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传奇
2019-08-01楚欣
楚欣
女娲,中国神话中的著名人物。她的故事散见于《山海经》《淮南子》《太平御览》《楚辞》《说文解字》等古籍。据称是位“神圣女”,本事很大,“一天七十变”,能“化育万物”。不过,女娲最著名的传说当属她创造人类,并为之建立婚姻制度,以及炼石补天,等等。
说到女娲创造人类,这就要谈及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据说盘古有个习惯——不睡便罢,一睡往往就是十天半个月才醒过来。
为什么盘古嗜睡?原来他住在一个形似鸡蛋的窝里,里面黑糊糊的,看不见任何东西。每次累了,总是倒头便睡,根本不在乎窝里那些混沌不清的液体,甚至觉得它柔软,舒适极了。正是这样的环境,让盘古嗜睡的毛病越来越严重,竟發展至沉睡一万八千年。
醒过来的盘古非常懊恼,觉得嗜睡耽误工作,不可原谅,并归咎于自己的住所。盛怒之下,举起一把大斧头,对着那个形似鸡蛋的窝狠狠地砍去。这一砍,哗啦一声巨响,山崩地裂,窝毁了,里面的液体散了,清的冉冉上升,变成天,出现了日月星辰;浊的沉沉下坠,变成地,长出了花草树木。
这就是世界。
世界的出现,是当时的一件爆炸性新闻,女娲获悉后立即前去参观。一看,的确宏伟无比,当即翘起大拇指热情地对盘古说道:“老兄开天辟地,此番壮举,实在太伟大了,可喜可贺呀!”
盘古摆摆手说:“过誉了,过誉了。这不过是无意为之,谈不上壮举。何况这样大片的土地,除了花草树木,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太冷清了。”
盘古的话,并不夸张。女娲看了,也觉得确实过于冷清。为此,她决定用黄泥土造物,以改变世界的现状。正月初一,她造出鸡,初二,造出狗,初三,造出猪,初四,造出羊,初五,造出牛,初六,造出马,一切都很顺利。看到这一帮牲畜,围着自己身边转,女娲感到挺热闹的。然而,这些家伙只会瞎叫,无法交流,更不会帮忙出主意。又让她认识到,如果世界上只有缺少智慧、闹哄哄的牲畜,即使再热闹也没有用。显然,必须造出更高一等的动物,能够跟自己说上话才行。于是她决定立即改进。
正月初七这天,女娲起个早,走出家门,在路边抓了一把黄泥土,来到一条小溪边,对着水中自己的影子,认认真真地捏了一个东西,然后沉思了一下,再往里面吹了口气。嘿,这东西立刻发生变化,变成了活泼可爱、能与她对话的人。
由于正月初七女娲造出了人,这一天,也就被定为“人日”,即人的节日。
女娲造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依靠这种手工方式造,太慢了,就是日夜加班,不休息,一天也造不出多少。相对于广袤无垠的世界,可谓杯水车薪。
怎么办?女娲认为,造人的关键在于气,如果能有一种方法,可以制造大量带气的泥点,造人就无需再一个个捏造了。为此,她想了又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当时,她找来一根藤条,搓了搓,走到开阔处,将它插进泥浆,反复搅了几下,再顺着藤条,连续对泥浆吹了几口气,然后拔出来,朝着前方用力一甩。刹时间,只见数不尽的泥点纷纷扬扬,布满上空,落地之后,一个个都变成了活泼可爱的人,他们跳跃着,欢呼着,簇拥着,向着女娲奔来。
“吹气甩泥法”终于成功了。
对此,后人没有忘掉女娲的功绩。《通俗风义》明确记载了这个创造。现代的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二十世纪初还津津有味地将它故事化,写得非常生动。
由于“吹气甩泥法”的成功,造人的速度大大加快。过了一段时间,世界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女娲当机立断,决定不再造人。
然而多年过后,有个迹象不知不觉出现。即女娲造出来的那些人,从小到大,不断变老,有相当一部分已经陆续离开这个世界。
人口自然减少的现象引起人们的忧虑,特别是给女娲出了一个难题,如何让人类得以不断延续下去?
