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中美术手工教学的实践研究
2019-08-01冯熠
冯熠
摘 要:当今学前教育的一个趋势是重视少儿文化与技能的学习,其成因来自于复杂的社会心理,突出表现为家长对未来竞争的焦虑感所导致的攀比心理,因为对于广大家长来说,少儿的学前教育方面可供他们选择的余地并不大。作者认为美术手工是学前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广大家长的一个必要的选择。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
从传统教育角度来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只是老生常谈,意义不大,而从现代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美工能力课对于少儿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美术手工能力的意义
(一)提升少儿的社交能力
传统学前教育环节中多属于文化课、技能课,侧重于讲授式教学或示范性教学,真正的自主互动成分非常少。而美术手工课程讲究的是互动教学,除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方式,这是传统学前文化与技能教育所欠缺的环节,而这个环节恰恰是少儿所需要的。我们应该意识到,当今家庭的独立性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学前儿童很难享有80后、90后那种早期社交圈层,少儿也有社交需求,而美工课正是实现这一需求的良好渠道。
(二)提高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及创新能力
传统文化课及技能课是一种习惯性的养成过程,因为这些课程多数属于模式及知识内容十分固定的教学领域,学前儿童没有能力去完全理解这些理性知识及技能文化,毫无创新的余地。而美工课教学内容是开放性的,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新力所面对的知识障碍和门槛并不存在,可以采取一种有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去参与课程,这对少儿的创新能力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三)提高学前儿童的动手能力
传统文化课及技能培训致力于形成一种习惯而非真正的能力,学前儿童的学习方式多为被动的、独立的学习及机械的、高重复率的练习,导致学生重理论不重实践,在成长后动手实践能力仍然比较低下。学前美工课作为一种素质教育,可以通过手工艺品制作的教学过程,来锻炼学前儿童的动手意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行解决或互助合作解决核心难题的能力[1]。
二、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美术手工能力的误区
(一)教学设计存在不合理现象
现在许多美工课中教师存在不常备课的现象,在没有备课的前提下凭经验进行美术欣赏与基础知识灌输现象仍然存在,严格来说,这是一种专业欺凌现象,应用于教学方面是有损师德的行为,忽略了美术教学的趣味性以及学前儿童的自主能动性,失去了美术学前教育的意义。
(二)滥用多媒体教学
学前儿童对于图片的接受程度大于讲授,通过网络的海量资源,演示图文、视频也能促进学生开阔眼界、提升创新能力营造较好的教学环境。但过度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会使学生养成对网络资源的依赖感,这样即使是达到了课堂目标,取得了教学成果,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对学生及家长更是不负责任,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多媒体一定要谨慎地使用。
三、学前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美术手工能力的实践应用
(一)重视教学工具的自主收集
美术手工制作是依赖于工具与材料的艺术化创作过程,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工具与材料并不是固化的、规范化的,如废旧物品是广泛存在于生活当中的,将其作为美术手工教学的重要材料,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材料并加以再创作,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尝试精神、构思能力。其教学成果往往超越了美术手工教学目标及意义。
(二)解放儿童思想,加强心理引导
美术手工课在广大家长的眼里就是“玩”,而“玩”恰恰是少儿时期最主要的心理需求,从人类学意义上来讲,学前儿童的“玩”是幼体对世界的一种探索,一种认知过程,其中孕育着许多心理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生发点。这一时期是培养学前儿童认识和经验的最佳时期,而这种认识和经验不能通过分享与讲授的教育方式来获取,只能通过实践加以强化认知。
美术手工课教学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学前儿童的的创造性、主动性,增强探索和认知能力,通过“想——做——玩——赏”的教学模式进行学前儿童的心理引导,对于形成自学能力、增进合作精神效果更为明显。
(三)提倡成果展示,鼓励互助进步
美术手工课是需要展现学前儿童个人或集体创作成果的,其中集体创作除了培养学前儿童保持一种自发积极的学习状态,还能更好地体现出互助意识、合作精神,养成学前儿童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的习惯;而通过成果展示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作品展示交流,又可以使学前儿童养成一种乐于展示自我、充满自信的精神面貌;而教师以评比作品的方式进行心理引导,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正确看待不足之处,养成对实践过程进行优化调整的意识。
综上所述,当今的学前教育不能够重蹈过分注重专业发展的覆辙,美工教学对于学前儿童综合意识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心理健康发展的贡献更是显而易见的,应对其加以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黄雪兰.关于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建议[J].南昌教育學院学报,2011,26(5):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