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有强智,没有强人
——李光耀的小国智慧

2019-08-01张喁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组屋李光耀华人

文_张喁

同为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常被拿来与新加坡比较。反观今年的骚乱,让人深思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智慧。他在教育、民生、吏治、民族融合等方面的举措,被认为卓有成效。

他始终强调“亚洲价值观”,认为不能亦步亦趋地按照西方价值观行事。

在他看来,人民安居乐业,长治久安,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什么普世价值,路是走出来的。

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新阶段,也不断从新加坡取经。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推动新加坡深度参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政治家李光耀中国改革友谊奖章。

李光耀(Lee Kuan Yew,1923—2015),新加坡华人,毕业于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创始人之一,被誉为“新加坡国父”

狮子城的香蕉人

在我们习惯的教育中,举凡开国元勋,一概是抛头颅、洒热血,反抗压迫,为民请命,争取解放的英雄形象。

但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则不在此列。

因新加坡的独立建国,不是抗争得来,而是形势所迫。李光耀是世界知名的政治强人,执政新加坡30年,卸任之后也一天没有离开过新加坡国内和国际政治舞台。

中国人熟知一句话,“打江山难,坐江山更难”,对李光耀来讲,这话失之简单。别看新加坡只是蕞尔小国,其历史有太多超过国人经验的复杂。正因我们从来没有认真去理解过这种复杂性,于是国人在理解我们内部的蕞尔小特区时,主流的认知尤为简单粗暴,社会分裂不见弥合的希望。

1965年,李光耀与妻儿在家中,这一年新加坡独立

先从新加坡的名字说起,它太像一个汉语名字,就像我们耳熟的麻栗坡、马王堆这类名字一样。实际上它是梵语“狮子城”的英译Singapore的再汉译,和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一样,是典型的南亚名字,翻译成诸如“辛各巴”可能就不会误导中国人。

既然名字来自梵语,说明那里必有印度人。没错,1976年5月,李光耀首次访华,见到了总理华国锋,他拒绝收下华国锋赠与的一本有关中印战争的书,并解释,书中有敏感之处,新加坡有一些印度裔公民,他们有不同的看法。虽然印度裔新加坡人只占国民的7.9%,明显作为总理的李光耀,并未忽视他们的国族情绪。

但新加坡华人占比四分之三,李光耀自己就属于,不需要考虑华人的国族认同吗?李光耀的家中,挂着据考证是其原籍粤北大埔县的曾祖父的相框,以此推算,李光耀是新加坡华人第四代移民。大埔县在李光耀2015年离世之前,早已整理出了其曾祖父的祖居。只是,李光耀及其子李显龙,从未还乡祭祖,虽然他们都到访过中国多次。

这就要说到,李光耀这样的新加坡华人,是典型的“香蕉人”,外黄里白,外貌是中国人长相,思维和文化却完全是西方式的。这样的人群在东南亚叫峇峇(音巴巴),指的是明清时期下南洋移居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的土生华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原籍是福建或广东粤东粤西闽南方言地区,小部分是广东和客家籍。经过数代的异域环境存续发展,峇峇人讲的语言,不再是原来的闽南语,而是参杂使用马来语、泰语词汇,称为“峇峇语”。在“峇峇语”里,男人叫“峇峇”,女人叫“娘惹”。

那么,很多峇峇人的思维和文化,为什么又是西方式的?其实这其中也有例外,比如另一个著名的“峇峇”——辜鸿铭,和李光耀的祖父算一代人,却成为了东方的大儒。

但就文化环境而言,我们必须追溯到西方对东南亚的殖民时代。

英吉利的弃儿

今年是新加坡开埠200周年纪念,新加坡专门发行了纪念钞,引发国民大排长龙兑换。但此外,好像没什么庆祝活动,政府有言在先:我们只纪念,不庆祝,我们因此不能期待太多的欢歌笑语、缤纷烟花。热闹的派对不是目标,历史的反思才是正题。

新加坡没有春天(处在地球赤道上,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新加坡没有一年四季,只有雨季、旱季),1819年,有一个白人(当官的),在新加坡上了岸。从此以后,新加坡,连同一衣带水的马来亚(Malaya),都成了英国的殖民地。那个白人殖民地官员,名叫来福士,他的雕像至今还立在新加坡最显眼的地方。来福士如今在中国不以人名为人所知,如果中国人没有听过来福士这个名字,那一定是他所在的城市还没有新加坡地产商凯德置地开发的来福士广场,实际上此来福士就是彼来福士。