女娲反复考虑,觉得办法虽然不少,比如恢复“吹气甩泥法”的使用,但过些时候人又会老病死去,还得再造,很麻烦。看来,根本的解决之道是让人能够自行产生下一代,而不是由她来代庖。为此,她精心挑选了一对青年男女,给他们当红娘,让他们生活在一起。
一年之后,这对小夫妻终于有了爱的结晶,生下一个大胖小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些钟情相爱的青年男女,受到了启发,从此再也无所顾忌,他们纷纷择偶结为伴侣。之后,生儿育女成了人们的头等大事,人口也不再递减,还出现了不断增长的趋势。
这就是女娲为人类建立的婚姻制度以及所带来的积极效果。人类因此尊她为高媒,许多地方还为她建庙。每年二月,人们都要举行盛会,向这位高媒敬献“太牢”(即猪牛羊三牲),青年男女则趁这个机会游欢作乐,寻找对象。人称这是“天地之合”。
人类有了婚姻制度之后,得以不断繁衍,世界欣欣向荣。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战争发生,主角是两个赫赫有名的神。一个叫“共工”,水神;另一个称“祝融”,火神。共工是个恶神,人的脸,蛇的身躯,红色的头发,野心很大,性情又极其粗暴。他身边的一些部下,有的长着九个脑袋,有的化作红熊,多半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其时,气势汹汹的共工和他的帮凶,依仗水路的优势,坐着大木筏子,顺流而下,江里的各种水族,顿时都成了他的兵马,参与作战。
然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争最终以祝融的胜利结束。那个被打败的共工,看到江山没了,队伍散了,属下死了,又羞又恼,便一头撞向西边的不周山。出人意外的是,这一撞,共工并没有死,倒是天与地因此改变了模样。原来,不周山是一根撑天巨柱。靠着它,天空才能高高悬着。如今,共工这一猛撞,柱子断了,天塌了一大窟窿,地也出现一道道黑黝黝的深坑。许多山林起了大火,黑熊等各种野兽都跑了出来,洪水更是波浪滔天,人类死伤惨重,遍地哀鸿。
看到自己创造出来的人类受到如此大的灾难,女娲非常难过,她决心依靠自己的神力,把破损的天补好,深陷的地填平,将洪水止住,给人类一个能够生存下去的环境。
补天需要的材料,主要是石头。女娲先是到江河去拣。黄河,长江,乃至更远的水流,只要有都去。接着,又去了几座高山,如泰山、华山。她四处奔波,不辞劳苦,精心挑选,一筐又一筐。选的都是带有颜色的石头,可谓五彩斑斓。然后架起一个大炉,用火猛烧,将这些彩石融化成胶糊状的液体。接着,她勇敢地登上西边天际的崩塌之处,用石浆修补。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所有的窟窿都补好。之后,她杀掉野龙,赶走了凶残的怪兽,用泥土填平了地上破裂的深坑,还用芦草烧成灰,塞住滔天的洪水。
看到这个情景,人们热烈欢呼起来。处事周密的女娲却仍不放心,她怕天还会再塌下来,便杀了一头大乌龟,砍下它的四个脚,立在大地的四周,用来代替原来的天柱。
残破的天空被女娲巧妙补好,大地安全也有了保障。但明眼人看出来,比起原先的样子,还是有所缺陷。其中最明显的有两处,一是西北天空,稍呈倾斜状态,所以太阳、月亮、星辰都不自觉地往那儿跑,出现落向西天的现象;另一是东南大地,留下一个大坑,大江小河的水都往那里流,成了汪洋大海。不过,这两个缺陷并没有给人类生活造成多大的影响,春夏秋冬四季,依旧按顺序过去,该热就热,该冷就冷,一点也不出乱子。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不把所谓的缺陷当一回事。
补天之后,时间一天天过去,人类生活得无忧无虑。但女娲细致观察后觉得,这不是她所希望的人类。为什么?因为她看到,人类虽然勤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粮满仓,鸡鸭牛羊成群,温饱没问题,但人与人之间却少有接触。除了干活,多半时间呆在家里,一到晚上,没什么事可干,就上床睡觉,非常单调。她认为,人不是牲畜,还应该有精神生活。
精神生活抓什么?女娲在观察人劳动时发出的“杭育,杭育”声和身姿不断变幻的过程中得到了启发,认为人有唱歌与跳舞的天赋,于是鼓动大家唱起来,跳起来。她自己还以身作则,经常参加活动。一时间,唱歌跳舞成了社会的一种风尚。
素有“音乐女神”之称的女娲,在频繁参加群众性的文艺活动中发现,光是扯着嗓子唱歌,歌声未免有点单调。缺什么呢?她觉得缺伴奏。因为伴奏能够让歌声得到烘托,显得耐听。然而要伴奏就必须有乐器。当时的人并没有掌握这种东西。女娲精于此道,她立即按照自己的设想做了笙簧、埙、瑟。所谓笙簧,形状像凤鸟的尾巴,有十三只管子,插在半截葫芦里面,能吹出美妙动人的声音。今天的芦笙,就是它的传承。接着,女娲又请来一些对艺术有兴趣又善于制作的人,请他们再造些乐器。过不了多长时间,乐器造出来了,吹、拉、弹、击,几乎样样都有。乐器不仅能伴奏,还能独奏、合奏,很受人们的欢迎。
慈爱的女娲不仅制乐,她还看到,人们早出晚归,埋头劳作,非常辛苦。为了让大家能解除疲乏,恢复体力,她化甘露为美酒,赏赐凡间。
喝酒,既可以解除疲乏,还能获得快乐,人们也就爱上了它,成为一种嗜好,不仅独酌,还常聚在一起碰杯,开怀畅饮。有了酒,人们还以酒敬天,感谢女娲娘娘所做的一切,并将它作为一种礼仪,延续下来。
女娲觉得,该做的事做得差不多了,就前往天庭“汇报工作”。《淮南子·览冥篇》对此作了报道:女娲“乘雷车,服应龙,……登九天,朝帝于灵门,宓穆休于太祖之下。然而不彰其功,不扬其声,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
岁月悠悠,如今的人对女娲的了解可能已经不多,但她与西方的上帝比较,有个明显的不同,还是让人感到兴趣。
什么不同呢?这就是,女娲不仅创造人类,还关心人类的繁衍,为他们建立了婚姻制度。上帝则不关心人类的婚姻,甚至不想让男女之间产生爱情。据《圣经·创世纪》记载,为了不让亚当和夏娃吃那棵“辨别善恶”之树的果子,上帝对他们撒了谎。后来夏娃听了蛇的话,与亚当一起吃了禁果,产生了爱,上帝很恼怒,便将他们逐出伊甸园,并决定大大增加女人懷孕时与分娩时的痛苦。
笔者以为,两位造物主如此迥然不同的表现,虽然都是神话传说,但能给人以启迪与思考,还是值得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