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三亚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19-08-01杨嘉琳
杨嘉琳
随着民俗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地区旅游业构建旅游特色的关键点之一。随着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民俗旅游成为三亚最热门的旅游项目之一。三亚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性、多层次的旅游需求,令三亚民俗旅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三亚从黎苗族的建筑、生产、饮食、服装以及充满民俗特色的岁时节庆等方面开发了多样的民俗旅游产品。本文认为三亚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需要以尊重和保护三亚民俗为前提,挖掘三亚民俗旅游的文化内涵,创新三亚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本文就三亚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从而论证了对三亚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的原则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成为全球经济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完善,旅游者对于旅游的需求逐渐转向审美和文化内涵,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更加注重挖掘文化内涵。文化旅游中的民俗旅游开发也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部分,民俗旅游和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在中国旅游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旅游者了解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三亚作为一个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旅游业较快发展。随着不同旅游者群体的需求不断多样化,三亚的旅游形式从单纯的自然风光旅游逐渐向生态旅游、度假旅游、婚庆旅游、文化旅游等形式转变。民俗旅游是文化旅游中最为重要的一类,随着近年来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民俗旅游成为三亚最为热门的旅游项目之一。满足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求,保护与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为三亚旅游业发展带来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三亚民俗旅游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三亚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是通过开发民俗旅游资源,遵循原生态、保护与尊重民俗变迁等原则,向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完成新的资源配置整合,对旅游体系进行系统的完善,进一步促进三亚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三亚民俗旅游资源特色分析
(一)民俗历史源远流长
三亚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黎家歌舞,是源于劳动生活的艺术创作,世代传承发扬,为三亚民族歌舞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黎家的服饰、婚俗独具民族特色,长年累月的历史发展积淀了三亚的民俗文化。各民族坚守的风俗和信仰是三亚旅游文化内涵的一部分,还有展现苗族民俗文化的蜡染工艺品和民间歌舞,还有其他各个民族的特色风俗等,构筑了三亚别具一格的民俗旅游。当今三亚旅游资源演艺产品有展示了少数民族风情的槟榔谷黎苗村寨艺术团、保亭七仙瑶池景区艺术团、民族传统节日海南黎苗节日“三月三”大型演出、三亚宋城的千古情大剧院传承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二)民俗旅游资源内容丰富多彩
三亚民俗旅游资源覆盖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物质生活,从农耕到饮食服装、居住建筑乃至婚俗丧葬、岁时节庆等社会生活,以及民间工艺和民间娱乐活动。既有黎苗织锦、制陶工艺品、钻木取火工艺品、传统纺染织绣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又有竹竿舞、舂米舞、宋城千古情、崖州民歌等民间表演艺术活动,极具风俗风情的金字型茅屋和船型屋,还有每年盛大的“三月三”和欢乐节。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给三亚的民俗旅游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优势,几乎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强烈的民俗风情。
(三)民俗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因为民族分布的地域性,因为三亚的自然背景和地理位置民俗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三亚位于海南岛的南部,因其罕见的热海滨海风光被称为“东方夏威夷”,聚集了在国内外堪称一绝的风景名胜,拥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同时三亚聚居了汉、黎、苗等20多个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良好的人口环境。三亚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使得三亞的民俗旅游资源在饮食、建筑、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鲜明的地域性。
三、三亚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分析
(一)缺乏品牌优势
目前三亚民俗旅游市场没有完善地建立起来,形成不了一个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由于三亚没有民俗旅游专业方面的人才引进,符合三亚民俗旅游发展理念的总体规划还没有被提出来,民俗旅游市场存在着旅游项目雷同、重复建设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例如经常被用来表现黎族风情的竹竿舞,是很多民俗景区的主要表演内容。三亚各个县市之间没有进行民俗旅游资源的联动和整合,三亚民俗旅游品牌的形象还比较模糊,需要寻求优化资源的发展方向。
(二)开发庸俗化
