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解怨恨的利器在哪里

2019-08-02谢清果

山东国资 2019年9期
关键词:利器道德经圣人

■ 谢清果

怨是人际关系中极为特别的一种情绪。聪明的中国人创造了个词“埋怨”,借以表达“怨”的重要特征是埋藏在心里深处的;还有个成语叫“怨天尤人”,点出了怨恨的对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天。

老子分别在《道德经》(王弼本)第63章和第79章中提到“怨”,并对如何处理“怨”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老子认为:“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百姓之间,还是官民之间,都有可能产生怨。这个怨的特点在于开始的委屈,个体将不理想的生活状况归咎于他人或社会,便在心中产生了愤恨情绪。这种情绪慢慢蓄积起来,量变就会产生质变,从而由小怨演变为难以调和的大怨。一旦产生大怨,再去解释、劝服、补偿,通常都无法完全平息。

老子作为史官,可谓见得多识得广。历史的教训告诉他,一个善为道的人绝不是等到大怨产生了再用真心真情去感化,而应当培养“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先见之明。

从内在的角度来看,要充分认识到怨的巨大危害性。怨不仅是内心深处燃烧的愤怒火焰,而且这种火焰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身心健康。因此,要把它当成大事来看待,力争妥善处置。

从外在的角度来看,要“知常曰明”,对人的脾气性格要有了解,对人要区别对待,要善于换位思考;要“见小曰明”,注意事物细小的变化,并及时进行解疑释惑,多做暖人心的工作。

当然,要真正化解怨恨还得有境界,这就是老子提出的“报怨以德”。任何事业都需要众人协助,而赢得人心,依据的正是德。一个有好口碑的人,就能得道多助,就易于成功。

德是对正义、真理的信奉,是走正道、做正事、说真话。德与怨如同水与火,德可以报怨、克怨、化怨,如同水可以灭火。从这个意义上讲,“报怨以德”是一种胸怀、一种格局、一种气魄。

孔子则提出了“以直报怨”的思想。这是一种据理力争的豪气,可以理解你、帮助你,但也必须教化你。你的是与非,我的是与非,都需论一论,做到以理报人。这个直有正直、耿直、爽直的含义,体现出一种高尚的德行。

相较之下,老子的“报怨以德”更有慈爱的一面。你的怨,无论有没有道理,是不是包藏祸心,我都不跟你计较。我既可以摆事实讲道理,又可以舍己为人。因为老子说过:“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大怨也就是大患,根本上源于“有身”,即有私;一旦“无身”了、忘我了,我对别人的埋怨也好、怨恨也罢,都能够像父母对待犯错误的小孩一样予以宽容、理解,并以最大的耐心、勇气与智慧来帮助孩子成长。这种损有余补不足的行为方式,是化解怨恨的利器。

当然,孔子与老子在面对怨的时候有一个相同的取向,那就是更多地从自身角度出发来找原因,而不是埋怨乃至怨恨对方。《论语·卫灵公》中有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在《道德经》中,老子进一步提出“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的制度性安排。圣人手中虽有债权人的凭证,但不该依此苛责于债务人,而要给对象以充分的时空去完成承诺。

猜你喜欢

利器道德经圣人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用好审计利器,促进管理提升
讴歌新利器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这些成语都出自《道德经》
光绘利器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不以己善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