坡坡高均<1.6m,坡度<30°,坡体由素填土构成,结构松散。以上边坡高度虽小,但在连续降雨或外界机械振(震)动、荷载等外界条件影响下可能发生崩塌、滑坡,规模以小型为主(体积<100m3),主要危害校内师生(5~8人)、综合楼、围墙等,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2)自然斜坡崩塌、滑坡:主要位于建设项目北西与南西两侧的自然斜坡P1、P2下部区域及附近。P1、P2自然斜坡较高,坡度>35°,坡体主要由灰岩组成,岩体裸露,节理裂隙较发育,总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图3、4)。当受暴雨、外界振(震)动等作用的影响时,P1、P2自然斜坡可能发生崩塌、滑坡,规模应以小型为主(体积<500m3),主要危害对象为校内师生及附近居民(5~9人)、车辆、建筑物、道路等,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20~30万元,危害程度小,危险性中等。
3)岩溶地面塌陷:该区碳酸盐岩分布地段第四系土层厚度3.3~4.4m,地下水水位变动位置主要位于基岩中,局部变动于岩土界面上下,岩溶发育程度中等。该项目的建设势必加剧人类活动和对地质环境的人为扰动,改变碳酸盐岩体中原有的溶洞、溶隙的平衡状态,并加速土洞的形成,易使建设工程遭受岩溶地面塌陷。另外,地表水的下渗也可能导致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预测发生岩溶地面塌陷的规模以小型为主(面积<50m2)。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危害建设工程中的师生(30~50人)、建(构)筑物及其他附属设施等。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40~60万元,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
4)地基不均匀沉降:区内下伏基岩为可溶性碳酸盐岩,岩溶中等发育,可能发育有规模不等的溶洞、土洞和溶隙,岩面起伏亦较大,在溶沟、溶槽等部位常常存在软弱土层,致使地基土层厚度及强度分布极不均匀。工程建设平整场地会进行少量的填方,填土结构松散,承载力特征值一般<90Kpa。建设工程中以顶层基岩面作为基础持力层的拟建综合楼及其他建(构)筑物可能遭受岩溶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填土、红粘土层作为基础持力层的道路及其他辅助设施可能遭受填土地基不均匀沉降。地基不均匀沉降可引起建(构)筑物破坏变形、墙面开裂、道路及其他辅助设施倾斜、开裂等。预估地基不均匀沉降处理费用小于工程总投资的10%。因此,预测工程遭受地基不均匀沉降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
图3 P1斜坡与构造面赤平投影图
图4 P2斜坡与构造面赤平投影图
5)膨胀土地基胀缩:区内上覆第四系溶余堆积层红粘土为中等胀缩土,膨胀粘土中含有灰白色亲水化合物(蒙脱石、伊俐石等),使红粘土具有一定的胀缩性,主要表现为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可能对建筑物和路面有不利影响,如建筑、路基开裂等[4]。本项目建设场地为三类勘察场地,考虑本区大气影响深度为6m,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1.2~1.5m。上述建筑物基础埋深均>1.5m,但都<6m,预测膨胀土地基处理费用占工程投资的10%以内。因此,预测建设工程遭受膨胀土地基胀缩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4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4.1 针对基坑崩塌的防治措施
为预防基坑崩塌,地基基础宜避开雨季施工,开挖基坑发生地裂、局部上层滞水或岩土层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处理后施工。基坑开挖过程中形成的基坑壁,应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并按时完工,并注意基坑周围的防水排水工作,减少坡上附加荷载,以确保基坑壁的稳定,防止其失稳产生崩塌[9,10,11]。
4.2 针对填方边坡崩塌、滑坡的防治措施
1)施工阶段,避免采用机械振(震)动大的施工方式,文明施工,适当放缓边坡,设立警示标志,禁止无关人员靠近。
2)若遇到大雨、暴雨等极端天气,应立即停止施工,并转移设备。
3)施工过程对其进行监测,当发现有危及建(构)筑物及附属设施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及其隐患时,应组织人员撤离。
4)对于永久性边坡,采取浆砌石护坡,并减少坡上附加荷载,在坡顶和坡脚处建截排水沟,防止流水冲刷产生崩塌、滑坡,对边坡进行定期监测。
4.3 针对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
1)对查明的隐伏土洞、溶洞可采取开挖回填或灌浆加固处理。
2)禁止在评估区内或附近过量或间歇性抽取地下水。
3)禁止在区内或其附近进行会引发地质灾害发生的大的机械荷载、振动或爆破。
4)基坑开挖后应进行插钎验槽,若发现土洞和不良工程地质等问题,应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处理[12]。
4.4 针对自然斜坡崩塌、滑坡的防治措施
查明危岩分布及稳定状态,并视具体情况采取清除、勾缝,或设置拦石网、挡石墙进行拦挡;注意文明施工,忌大震动施工,设立警示标志;禁止对山坡坡脚进行开挖、破坏。
4.5 针对地基不均匀沉降的防治措施
1)基础施工前进行扦探工作,查明土厚度和软土、土洞及溶沟槽分布范围、位置,视粘土的埋藏深度和对建设项目的影响,以便采取跨越、避让、加强基础刚度等措施治理。
2)清除或加固软弱土层,对部分土层进行换土垫层,对回填土层应进行碾压处理。
3)严格做好地表水的防渗排泄工作,以免地表水下渗引起填土强度降低及携带填土颗粒迁移而加剧地基沉降。
4.6 针对膨胀土地基胀缩的防治措施
1)拟建综合楼采用独立柱基础,其承台需埋深在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以下(>1.5m),下方采用砂垫层处理,防止膨胀土地基胀缩。
2)基础施工时应避免遭受较急剧的天气影响,如大、暴雨天气,并做好地表水的排泄工作。
3)对建筑物附近地面应全面硬化,严防地表水下渗[12]。
5 结论
1)评估区位于侵蚀溶蚀地貌之峰丛谷地亚区,地貌类型单一,北西、南西两侧为自然山体斜坡,自然斜坡坡度>35°,局部为陡崖,地形起伏大,地形复杂;区内无断裂构造发育,地质构造简单;区内岩溶中等发育,有中等胀缩土分布,单层土体,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区内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小,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良好;综合判定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为复杂类型。
