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窈窕淑女》对《匹克梅梁》结尾的颠覆
2019-08-01张楠楠
张楠楠
摘要:英国现代剧作家、讽刺作家、批评家萧伯纳,在其6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50多部作品,并于192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萧伯纳的作品涉及社会各类问题,包括费边主义的社会改良论、创造进化论等。萧伯纳的女性观,也是其作品的一大亮点,他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关乎于女性,他坚持男女平等,提倡女性投身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匹克梅梁》也是其中成功的作品之一。这一成功的剧作被多次搬上舞台,得到了很大的反响,直至20世纪60年代,改编为《窈窕淑女》搬至好莱坞荧屏,使其影响范围更广。改编而成的电影,大部分延续了原著的精髓,却做出了一个“小小的变动”——结尾的颠覆,这个变动使得作品的内涵随之发生了变动。究其原因,涉及原作和电影产生的背景、思想立意的不同,也有对受众的考虑以及两种媒介的性质差异,好莱坞的制作传统等方面的因素。
关键词:萧伯纳;匹克梅梁;窈窕淑女;结尾颠覆;高潮延宕
《匹克梅梁》的原型为希腊神话,国王匹克梅梁是一位雕塑家,他追求完美,厌恶世俗的女子,为自己雕刻了一位美轮美奂的少女像,并且深深爱上自己一手打造的“作品”,他祈求爱情之神将塑像赋予生命,他的要求得到了应允,塑像有了生命。神话的结局为匹克梅梁与少女成为了夫妻。根据这一神话,萧伯纳于20世纪初创作了《匹克梅梁》。这一作品虽然不是萧伯纳最有名的著作,但也有着广泛的流传。之后,《匹克梅梁》被多次搬上舞台,以舞台歌舞剧的形式继续蔓延开来。到了20世纪60年代,《匹克梅梁》被改编成电影登上了大荧幕,取名《窈窕淑女》。电影上映即获得大众的好评,这部好莱坞音乐剧在当时获得了奥斯卡7项大奖。《窈窕淑女》的改编大致忠于原著,但是它在情节上依旧与原作有着些许的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异就在于结局的不同。原作《匹克梅梁》中,卖花女伊莉莎处在社会的底层,她在剧院门口巧遇了语言学家希金斯,误打误撞使得伊莉莎向希金斯求学。期间,伊莉莎搬进了希金斯的家,希金斯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實验,完全不顾伊莉莎的感受。他高傲冷漠,使得被改变后的伊莉莎,自尊心开始受挫,得到知识的同时也开始觉醒,她不愿再受摆布和侮辱,最终选择离开。而电影《窈窕淑女》基于种种原因,将结尾改为伊莉莎最终选择回来,留在希金斯身边,这相对与原作形成了结尾的颠覆。这在电影改编中并不多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是一个可以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顺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个不变的定律。电影《窈窕淑女》和戏剧原作《匹克梅梁》的创作时间虽然同属于20世纪,仅相隔几十年,但又是另一番天地。原作《匹克梅梁》产生于1912年。19世纪末正是新旧思潮交替的时段,此时的女性主义思潮正蓬勃发展。作为现实主义作家,萧伯纳感觉到了这一思潮的力量,他主张男女平等,主张女性主动争取权利,实现社会价值。“他一直关注并探索着妇女解放的问题,是一位思想启蒙者。他笔下塑造的众多的女性形象也体现着他的这些愿望。”电影《窈窕淑女》产生于1964年的美国,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开始了影响深远的妇女运动,女性开始为自己的权益而争,她们不再愿意备受歧视,此时的社会矛盾激化,尤其在男性和女性之间。电影在此时间段诞生,将结局改为伊莉莎回到希金斯的身边,可以缓解矛盾,避免过激的冲突行为产生,这样的结局可以使在明争暗斗中的男女明白,或许大家都退一步事情才能向好的地方发展。换言之,电影中伊莉莎挣扎出走正是体现了女性思潮的发展,表明了女性应该自我解放,创造自我的价值,而电影将结局颠覆也正暗示着男女同为社会的两大部分,只有各司其职,和睦相处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另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为二战后的美国政治经济变动,至60年代,美国的电影工业极其不稳定,各种思潮开始泛起,动乱中的人们开始疑虑、焦躁,他们不再愿意接受过于尖锐的影片,相反,这样美好团圆结局的轻松影片,正好顺应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好莱坞电影向来以“造梦”著称,伊莉莎的故事正是灰姑娘式的造梦,这也是延承已久的“美国梦”,好莱坞向世界宣示了,这里有你们想实现的梦。制作完美结局的模式一直是好莱坞善用的电影手段,电影展示了生活的美好,即使中间的过程有再大的磨难,结尾的美满都会将之略过。《匹克梅梁》讲述的只是一个女性在被改造的同时开始醒悟,挣扎最后出走,走出被摆布的日子。这并不是简单的只是牵涉男女感情的戏剧,这中间掺杂了对女性主义思潮的支持,以及对资本主义腐败的批判。电影《窈窕淑女》就像是一个美满的爱情故事,伊莉莎这样一个社会底层的卖花女,因为机缘巧合遇上了上流社会的希金斯,他有地位,有才华,他是众多女性的心宜对象。最终,伊莉莎回到希金斯身边,在一些观众看来,特别是女性观众,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灰姑娘故事。在好莱坞“造梦”模式下,让观众忽视了中间部分伊莉莎的挣扎,减轻了对希金斯等的批判,观众看到的伊莉莎改造后成为表面上的上流社会的一份子,他们忽略了“表面上的”,而直接将伊莉莎想象成灰姑娘的蜕变。这也从一个侧面决定了伊莉莎的最终留下,是顺应灰姑娘模式的表现。
众多的因素促成了电影和原作结尾的不同,这也说明结尾的设定,是由许多方面共同促成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变换和侧重,《匹克梅梁》在它产生的年代可能没有引起多大的轰动,但是在经历过无数次舞台演出,电影播映,以及时代的历练,它成了经典,由它改编而成的电影《窈窕淑女》也成了经典,不论以何种目的来欣赏《窈窕淑女》或者原著《匹克梅梁》,它都算得上是一部吸引人的作品,成功的作品,在经历了众多的时代后,它没有被时间冲刷掉,而是被人们牢牢记住,并因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