在一百多年的英国殖民期,李光耀的家族从其祖父开始,从小接受的就是英文教育了。李光耀六岁时,父亲把他送入华文学校。但祖父知道后很生气,李光耀8岁时被转入英文学校。祖父在给孙子李光耀填入学表格时,本来填的是英文名Harry,但是受过两年华文教育的李光耀竟然死活不同意,又哭又闹。最后,祖父只好妥协,把名字英译为Lee Kuan Yew,这成了李光耀一生最常用的名字。

具体到每个国民的生活而言,李光耀最深得人心的价值观,应该是“居者有其屋”的口号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新加坡成为中国的重要学习对象。图为1978年11月12日,李光耀在新加坡机场迎接到访的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

李光耀能听读中文,用汉语普通话进行基本交流。今天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汉语又更胜一筹,几乎能达到标准普通话,这些都是新加坡立国之后的后话了。

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东南亚大部连同新加坡,落入日军之手。同样是殖民,日本人的殖民要危险得多,年轻的李光耀,运气好从日本人手里捡回了一条命。等到日本战败,按李光耀后来的说法,“英国人回来后,再也无法重建过去的威望和帝国统治”。

其实今天来回顾,二战以后,全世界大部分殖民地,都是宗主国主动移交独立的,当然这不是宗主国大发“慈悲”,而有更深层和至今无定论的原因。不管怎么说,李光耀从英国接受精英教育回到新加坡,成了英国人眼里“有能力接管”的人——他回忆:“我们没有去寻找政治,而是政治找上我们的。”

1959年,新加坡从英国人手中脱离,成为新加坡自治邦。李光耀的人民行动党在大选中获胜,36岁的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政府总理。

因为新加坡太小,无资源无腹地,此前是和马来亚同为英国人殖民地,联系紧密,独立的想法是从没有过的,李光耀希望新加坡这个邦,与马来亚整体独立建国为马来西亚。

1963年,“新马”合并。然而马来人一直强调马来西亚由马来人主导,仅仅两年后,为了防止种族冲突和内乱,新加坡被踢出来了。李光耀流着泪宣布,新加坡独立。和马来西亚这个苏丹王国不同,新加坡是包含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多种移民的共和国。

新加坡从未想过独立

政治强人一定是追求区域独立的吗?李光耀用行动告诉我们,不一定。

首先,峇峇人的先民敢于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明清治下远走高飞,注定了其后代的中华人文传统将是“不存在”的,其国族认同从一开始就具有“背叛性”。为了在殖民体系里过上好日子,多数峇峇像李光耀的祖父一样,送子女到英校受教育,希望子女将来能在以英语为行政语言的殖民地当上专业人士或政府雇员。然而,作为谋生的英文教育,通常是很肤浅的,在新加坡,孩童即使接受13年的英文教育,也只有少数精英学校的少数杰出学生,能直窥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接受真正的西方人文教育,以代替他们失去的东方人文教育。

李光耀无疑是这样的少数精英之一,而其他华人,在精神上都只能算是无根的浮萍,除了随波逐流地靠物质活着,并没有固定的文化和道德标准。在生理和情绪上,峇峇还是华人,但在文化上却既不是华人,也不是英国人或马来人。

所以,李光耀继承了西方政治的共和理念,既然这里的华人也不再是传统的华人,那么马来人肯定也不是传统的伊斯兰人,印度人就更谈不上什么传统,那么一个共和国正好呼之欲出。既然作为一个“西方精英”,其共和理念也不见容于马来亚,那么一个小小的新加坡共和国,正好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小鲜肉移民城邦国家。

这从反方向说明了共和不可能是一个中心的单方面的共和,需要所有方面共同接受和参与才行。李光耀需要照顾到所有群体的利益和情绪才行,这也是一个西方政治家必备的执政素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在李光耀这里是“政治不正确”的。

李光耀曾经说过,一个独立的新加坡根本无法生存下去。现在,新加坡真的独立了,让她生存下去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任务。新加坡是个小岛,面积只有半个成都市区那么大,独立之初,人口只有200万,经济上则完全是个第三世界国家,只相当于非洲的加纳。

而中国人在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后,一说起新加坡,就是一个富裕国家的形象。这一切只因为李光耀在1960年到1980年的20年间,让新加坡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了15番。

