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理念的四种核心表达

2019-08-01徐飞供图张文质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文质陪伴孩子

本刊记者_徐飞 供图_张文质

没有陪伴,就没有教育

多年以前,张文质还是个懵懂小孩时,因调皮捣蛋、不务正业,挨过父亲的揍。据他回忆,父亲每次揍他都很有仪式感——通常都是在父亲傍晚下工以后,又累又饿回到家,然后发现猪拱坏圈门跑出来到处找吃的。于是暴吼一声:“文质!又没喂猪?!”

张文质是老大,放学后负责喂猪。但他不是在和弟弟妹妹打闹、吵嘴,就是在玩耍,喂猪的事忘到了九霄云外,父亲的暴喝让他吓得半死。

父亲把猪赶回猪圈,让他拿锤子把圈门修好,然后顺便揍他一顿。那时候他所生活的环境里,几乎没有小孩不挨揍。

他回溯往事,理解父亲的是他的生命教育理念:从人性角度看,父亲累了一天,下班后不但疲惫还饿得虚火上浮,所以很难控制情绪,也就不会有什么耐心和儿子讲道理。即便是童年经常被打骂,他还是很庆幸父亲时时刻刻陪在自己身边,父亲身上应对困难的能力,父亲身上的责任感,还有父母的勤劳善良,都给了他最好的示范教育。

张文质对于陪伴缺失与否,给孩子带来影响的反思,从未停止过。他有个朋友,很年轻就当了妈妈,完全没有做母亲的心理准备。孩子断奶后白天就寄养在保姆家,晚上才接回来。读幼儿园就寄养在老师家,周末才接回来。上小学就寄养在小学老师家,一两个月见一次。

一年级下学期,校长认为孩子长期寄养在别人家不是个办法,已出现了很多古怪行为:比如上课时他想站起来就站起来,想走动就走动,完全不听老师的话;又比如他喜欢班上的一个小女孩,但喜欢的方式是经常招惹人家,让小女孩很不舒服很生气。一直到上初中,这位妈妈才把孩子接回家,学业自然是一塌糊涂。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到了高中阶段,妈妈才发现孩子撒谎能力简直炉火纯青,说谎话面不改色心不跳,从容淡定。

由于孩子初中成绩很糟糕,就被送到英国念高中。刚开始时,他跟妈妈说学校很好很严格,他的成绩也好起来了。一家人挺高兴。结果一学期不到,他突然说被学校开除了,很快就要被送回国——不但成绩不能达标,还编造请假条——学业和品行都成问题。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吃惊:他不是说学校管教严格学习成绩上去了吗?妈妈说那都是假的,他一直在撒谎。

张文质分析称,这个孩子从小寄养,没在父母身边长大,慢慢养成一种察言观色的能力。

好在家境比较好,孩子又被转到美国念高中,马马虎虎毕业了,又非常勉强地进了社区大学。

前年发生的一件事,让这个孩子的生命出现了转机:他回国去一个亲戚的公司打工,要到工地,这份工作要求的品行、意志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最困难时咬牙顶过去的那种骨气,他都没有。结果被亲戚骂得狗血淋头,他听了后很受伤,内心有大震动,反省了很久。而他的母亲,意识到之前对孩子的教育犯了太多错,也缺失了太多的陪伴,就放弃了工作全程陪伴孩子。

张文质觉得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生命化教育

回到美国后奇迹发生了,他发现读书没那么难了,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亲戚们普遍表示怀疑,但他的妈妈说老师也是这么说的,老师还说按照他现在的进步状态,今年就可以上一所正规大学——在美国,社区大学和正规大学可以自由衔接。到五月份,他对妈妈说想上华盛顿大学,所有人都很吃惊,华盛顿大学是美国知名的公立学府之一。结果他真的考上了。

幼时应该得到而缺失的陪伴,现在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恶果纠正回来,也算很好了。

所以,陪伴很日常化,很多时候是细微的、无声的,和学历、资历都没什么关系。但陪伴是最基础的教育,没有陪伴,就不能发现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就没有教育。

每个父母都可以教好自己的孩子

今年五一节前,某地有个初中生,期中考试成绩一塌糊涂。父亲拿到成绩单后,当众对孩子咆哮。没想到孩子当着父亲的面跳河,一小时后被捞上来——花朵一样的生命凋谢了。

十多年前张文质就出版了一本书,名为《父母改变、孩子改变》,他在书里专门强调过父母教育孩子绝对不可以当众,因为当众教育危险系数太高。

张文质回忆起幼时的一个邻居,经常把儿子拖到学校门口打。他有一个奇怪的理论支撑:犯了错就让所有人都看到他受罚,以后他就会改了。女儿犯错,他不打,而是当众羞辱——结果他的孩子们长大后,没一个像样儿。

还有个远房亲戚,令张文质一想起就心有余悸——他教育儿子的方式超乎人的想象:他觉得打没效了,就按住孩子的头往池塘里淹。

这些极端的教育方式可谓匪夷所思,但目前不少家庭仍在上演着类似的版本。比如动不动对孩子说:你考这么差,还有什么脸活着?你这么笨,怎么会是我的小孩?……

没有陪伴,就没有教育

张文质认为教育有上限,也有下限。我们不能只畅想孩子教育好了会怎样,如果孩子由于各种原因而达不到父母的预期,我们又该怎么办?用极端方式逼孩子、羞辱孩子,会有真正的正面效果吗?

