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梦境与现实

2019-08-01余凌一岚

戏剧之家 2019年19期
关键词:精神分析形象潜意识

余凌一岚

【摘 要】悬疑惊悚片《穆赫兰道》是电影大师大卫·林奇的一部备受争议的影片,其中表现的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关联十分密切,导演运用了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阐释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同时影片在艺术与商业上获得的成功对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进行了精彩诠释。

【关键词】精神分析;梦境;现实;形象;潜意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9-0104-03

一、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在认识精神分析学理论前,需要先了解精神分析是什么。精神分析,是一門深层的心理学。在它与电影相关方面,精神分析法提出了三个核心的思想情结:“梦的运作”“俄狄浦斯情结”和拉康的“镜像阶段”。其中,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占有重要位置。弗洛伊德对梦的本质进行了总结性陈述——梦是一个经过伪装的受压抑欲望的满足。他提出的“梦的运作”有四种运作方式:凝缩、移置、表象化和润饰。其中,凝缩是指将凝望进行压缩、精简,或者从多种愿望中挑选部分,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梦的内容;移置是指将能量从表象化过程中分离出来并把它重新分配给另一个梦思,即将高度浓缩的表象心理能量置换给无关紧要的表象;润饰即二度修饰,是指这样一个过程:对梦进行叙事化处理,提供合乎逻辑的或因果的关系,并从总体上使其更加可信,从而赋予梦的非逻辑性以一种显在的可理解性。这三个运作方式在影片《穆赫兰道》中广泛运用,并且凝缩、移置还有润饰在影片中的运用也是为了研究梦在人的精神生活的总体构成中的意义,通过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对于人们解读该电影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1]

二、剧情简析与人物关系解读

《穆赫兰道》是由电影鬼才大卫·林奇所创作的一部悬疑惊悚片,讲述了一个梦境与现实截然相反的故事:在好莱坞摸爬滚打多年的失意女演员戴安娜,想要雇人谋杀心爱之人卡米拉,杀死爱人后的她做了一场虚幻缥缈且难以捉摸的梦。观众对《穆赫兰道》的解读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此片是一部完美作品,令人叹为观止;而有的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此片以非正常叙事节奏讲述故事,影片主题思想模糊不清,不知所云。但在笔者看来,该片并未故弄玄虚,而是大量运用了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支持影片的内容和结构,大卫·林奇用精妙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示梦境与现实的关联,较为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经典电影理论。

为什么有人说这部影片使人琢磨不透,难以看懂?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此片的呈现方式与正常叙事的影片大不相同,人物关系变得难以明晰。就个人而言,影片的前四分之三的部分都是在讲述主人公戴安娜的梦境,梦境中戴安娜的名字变成了贝蒂。她有一个姨妈是好莱坞影星,在姨妈的引荐下,她只身前往好莱坞逐梦并住在姨妈的家中,试镜时受到众多制作人和导演的喜爱。意外之下,她帮助经历车祸失忆后出现在她姨妈家中的化名为丽塔的女孩——现实中卡米拉的原型。影片剩下的四分之一部分则是回归现实生活片段,与梦境相反,戴安娜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好友卡米拉在好莱坞拼出一番天地,时常帮助戴安娜安排她参演一些小角色,戴安娜因此对卡米拉产生好感,后来卡米拉与导演亚当相爱,导致戴安娜心生恨意,雇杀手将卡米拉杀害,最后自己饮弹自尽。

由此可见,片中梦境部分结构较为混乱,经常穿插出现许多除主角以外的多个不知来由的奇怪角色,比如导演亚当、餐厅女服务生、神秘的牛仔男等。理顺片中人物关系似乎没有那么难,我们可以发现梦中的人与物也因此与现实形成了奇诡的对应关系:贝蒂(梦中)与戴安娜、丽塔(梦中)与卡米拉(现实中)、导演亚当(梦境与现实中不变)、卡米拉(梦境中金发女主角)与金发女郎(现实中在派对吻卡米拉的女性)、女管家可可与导演亚当的母亲、小餐厅女服务生(梦境中的戴安娜)与小餐厅女服务生(现实中的贝蒂)、幕后黑手的神秘牛仔男与派对中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等等。[2]

现实部分是按照顺序的情节展开的。在正常情况下电影中的故事总是展示得很清楚,而“梦的故事是一种‘纯故事,一个沉没于混乱与阴影之中,没有叙事活动的故事,一个非叙事性力量‘形成(变了形)的故事,一个无所从来,无人讲述,无人听取的故事。”[3]因此,梦境中人物身份的转变以及梦境部分与现实部分的故事表现不同这一点可以解释了。进一步来看,这种表现方式是可以被观众所理解的,结合前后出现的人物和形象来看,观众就能够理解影片的大致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变化。