1980年李光耀刚年过半百,这只是他青壮年时期的成就。

居者有其屋

李光耀感谢英国人,和平而完整地留下很多遗产给新加坡。即便如此,独立之初的新加坡,在国际上可谓默默无闻。想发展经济,第一步总是需要引进外资。李光耀的招商引资团队,必须在世界地图上艰难地向发达国家的财团们,指出新加坡所在的那一小点位置,以说明这个国家在哪。新加坡没有资源,没有庞大的消费市场,李光耀却成功地克服了这些先天缺陷,让日美等国的电子工厂等企业纷纷前来落户。其中的秘诀,日后李光耀作为自己的专利建议,给了1978年前去考察的邓小平,于是中国也逐渐发展起了自己的经济特区,并且和新加坡一样卓有成效。

招商引资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人民只有生活改善了才能更好地提高生产力。高速发展的经济,廉洁高效的政府,当然能够赢得百姓的赞誉,但具体到每个国民的生活而言,李光耀最深得人心的价值观,应该是“居者有其屋”的口号。

独立之初的新加坡,200万人中大概有80万人住在棚户区。1960年,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成立,开始施行新加坡特有的“组屋”制度。

要让老百姓一开始就买得起房子住,可谓天方夜谭,即便有政府的大幅度补贴,大部分人甚至拿不出占房子总价2%的首付。因此,从1968年开始,政府建立了公积金制度,所有劳动者都拥有一个公积金账户,每个月由雇员和雇主各缴纳工资的5%,在购房时可以提取出来作为首付款。中国人后来也很熟悉这个制度,但这个制度在引进中国后没有李光耀执行得那么严格和“不民主”——李光耀在新加坡经济起飞,居民收入腾飞的年头,逐年大幅提高劳动者的公积金上缴额度,并不理会他们抱怨到手的收入不见多少增长。到1984年,公积金缴交率高达25%。

新加坡一个家庭只能购买一套组屋,购买后5年内禁售,5年之后如果想要申请更大的组屋,需要将现有组屋退出来。在新加坡,炒房在一开始就没空子可钻。

同样,在建屋发展局控制下,新加坡也几无地皮可炒,因为从1966年开始,新加坡通过了强制征用土地的法律,到1985年,政府已经控制了新加坡75%左右的土地资源。与其他国家的经济适用房不同,新加坡的组屋并不是建筑在偏僻地段,有的地理位置还十分优越。到今天,500多万新加坡人大部分居住在组屋。组屋的建筑质量和内外设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完全脱离了我们一般印象中的经济适用房或香港地区的公屋样貌,在很多国内旅游者看来,一些繁华地段的组屋,完全就是豪宅。

政府强制征用土地,是李光耀政府实现“居者有其屋”的“非民主”手段。实际上,这样的手段并没有带来政治不稳定。并且政府为了打造全球最卓越的投资环境,还全方位介入了民众的生活,可谓“事无巨细,得寸进尺”。

比如,和许多多民族国家一样,新加坡同样面临种族问题可能导致的政局不稳定的风险。在西方的民主理念下,一些国家如美国、南非等,政府对种族问题事前放任自流,置之不理,结果种族之间越来越隔阂,冲突不时爆发,这时政府又来粗暴干预,常常引发政局动荡。

李光耀的人民行动党政府,则采取细致入微的预防、管控、调整、治理,防患于未然。在组屋分配中,左邻右舍是由不得自己选择的,而是被政府尽可能地按不同的族群错杂着分配。这样一来,就不容易形成某个种族聚集区,同时能够加强种族间的了解和融合。

亚洲价值

李光耀让新加坡变得富足,成为亚洲四小龙,并非仅仅体现出他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的个人能力,而是他的政治眼光与信心决定,新加坡一定能从第三世界快速跻身第一世界发达国家。

所以,就个人能力来讲,李光耀当然不会停留在国内治理层面,他的政治格局从来都是放眼全球的。格局决定气度,虽然他被英国前外交大臣乔治·布朗评价为“苏伊士运河以东最纯正的英国人”,但他对西方核心价值的深入认识,对西方民主现实的明察秋毫,使他始终强调“亚洲价值观”,认为不能亦步亦趋地按照西方价值观行事。

因此,新加坡被西方认为是一个威权国家。李光耀明确贬低领袖的有限任期,认为有限责任导致个人政治利益放首位,使人民缺少以身许国的伟大领袖。李光耀对一人一票政治制度也不满意,认为四十岁有家庭的人更成熟,更能肩负社会责任,理应比二十多岁的愣头青多一张选票。