2)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弱发育,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3)预测工程建设引发基坑崩塌和填方边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引发自然斜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害程度小,危险性中等;引发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预测工程建设加剧现状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预测建设工程本身可能遭受填方边坡崩塌、滑坡、地基不均匀沉降和膨胀土地基胀缩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遭受自然斜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害程度小,危险性中等;遭受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
4)针对评估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应采取防渗排泄、拦石网、挡土墙、截水沟、灌浆加固及对拟建综合楼地基采取换填法处理等一系列防治措施。
[1] 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2] 广西华南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恭城县莲花镇岩口村岩口小学综合楼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R].,华南勘字[2017]205号.
[3] 地质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局.1:20万桂林幅区域地质测量报告书[R]. 1969.
[4] DB45/T396-2007. 广西膨胀土地区建筑勘察设计施工技术规程[S].
[5] 常士骠,张苏民. 工程地质手册[K].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 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20万桂林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R]. 1983.
[7] DB45/T382-2006.广西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S].
[8] 广西地质学会.广西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培训班培训材料汇编[G]. 2014.
[9] DZ/T 0218-2006,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S].
[10] DZ/T 0219-200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S].
[11] DZ/T 0221-2006,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S].
[12] DZ/T 0222-2006,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S].
Geohazard Risk and Control of the Yankou Primary School Project in Gongcheng, Guilin
BAI Yu-ming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Gui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6)
This paper deals with development, distribution, stable state, risk assessment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geohazards of the Yankou Primary School project in Gongcheng, Guilin, Guangxi.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ge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project is complicated, but geohazards are not developed and geohazards such as base pit collapse, filling slope collapse, landslide, and inhomogeneous settlement of foundation and expansion of land base expansion are less dangerous. Natural slope collapse and landslide and karst ground collapse are medium dangerous. Some control measures such as anti-seepage and excretion, blocking stone net, retaining wall, cutting ditch and grouting reinforcement as well as replacement of foundation for proposed comprehensive building are put forward.
geohazard; risk; control measure; Gongcheng, Guilin, Guangxi
2018-07-30
白玉明(1989-),男,土家族,重庆酉阳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活动构造与灾害地质
P642
A
1006-0995(2019)02-0308-07
10.3969/j.issn.1006-0995.2019.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