三、影片中出现的“形象”

至此,我们谈及到了“形象”一词,所以理解片中出现的各种意象是理解本片的重中之重。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姿态。形象在文学理论中指语言形象,即以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那么,在电影中则是指导演的美学观念在影片中的创造性体现。“形象”在电影中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物品,一堆物品,也可以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此片中,多个意象频繁出现,它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态。例如:蓝色钥匙、神秘盒子和牛仔男。这三个形象在影片中出现频率最高,并且使人迷糊,不知其为何物。

首先,蓝色的钥匙这一物件在片中反复出现,而且还不止一把,实际上是在强调戴安娜内心的不安。同为出自大卫·林奇之手讲述噩梦的《蓝丝绒》中也出现了多种形象,例如,在该片中男孩的母亲(也就是歌女)多次穿着蓝丝绒睡衣,这里的蓝色使男孩对母亲形成一种视觉上的记忆。在《穆赫兰道》中是相似的,现实生活中的戴安娜把这把钥匙交给雇来的杀手,这一形象直接反映在梦境里。再更进一步思考,杀手在现实中杀死了卡米拉,然而杀手在梦境中遭遇了多重困难,很多无关紧要的陌生人也被他杀害,更显示出正在做梦的戴安娜的焦虑感,以及她被现实困惑并被束缚住了。她得不到永恒的爱,也没得到自由。

然后,关于神秘盒子,它和钥匙有着很紧密的联系。现实生活中戴安娜在心生杀意之时把钥匙交给雇佣的杀手,但在梦境中,最后拿钥匙打开神秘盒子的人却是梦中的丽塔,并且当丽塔用钥匙打开盒子之前贝蒂消失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时正在睡梦中的戴安娜已经将卡米拉杀死,而且盒子被打开后银幕画面陷入一片黑暗,这里暗示着她有着坠入深渊的痛苦。在此之前,神秘盒子在贝蒂和丽塔的无意识驱使下来到剧院时拿出来过一次,表演时,舞台上的男人说:“这一切都是假的!”这一片段可以这样理解:剧院好似梦想起飞的好莱坞,向往好莱坞的主人公们被吸引过来,只可惜真正的好莱坞象征着虚假,就像这个盒子一样,神秘不可测,一旦坠入便难以逃出。所以,神秘盒子可能象征着她们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恶劣,暗示戴安娜在暗无天日的好莱坞中追求梦想,对未来充满的希望瞬间变得渺茫起来。

最后,以上谈及的两个形象只是该片中出现的形象的冰山一角,还有其他许多形象也充斥着诡异的意味。包括影片中出现多次的牛仔男、轮椅老人还有流浪汉等也是令人琢磨不透的。对于流浪汉形象的剖析,也有人给出了这样的解释:现实中的乞丐是替杀手将蓝色钥匙传送给戴安娜的人,是戴安娜罪行的见证人。所以,戴安娜内心对乞丐抱有深深的恐惧。在梦中,戴安娜将自己的恐惧转移给了一个在餐馆中见到的路人甲,以减轻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罪恶感。[4]大卫·林奇导演的多部关于梦境的影片都蕴藏了与此相似的不可解读清楚的形象,所以这些解释都是可行的,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到目前为止,导演没有给观众额外的解说,因此,还难以解析清楚当中的意义,观众们可以继续进行探讨和研究。

四、凝缩、移置和润饰共同连接梦境与现实

《穆赫兰道》中最明显运用梦的凝缩的就是导演选角色的部分。现实生活的情节展示出戴安娜和卡米拉一起去试镜,结果是卡米拉被选中。再后来,也展示了亚当准备为自己执导的影片选女主的片段。然而,到了梦境部分压缩了两次选角的过程,凝结成一次选角成功,而且,这次作为演戏新人的贝蒂(现实中的戴安娜)一次性被选角导演选中。过后贝蒂见到梦中的亚当时,她本来是要进行现场试镜的,但因为和丽塔的约会不得不推掉试镜。综合现实和梦境片段的刻画,可以明显发现这是一个凝缩的作用,表达了戴安娜对选角一事的在意和她想要获得这个角色的愿望。

并且,关于移置的运用片中也有较为明显的体现。戴安娜对卡米拉的怨恨是不断积累而成的,除了为了成名以外,她还想得到卡米拉的心。所以,在现实中,卡米拉准备与亚当订婚让戴安娜心中充满嫉妒,而后出现与卡米拉亲密接触的金发女郎加深了戴安娜心中的愤恨。因此,她将对卡米拉的占有欲移置于梦境中,让丽塔这一柔弱角色依附于她,她自己成为强者,然后两人产生情愫,一同在梦中释放渴求同性的欲望。