李光耀的“居者有其屋”制度,并非一届领导人发放的社会福利,需要下一届治下的人民来偿还。李家控制的淡马锡公司,每年在世界各地的投资获利高达16%,利润用于补贴“居者有其屋”。为什么淡马锡公司如此如鱼得水?因为放眼全球,从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到各国首脑政要,都是李光耀的密友。

淡马锡公司十分神秘,在新加坡,没有媒体得到授权可以搞清楚其运作和盈利。李光耀早就明确指出,西方社会里媒体是第四大权力,但在新加坡行不通,乱说乱讲要小心。即便到后李光耀时代的网络时代,新加坡还有这样的事情:一名医生在网络发文《新加坡人,你的公积金哪里去了》,质疑总理李显龙。但因没有任何依据,他被总理起诉,最后被判向李显龙赔偿15万新币,并承担3万诉讼费。考虑到他有两个孩子要养,准许他分期付款,到2033年偿完。

李光耀曾批评香港超人李嘉诚,没有为社会做出什么实质贡献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李光耀的“亚洲价值”,当然并非孤例。从日本明治维新灵魂人物大久保利通的“宏强大之威德,扬隆盛之治化”,到韩国朴槿惠的父亲朴正熙:“难道就没有办法来完成一场人的革命以便使我们的人民不再说谎,抛弃趋炎附势、游手好闲的恶习,重新成为勤劳的劳动者,实行社会改革,建设一个没有穷人的繁荣和丰裕的国家吗?”

李光耀从不认同“仁政”,他说:“人性本恶,这很遗憾,但我们必须设法抑制人性中的邪恶……”

最近去世的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称赞李光耀:“您先后作为总理和内阁资政,已经以自己的行动阐明了儒家的教义。”西方人可能搞不清楚提倡“仁政”“性善论”的儒家和与之相反的法家的区别,李光耀作为政治家,是不会白费功夫去标注这些区别的,也就是真正说到东方价值,他完全缺少自觉,他要的只是实用。

所以在新加坡,没有什么“东风压倒西风”,没有什么“文化自信”,这从李光耀的双语教育可以体现出来。

新加坡建国之初,就确立以英语为第一语言,但其他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都被同时认定为官方语言。实际上,李光耀很清楚,用谁的母语都不是的英语,更能消除种族隔阂,而且全民英语,更能给处于贸易枢纽的新加坡带来全球商机。李光耀有一本自传,甚至直接取名《李光耀回忆录: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对照中日韩人人学英语但最后能以英语工作的人占比很小的状况,可知新加坡政府在语言工作上克服的困难之多、取得的成就之大。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光耀确实从未相信过所谓“民智”,他认为新加坡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自己的精英政策,政府的廉洁自律有赖于高薪养廉。

但是李光耀对自己的“专制”并不刚愎自用。在《李光耀:新加坡赖以生存的硬道理》中,记者问,“您觉得新加坡一百年以后能发展成怎样?”

李光耀没有勾勒自己治下新加坡的美好未来,他答道:“我不确定一百年以后,新加坡是否还存在。”

这就是李光耀震撼人心的政治智慧,并不是洋洋自得于什么手段,什么理念,而是能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平静地看待世界。在此之外,他很清楚,每周工作44个小时,集体住在组屋的新加坡人,要陶冶什么文化、艺术情操是奢侈的。

政治家毕竟看得长远,李光耀以及后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设立双语基金会,开始向华人强调,母语在连接使用者心灵和思想上的重要性。在李光耀和今日李显龙总理看来,以后的新加坡国民,毋庸置疑中文会说得越来越好,他们看好中国的伟大复兴而不是“崛起”。他们相信中国的复兴对新加坡多多益善,新加坡的文化艺术,不能只有装修工人转行的阿杜,政府在艺术上的投资越来越多,其艺术人才移民计划,也吸引了全世界尤其是中国越来越多的艺术生。

猜你喜欢

组屋李光耀华人
“经济适用房”转租?新加坡密切关注
何为“华人”?
新加坡没有人敢炒房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新加坡组屋,这边风景独好
建立新型组屋模式新加坡组屋政策重视“刚需”群体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李光耀留遗嘱身后拆除故居
李光耀冷幽默
李光耀生病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