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职营销专业智慧课堂多元化评价体系
2019-08-01何平
何平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个体的差异性和创造性,对市场营销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评价作为培养人才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传统的评价方式已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发展需求。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分析传统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弊端,总结OBE教学理念下智慧课堂多元化体系构建原则,从反向设计教学目标、评价共同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技术手段等因素阐述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程序,以期适应新型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要求,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真正实现从“毕业生”到“就业人”。
关键词:OBE教学理念;智慧课堂;多元化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州市中职财经商贸教研会课题“数字聚合视阈下OBE导向的中职商贸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研究”(CJ2018-19)阶段研究成果。
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以政府为引导,汇聚丰富资源向职业教育靠拢,调动社会力量,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产教融合,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性人才。随着数字化时代飞速发展与教学技术不断升级,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一股全新的“教学风”,它着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善于合作的能力等等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为了推动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以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指导下,基于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建立一套新的、科学的、能全面检测各项素质综合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是迫在眉睫。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OBE教学理念
OBE(成果导向)教学理念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强调能力培养和能力训练,它是由美国学者斯派蒂提出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不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重视学生学习结束后真正获得的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学生应必要具备的能力来进行建构。
(二)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是基于智能化教学环境,引入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新型的教学方法、理念,变革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模式,构建一个精准化、立体交互化、智慧化的课堂。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智能化教学平台实现资源精准化推送和泛在化教学,同时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学生自评、师生互评、专家指导等形式,构建多元化学习评价。
(三)多元化评价
多元化评价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评价方式,它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工具等方面进行多元化共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予发展性、全面性的评价。
二、探究OBE教学理念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智慧课堂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弊端
教学评价体系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检测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效果能否达成的科学评判。目前,中职市场营销专业课堂考核评价基本上采用“过程性评价+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体系。然而这种评价体系存在着几个问题:1.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仅仅检测学生是否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局限了学生的潜能发展,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2.评价内容比较固定化,基本上以专业知识与技能作为考核内容,忽略了学生思想品德等综合素质的考核,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3.评价主体单一,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忽略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至于教师在备课中以自己的思维认知为主,未能将社会需求融合教学中,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转化为就业能力。
(二)时代的发展要求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1.OBE教学理念引导职业教育改革,推动多元化评价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院校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才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尤其中职市场营销专业不仅涉及的知识内容丰富,而且要求学生掌握多方面的能力。OBE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输出的学习成果为基础,根据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所预先设置的学习成果,使得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未来面对不同学习或工作环境以及职业发展历程中能表现出具有竞争力的综合素质,真正满足国家、社会、行业、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了迎合当今社会人才需求,OBE教学理念引导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将其引入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OBE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评量是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从多维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全面考核学生,实时跟踪学生的能力进展,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成就感。
2.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加速多元化评价改革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已呈现出数字化、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教学模式不再是单一化的课堂教学,更多采用的是利用“智能化教学平台+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线上+線下”跨时空的泛在学习。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已不能满足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需求了,需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知识掌握情况、技能应用情况、职业素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提升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
三、OBE教学理念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智慧课堂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OBE教学理念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智慧课堂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1.构建质性评价反映学生的真实状况,尊重个体差异性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到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评价标准需尊重每个人的尊严、人格,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课堂评估、对学生掌握技能的评价等等这些方式反馈学生的真实状况并改进学生学习状况,同时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2.构建评价内容多元化,实现对接企业评价,以促营销专业人才全面发展
OBE教学理念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智慧课堂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多维度的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每个教学内容都要设定若干个成果,对于完成的成果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比如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职业精神等,再将每个成果的评价最终形成总评,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多元化人才的培养。
3.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
柯布曾说“让不同的社群和团体发出声音”,评价要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开放,形成评价共同体。评价共同体是与评价个体相对而言,指的是由教师、学生、管理者、校外的学生家长和关心教育的社会人员,在评价中展现他们的诉求,为进一步学习达成共识。
(二)OBE教学理念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智慧课堂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程序
OBE教学理念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智慧课堂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结合上述的理论知识,将操作程序初步设计如下。
1.反向设计教学目标
反向设计教学目标是指依据学生最终获得的学习成果来进行设计。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人才需求,我们要调查社会、行业、企业单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再设定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这样就能保证教学目标与教学成果的一致性和真实可用性,为国家、社会、行业、用人单位等精准地输送专业营销人才。
2.确定评价共同体
评价共同体多元化已成为职业教育评价的一种趋势。OBE教学理念指导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采用“智能化教学平台+课堂教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选择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共同体时,也要考虑到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是否可以对接未来的工作岗位,因此增加企业、用人单位或行业专家组成的专家评价主体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掌握程度,对最终决定是否能输出预期成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选择评价内容
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主要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心态(素质)构成,因此多元化评价内容可以分为定量内容和定性内容两大类,定量内容可以采用计分方式得知评价结果,定性内容通过语言描述进行评价。针对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内容与其特点,可以选择以下几个方面作为评价内容。
第一,营销专业课程作为评价内容。学生是接受系统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因此学生课程的成绩要作为评价主要组成部分。针对中职教育的特点,学生的成绩应注重强调学生技能的掌握,课程成绩要结合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
第二,品德作为评价内容。教育首位是进行德育,培养学生的品德。中职营销学生以后是要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品德要纳入考核中。
第三,心理素质作为评价内容。学生能否在面对逆境引发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进行勇敢面对和战胜,是体现一个人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
第四,执行能力作为评价内容。当今企业非常看重人的执行力。执行力指的是能确保完成目标的能力,其中包括自信心和战斗力。执行力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要着重培养中职学生的执行能力。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基于OBE教学理念中职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时采用“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线上评价+线下评价”相结合的模式,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企业专家评价等多维度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真实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
5.先进技术手段支撑
适时运用先进教学技术,常采用智能化教学平台能实现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和统计完成情况,比如:学生线上学习时长、课程参与度、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等。教师通过大数据记录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能不斷更新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方法。
当前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发展过程中,OBE教学理念下智慧课堂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是对传统评价体系的一种超越,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新性,培养符合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的中职生,让他们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更加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李志义.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5(3):32-38.
[2] 王娜.浅议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