另外,润饰会给梦的更深层次的形式结构披上伪装,片中梦境出现过的现实成分几乎都被戴安娜的幻想润饰过一番。戴安娜现实生活中过得并不称心如意,面容憔悴,和梦境中光彩照人的她形成鲜明反差;现实中无依无靠的她在梦里竟然还有一位在好莱坞占有一定地位的姨妈;现实生活中被她伤害过、照顾过她的卡米拉在梦里成为了一个需要贝蒂保护的对象;现实中与卡米拉坠入爱河的导演亚当,在梦境中变得懦弱、敢怒不敢言,而且还对贝蒂一见倾心……林林总总,细节性的润饰在片中无处不在。梦总是能反映人脑中最深处的意识,这些例子总体上反映了现实中的戴安娜嫉妒心极强,她也想被关注和被爱,想要自己占有卡米拉。现实生活中被过分压抑情感的她,在梦境中获得重生的力量,在她创造的梦境中她主宰了每个人物的命运,想要篡改现实已经发生的事件。遗憾的是,在现实中戴安娜早已产生了得不到卡米拉就毁灭她的可怕念头。

五、进入梦境的过渡階段

回想一下,当自己在做梦的时候是否也会出现一个过渡阶段?那就是人在正式进入梦境之前会出现一些奇怪的幻象,而这种幻象可能与主要梦境没有紧密的关联,《穆赫兰道》的开头亦是如此。伴随着热闹的、夹杂些诡异的音乐,一群跳着吉特巴舞的男男女女在画面中纵横交错着,而后画面又叠印在红色被套的床上,床上躺着活着的戴安娜……通过“冰山理论”我们知道人的意识是遵循现实原则的,潜藏在水底的潜意识才是梦境中展现的部分,它遵循快乐的“力比多”原则。所以这段开头在暗示观众,这是主人公的意识与潜意识的临界点,向观众预示着:真正的梦境即将开始。虽然从影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戴安娜擅长吉特巴舞,但由此可以解释开头的舞蹈部分与影片的主线情节关联并不大,因为它是梦境开始的前奏,这种前奏一般也是与“做梦者”本身有些关联的。接着,后面的红色被子则是象征着梦境正式的开始。

除上述谈及的关键点,还有一点也值得解读,那就是如何更直观地明晰梦境与现实的差别。该片整体色调略显阴沉、灰暗,场景的设置与切换疑云密布。但有一点不变,那就是梦境部分镜头画面采用柔光,切换到现实部分的镜头时则变得冷漠暗淡,人物的表情与画面风格紧密结合,特别是戴安娜的神色变化极为突出,她的表情凶狠,参杂着恶意。所以,多方综合来看,就更不难分辨何为现实何为梦境了。

六、结语

通过片名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卫·林奇特意将故事的背景置于处于“造梦工厂”好莱坞的一条历史悠久的大道上,讲述一个看似迷离却又很普通的故事,好像在刻意讽刺好莱坞,并且好莱坞本身就带有一种欺骗性,一种似梦般的迷惑性。因此,对于影片主题思想的解释还可以为抨击好莱坞的某些非人性化的桎梏限制了寻梦人的发展。实际上,这部影片并不是第一个运用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类似于《穆赫兰道》这样的影片还有不少,我们在观影过程中还能发现希区柯克的《眩晕》、英格玛·伯格曼的《假面》等影史经典影片的身影。不过,当我们学习和运用理论之后,再去阐释其中晦涩难懂的情节安排以及人物关系时,或许就没有那么困难了。最后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影片以充满悬疑惊悚的氛围展开故事,传达现代人难以逃脱出混沌现实的迷茫状态,是值得人们去深思的。因为在浮华的世界里,再坚定的人也可能会迷失自我前进的方向,影片中的戴安娜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

事实上,这部影片可以有无数种组合方式,不局限于本文提到的这一种。真正的梦是无序的,所以将其中的梦境部分和后面的现实部分打乱组合理解,或许《穆赫兰道》又会呈现另一种新的故事,给人们带来的观影体验也将会是新的,我们也可能从中感悟到新的人生哲理。

参考文献:

[1]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114-115.

[2]洪帆.噩梦醒来是噩梦:《穆赫兰道》[J].当代电影, 2002,(04):104-106.

[3]克里斯提安·麦茨.想象的能指[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05.

[4]宋征.试用精神分析法解读电影《穆赫兰道》[J].大舞台,2017,(04):67-69.

猜你喜欢

精神分析形象潜意识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