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旦角表演艺术研究
2019-08-01朱琳
朱琳
【摘 要】在黄梅戏的表演中,大量的旦角形象不仅丰富了黄梅戏的故事内容以及内涵,还推动了黄梅戏唱腔不断向前发展,推动了黄梅戏的音乐风格进一步完善。本文简要分析了黄梅戏旦角的表演艺术。
【关键词】黄梅戏;旦角;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9-0041-01
旦角在黄梅戏的表演中占有显著的优势。旦角可以分为两类,在第一类中,女性是戏曲的主角,剧情是围绕着一个女性角色展开的,主要刻画一个或两个女性的角色。在第二类中,女性是次要的人物角色,却贯穿整场戏剧,对于剧情的推动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旦角形象特点
黄梅戏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别,分别是神话剧、生活小剧和传统大戏。在神话作品中,黄梅戏真实地反映了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的精神寄托与憧憬。例如在《天仙配》中下凡追求真爱的七仙女、哭倒了长城的孟姜女等,这些女性角色表现的都是儒家的思想文化,因此也展现了角色上的忠孝与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将儿女情长展现出来。而在生活小剧的主题中,旦角往往能够将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展现出来,是最接近于生活的作品。例如,在《戏牡丹》中智斗各路神仙的卖药女、《夫妻观灯》获得丰收之后,看花灯的王家妻子。这些女性角色都能够将自己在生活中最真实的状态展现出来,彰显了我国民族传统的价值观。旦角在其中展现了女性应该如何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将我国的民族本质和高尚的情操完美诠释了出来。很多的传统大戏都展现了黄梅戏中旦角的经典形象,例如为了救自己的真爱天子而考取状元、招作驸马的冯素珍,再比如英勇善战的女将军樊梨花。这种大戏常常是以家庭矛盾为故事发展的主线,其中女性角色的命运千姿百态,塑造了很多具有超凡脱俗的个人形象,因此也将女性角色的价值充分体现了出来。
旦角不同于男性角色,其音乐形象非常抒情,具有一定的戲剧性,同时人物又是饱满、鲜活的,与戏中的社会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也是旦角形象能够深入人心的重点所在。
二、旦角音乐特点
在大部分的黄梅戏中,旦角形象都是恪守成规的传统女性,具有保守的传统思想,但是由于每一个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出身和生活经历并不相同,因此还是各有特点的。例如在《天仙配》中,七仙女的音乐形象本是一个高冷的神仙,但是在黄梅戏中旦角的音乐却是按照一个农妇来描绘的。众所周知,七仙女就是下凡来民间寻找自己真爱的一位普通女性,虽然她本是出自瑶池,但是在剧中与董永和睦的夫妻生活,非常真实地刻画了农耕社会的和谐画面。正如音乐所写的:你耕田我织布,我挑水你浇园。配合着这种音乐特点,能够更好地刻画出在当时社会的女性渴望冲破重重阻碍,获得自己真爱,并且向往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再比如,《风雨丽人行》这一场戏中的旦角音乐也非常具有特点。其中最为经典的片段就是《让天下的妇女站起来》,塑造了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展现了一位女革命者对于国家的庄严承诺。而在《花之歌》中又将旦角的形象展现了出来,剧中的旦角为了自己女儿未来的美好生活,整日东奔西走,害怕女儿埋怨自己,世上有哪位娘亲不疼自己的孩子呢?但是她毅然决然地为革命闯荡,这一音乐配置不仅将女性的爱国情怀展现了出来,也将他们细腻温婉的一面显示了出来。
三、旦角唱腔特点
黄梅戏中,旦角的唱词从来都可以用纤婉来形容,这样的抒情风往往能够塑造一个缠绵婉转的情感表达效果,在语言方面也非常优美婉转。在农耕社会中,女性由于长期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劣势地位,这种压抑的生活状态造成了他们的心思敏感,相比普通的角色来说有更多的烦恼,并且更加敏感,很多心理变化被迫不能表达,因此需要用唱腔的特点来展现这种情感。例如在《徽州女人》中,扮演主人公的旦角就用非常细腻的唱腔,描绘了人物心中对未来伴侣的模样:撑着一把伞,书生紧紧握着书卷。这种非常具体的唱词,帮助观众能够将唱腔描绘的人物更加清晰化、具体化,同时这样的唱腔也将女性的清新和淡雅展现了出来,更从侧面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非常有礼节,即使是一位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的女性角色也能够写出这样富有诗意的词句,为后续角色的悲惨命运进行了铺垫。
除此之外,旦角的唱腔非常接近日常生活,并且情感十分真挚。在表演的过程中,旦角唱词已经看作是一种抒发自我情感的表达形式,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形成了非常独到的见解。例如在《牡丹戏》中,白牡丹被吕洞宾故意刁难,这一角色的平铺直叙,歌词中的内容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非常符合这位没有文化村姑的见解,进一步丰满了旦角形象。
总之,在黄梅戏的表演中,旦角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将当时女性的情感和生活状况很好地展现出来,通过对旦角的剖析,也能够进一步感受黄梅戏的风格发展以及女子形象的演变。
参考文献:
[1]丁以胜.黄梅戏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管见[J].黄梅戏艺术,2018, (2):39-42.
[2]孙子男.黄梅戏旦角音乐形象艺术特征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21(3):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