三亚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过程中出现的商业化问题使得民俗特色失去了原始本色。像宋城千古情等很多具有特色的民族演艺活动、歌舞表演逐渐变得舞台化、艺术化,民俗文化被随意地庸化,导致民俗的特色文化逐渐失去了本色和原本的民族气息。很多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慢慢被现代文化同化,民族特色逐渐消解,缺少了独特性。三亚著名的旅游区,例如蜈支洲岛旅游区、鹿回头景区、南山文化旅游区等旅游区,在自然环境占据极大优势的情况下,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这些景区的知名度和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在市场培育方面,观光旅游已经趋于成熟,景区的民俗文化亮点却乏善可陈。宋城千古情知名度在三亚首屈一指,但是演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趋于单一化,缺少了新意,更多是视觉上的冲击,能够产生长久影响的文化内涵却不够充实。
(三)缺乏专业人才
在三亚大多数民俗旅游区,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在商业利益刺激下,养成了职业化的习惯。主要表现民俗文化知识储备不够和主动开发市场的观念的缺乏,对民俗旅游产品也没有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在旅游者面前缺少了一个印象深刻的良好旅游服务形象,在管理和服务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动,高级管理人才也极度缺乏,导致民俗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带动社会和经济效益。三亚民俗博物馆的开设展示了海南的黎族风情,对于有效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亚的教育业相对落后,对民俗旅游业的关注度比较低,缺少民俗文化方面的综合性人才,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规划。
四、三亚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分析
(一)实现民俗旅游多样化
三亚民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如饮食、民居、手工艺品、岁时节庆活动都可以被开发成单项的旅游产品。比如手工艺品成立一个三亚专属的民俗品牌,形成一个产品线,人们日常可以用到的东西都可包装成具有民俗特色的产品,不仅开发了旅游产品还能够加深旅游者的记忆点,为三亚民俗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以多样化的形式去打造属于三亚的民俗旅游品牌,比如民俗活动品牌和民间工艺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二)创新民俗旅游模式
三亚民俗文化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在三亚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形成的,生活长期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人文生态环境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深入挖掘区域民俗文化的内涵需要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相融合,旅游文化载体是其表现形式,历史的积淀使得民俗文化的内容更加博深,可以借助有名的历史人物或者历史典故,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去寻找民俗旅游的特色。还要注意文化的导向,确定旅游地的历史文化属性和审美价值,主题的定位也至关重要。确定好主题之后,对三亚的民俗旅游进行文化营销,包括形象策划、营销宣传、理念宣传和服务宣传,从各个方面让旅游者深刻感受到三亚民俗旅游的文化内涵。
三亚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创新民俗旅游模式,满足不同旅游群体的需求。旅游者的人群多种多样,不同的阶层和年龄阶段决定了旅游需求的多样性。三亚推出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模式需要联动三亚的民俗旅游与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找到适合三亚旅游发展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新模式。
(三)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富有审美价值的文化旅游,能给旅游者带来很强的体验感。弘扬发展三亚的民俗文化,提升资源开发质量和品位的过程中,民俗学、民族学等专业领域的人才实际上是很缺乏的。当务之急是利用多方资源培养出三亚的民俗旅游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将“借脑”举措运用到与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配合协作中,把民俗文化的研究归入人才培养的目标中。作为民俗文化的传播者,需要将具有原始性和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内容融入民俗旅游经营单位中管理人员和服务员工的培训中,还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以及对民俗文化的高度热情。此举能够为三亚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上的驱动力,形成科学合理的市场运作机制。
五、结语
三亚民俗旅游资源涵盖了服装民俗、民族工艺、节庆歌舞、信仰婚俗、饮食民俗、民居民俗等多个方面。黎苗族民俗旅游及其歌舞活动、演艺产品、手工艺品等都是三亚民俗旅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日积月累的发展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是开发形式与内容的单一性、文化内涵的缺失、缺乏民俗旅游相关专业人才、民俗的破坏等一系列出现的问题,阻碍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和独特性。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就是在这一过程中,遵循原生态、保护与尊重民俗变迁等原则,向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实现三亚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丰富三亚民俗旅游资源,创新三亚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培养人才以作为民俗旅游市场运作的中流砥柱。三亚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需要从可持续的原则出发,深度发展三亚民俗旅游,提高对国内外旅游者的吸引力。才能更好地推动三亚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三亚社会经济与旅游經济协调发展。(作者单位:三亚理工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