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蒲州花伞的表演内容及发展情况

2019-08-01卫楠

戏剧之家 2019年19期

卫楠

【摘 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山西民间舞凭借其纷繁的特点和浓郁的地方性特色,颇受人们的喜爱。本文首先介绍了蒲州花伞的历史背景和舞蹈形态,之后就多元化环境下山西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蒲州花伞;表演内容;发展情况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9-0027-02

一、历史背景

蒲州花伞,系汉族民间舞蹈,起源于永济市蒲州一带。这一舞蹈表演形式的原型是黄河农耕文化的一种祈福仪式,到了庙会和重要节日,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人都“亮”出家里最好的“宝”物,跳起秧歌,敬天地、同庆佳节,盼望着一年的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和丰衣足食。当地民众称其为“永济亮宝”。

永济亮宝,“宝”是指妇女们的金银首饰、银圆、元宝之类的贵重器物,“亮”是把这些器物展示给大家(据说谁家有宝都要主动拿出在神前亮一亮,否则不安全)。“亮”的方法是把器物粘牢在若干竹篦子的一端及上半部,然后分三层紧扎在一根约六七尺长的竹竿上,配上彩色纸穗、绣球、铃铛装饰,竹篦固物重而下变成伞状,因此称“花伞”,没有金银器物的也可用青瓷小餐具,比如给小碟子粘上花鸟鱼虫染上颜料,这又可以称“青瓷伞”。伞还可分两层,合着鼓乐节奏闪动,显得格外华丽而壮观,奇而生险,险而制胜,独具一格。舞蹈动作以秧歌为主,具有民间艺术特色,豪放、激情、简练、欢快而又特别风趣,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后来被人们称之为“蒲州伞秧歌”。

20世纪80年代初,在对民间优秀文化普查时,“蒲州伞秧歌”成为被挖掘整理后又给以创新的一个舞种,它的独特之处表现在舞者手中的道具上,它升开似张伞,降合如花朵,上下颠闪、平、立旋转,大甩大摆,多变的造型画等能让舞蹈者充分展示,很有观赏价值。没有这样的道具,就不是蒲州伞秧歌;有这样的道具,却没有河东地域的民歌风味的音乐搭配也不是蒲州伞秧歌。由于这种道具备受欢迎,需求者全国各地均有,远至美国侨民,该道具命名“蒲州花伞”。后人将其发展为庆丰收欢度节日的文娱活动形式,既珠光宝气,绚丽多彩,又芳香四溢,煞是好看。

二、表演内容

(一)成品及构成

永济亮宝由制品(花伞)和舞蹈两项构成。

其一,制品。古老的花伞“金银伞”装饰的是金银元宝,当此处不再有那么多的官僚及家属时,用一般妇女的金银饰品为装饰。人们将一种拳头粗的竹竿(约八尺高)竖起,上端扎上竹篾,篾端挂上金银首饰及各种小巧玲珑的细瓷器和妇女们日常戴的手镯等用品,并用花朵、铃铛、彩带装饰;“青瓷伞”装饰瓷质的小餐具,再用麸粉捏成的鱼虫花鸟,染上彩色粘牢在小碟上,再将小碟粘在竹条上配上红红绿绿其他装饰品;“鸡蛋伞”是把鸡蛋粘在竹条上。无论什么装饰品都是三层大伞,把要展现的金银珠宝分别粘牢在若干竹条上端,再将粘牢饰品的若干竹条分三份,分别在一根高六七尺长,直径约一寸半到两寸粗的竹竿上扎三层,配上彩色绣球丝穗、彩条等,竹条坠物下弯形成伞状,形成一把乡土气息浓郁,很有民族色彩的文化活动工具,观之光华夺目,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并赋予了“花伞”这个美名。古老的花伞采用竹刀为制作工具,将竹竿、竹条、票和胶、麻绳制成成品;现在制作用的器材有:不锈钢管、竹子、塑料泡沫及头巾沙等物。包括单、双层两种;也分成人、儿童用的两种。

其二,舞蹈。古老的伞秧歌,由于花伞很重,伞把一端必须顶住肚子,所以表演者要挺凸肚子而上身后仰,为了安全用一条长布带通过脖项,再腰间缠几圈在肚前留一松兜,将伞把插入,双手紧握伞把马步蹲裆,踩着“三闪”“路经”“乱劈叉”等锣鼓点和管弦乐的节奏前进、后退、自转圆圈,表演者手持竹竿下端在锣鼓声中上下闪动,让花伞在开、合、颠、闪、转、甩的动律中配合舞姿及步伐的协调统一下发展成为:升开似伞帐,降合似花束,左、右、平、立激情旋转,前、后、上、下大摆大甩,多变的造型在表演者的舞蹈动作中一一展现出来,具有一定的表演性。后又把晋南民间音乐融入创新过的舞蹈动作中,花样丰富引人入胜,有单人、双人、三人、群舞可达数百人之多,具有特色的地方风味,其服装造型基本为男性,头带小孩相公帽,身佩妇女花红衣,脸上扮成三花脸,滑稽幽默,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更给观众带来无尽的快乐,丰富的伞秧歌表演早已成为社火中的一项,在所有的节日、朝会、秧歌表演中都展现出花伞的魅力,现已成为群众皆可舞之蹈之的艺术。

(二)基本动作

基本动作主要由伞花的运动路线和身形体态相结合,从上身动作、脚下步伐、双人舞姿这三方面进行研究。

上身动作:

1.胯旁腕转伞花(右手握伞快速拧转里扣手腕,左手兰花指压腕下弧线顺着胯旁方向外推)

2.屈肘横向腕转伞花(右手握伞举于体旁,大臂与小臂呈90°,右手手腕里扣的同时,大臂从体旁移到胸前)

3.推转伞(双手握伞腰将伞推出、拉回)

4.山膀举伞(右手拿伞从左侧画上弧线绕到右体旁,同时左手山膀位架起)

5.扬伞(右手握伞经上弧线到右斜后,侧身挑胸腰后仰)

6.压伞(右手握伞走上弧线到左肩前,同时左手到6点斜上方)

脚下步伐:

1.斜踢步(左脚走圆弧路线落到右脚斜前方向)

2.跳点步(斜踢步的基础上勾起右小腿,依次旋转落到6点、5点、4点方向)

3.前踢后勾步(左脚前踢45°右腿屈膝、左腿直立右脚小腿勾起)

4.顛闪前进步(左脚向7点方向上步,右脚跟成点步、右脚向3点方向上步,左脚跟成点步)

5.后退步(左脚向6点方向撤步,右脚点地、右脚向4点方向撤步,左脚点地)

6.颠闪步(右脚迈出向2点方向上步,倒重心后左脚向2点方向继续上步)

双人舞姿:

1.上步压伞+撤步推伞(一组:1-4撤右脚至踏步蹲,右手拧转伞花到左肩前,左手扶;5-8上右脚送右胯拧转伞花,双手打开。二组:1-4上左脚送左胯左手打开,右手拧转伞花至左胸前;5-8撤左脚到踏步蹲,右手拧转伞花收回,左手扶伞)

2.高低转伞(一组:双手拿伞高举过头顶,左脚在前右脚点地;二组:背后拿伞置于腰间,伞花冲前,同脚位;前倾时二组变大掖步,一组脚位不变身体前倾,后仰时二组倒重心变为左脚点地,右腿屈膝,一组直膝下胸腰配合)

(三)队形变换和音乐的融合

由祖辈们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民间舞蹈,由于其形成因素的特殊性而体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生活中,我们应该以本土文化为根基,合理利用组合编排的方式推陈出新,用一种局部交替的过程,赋予传统一种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气息,使之更富有现代的审美特征。

舞蹈中队形的变换主要以线条和圆形的变化为主。视觉上给人以优美、柔和、富有运动感,同时给人一种水流时而平稳荡漾、时而奔流倾斜,时而出现小的漩涡、时而冲破阻挡的艺术联想。众人成一斜排有起伏节奏地往前推转伞象征着黄河的巨浪翻滚;在台中间围成数层的一个圆圈造型,随着节奏,一层一层向外打开伞花,掀起满台花朵绽放的景象,层层渐进,层层对比,引发强烈的共鸣。

舞蹈从一开始产生便和音乐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舞蹈作为一种有情感、有节奏的动作表现更加需要与音乐的配合。但是能同舞蹈相结合的不是任何音乐,它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叠、矛盾或干扰,能与之结合得天衣无缝。配合民间舞的音乐自然是当地的民歌。山西晋南民歌则反映了山西人的社会生活状态,包含了对传统生活的总结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是山西晋南地区的特有文化,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当时生活的一种情感反映,将晋南的民间音乐融入晋南民间舞中是最合适不过的。

三、发展情况

(一)面临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耕作方式的改变,“亮宝”逐渐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相较于其他晋南的非遗文化,蒲州花伞并没有被世人所熟知。例如稷山高台花鼓、万荣花鼓,不仅登上了央视舞台,甚至走出了国门。蒲州花伞同样作为非遗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人们对传承非遗的意识不足、传承人缺失、不再受年轻人追捧、缺少资金支持等众多因素。

直到经过传承人胡曼女士多年的挖掘、整理和创新,蒲州花伞变成比较理想的道具。“亮宝”变成了永济的花伞舞,引领新时代的农民风貌,表达对党富民政策的质朴情感,展现着新农村的美好生活。在2011年,“亮宝”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解决的方法

社会层面:应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畅通保护与传承的渠道,拓宽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社区、中小学、高等院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大队伍建设,调动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的积极性;经常举办展会、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其内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真正树立起警觉意识,不能让文化遗产变为“文化遗憾”!

个人层面:积极参加学习活动,激发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从自身做起,利用广泛的群众基础进行宣传推广和支持,让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把年轻人的思路融入进来,青少年接受新知识较快,在传承时能够接受现代人的眼光,创作出具有现代风格的作品。

只有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社会,才能永绽光彩,发扬光大。蒲州花伞是我们山西人民的骄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这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是时间留给我们最有价值的珍品,它承载着历史记忆,凝聚着先民的智慧,延续着文化血脉,它如一杯陈酿,历久而弥香,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蒲州花伞定能够大放光彩,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艺术!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编写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3.

[2]赵丽,晋南民间舞[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