家庭教育,是家长重新学习成长的过程,也是理解成长的过程。孩子的成长,并不遵循“投入—产出”的思维定势。小学成绩不好不代表中学成绩不好,中学成绩不好不代表大学成绩不好,大学成绩不好不代表他找不到好工作,有好工作也不代表他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张文质爱拿自己举例:小学成绩马马虎虎,初中成绩勉强过关,高一期末考试,百分制的语数外三门加起不到六十分。父亲拿到成绩单一句话没说,也没打他,而是用一种现在所谓的“王之蔑视”看了看他,然后走开了。张文质追忆自己当时的心情,不是轻松,而是羞愧无比、无地自容。从那天起他开始发奋,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到现在。

四十年过去了,张文质已经出了二三十本书,在全国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内心深处仍希望得到父亲的肯定。有一次回老家,他略带调侃地问父亲:在我们村,要是有人说起你的儿子时,会提到我吗?有人知道我名字吗?父亲很淡然地说没人知道你的名字,然后停顿了一下,说有一次在老人会聊天,有个退休老师看到他,就问大家知不知道村里谁最有名,有说走出去的大企业家,房地产老板,当官的。退休老师说都不是,说你们要是上网百度一下,就会发现只有老张的儿子是最有名的。

老人家的心里还是很为这个儿子自豪。

张文质的父亲小学没怎么读就辍学了,母亲也不识字——八十多岁的老人,一回想自己这辈子没上过学还会抹眼泪。但这些因素并不影响他们对张文质的教育——为人父母,千万不要拿自己和别的父母比,不要觉得自己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也不要担心自己对孩子影响有限。每个父母都可以教好自己的孩子,这是张文质一直想让所有父母明白的道理。

先管控自己,再教育孩子

美国有一项研究报告,称两岁之前的孩子不能打,因为此时他们身体特别脆弱;七岁之后的孩子不能打,因为此时他们的心灵特别脆弱。张文质观察并研究了大量案例,发现很多打孩子的家长,往往是没有能力及时教育孩子的人。

有一次,张文质碰到一位家长向他咨询怎么教育正读小学二年级的孩子——除了上课、做作业、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在玩手机。张文质反问:作为一位父亲,为什么会管不了八九岁的小孩?要么是不管,要么是你在小孩面前表现得太无力了:手机是孩子的,电视是孩子的,电脑也是孩子的,家里孩子说了算?这时你不管,以后你还管得了?

在这个电子屏幕时代,不但小孩子容易玩手机上瘾,大人也一样。张文质在广州讲课时,有位家长说为了刷牙时方便看手机,他特意买了一把电动牙刷,他还听说有一种洗澡时看手机专用的防水手机套。

此外,很多妈妈喜欢给孩子拍照,随时随地拿着手机对着孩子拍。这对孩子好吗?真的是爱孩子吗?

张文质去了趟希腊,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父母们带着孩子。这些父母在陪孩子时,没有一个人看手机,孩子单独玩时,家长也很少拿出手机给孩子拍照——这些父母的陪伴意识让张文质惊讶。

父母在这方面如果不能起好的示范,孩子自然会依样画瓢:刷抖音、玩快手、吃鸡、打王者,而且很可能比父母还会玩。

对此,张文质特别强调,父母应该把玩手机的时间,替换成读书时间。父母确实应该多读书,既能学习知识、增强教育能力,也是为孩子做表率。有一次,一个朋友跟张文质吐槽:张老师,现在不仅孩子做作业,我们家长每天也要做作业。学校要求家长每晚看十分钟的家庭教育视频。真受不了。

张文质反问:“每天十分钟都受不了?那晚上的时间用来干什么?看手机?看电视?打麻将?喝酒?吃烧烤?”

很多父母,还是秉承一种观念:我是孩子的父母,我有天然的管教孩子的权力,我可以看电视,你必须做作业;我可打游戏,你必须做作业;我可以打麻将;你必须背古诗……

如果自我管控都没做好,想教育出一个听话优秀的孩子,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有父母都应该明白,家庭教育从来不是单向施与的事情。

幸福感的获得与生命规划意识

人之一生,何谓幸福?张文质认为,第一要活着,第二是健康地活着,第三是快乐地活着,第四是有意义地活着。四个方面都做到了,那肯定幸福。

近年有一个很坏的社会现象:父母和老师都过分注重脖子以上的竞争,而不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结果把孩子养得白白胖胖的,身体和精神却很虚弱。有的学校甚至如此规定:学生课间如果不上厕所,就不要离开教室。完全把孩子当成学习机器!这样的孩子如果寒暑假也不注重运动,很难想象将来的身体状况会是什么样子。

张文质有个大学老师,九十一岁时和年轻人一起登峨眉山,健步如飞,第一个登上峰顶,让所有人惊叹。九十五岁还担任学术杂志的主编。他儿子在美国当教授都退休了,回来找到学校领导说你们太过分了——学校回复称没办法,老人家坚持要求当的主编。

老先生百岁寿辰时说了一句很好玩的话:我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也不是一个特别勤奋的人,我写文章都是六七十岁才开始。但这时,我的同龄人里能和我竞争的已经很少了。

中秋节张文质回家,母亲和他开玩笑说你爸爸现在都没朋友了。张文质很惊讶,母亲解释说因为他的同龄人都去世了!原来父亲的很多同代人抽烟、酗酒,生活没规律,有病不看医生,脾气又非常大,这种生命状态当然难长寿。而他的父母生活很规律,也节制,心态乐观。

说到乐观,张文质谈起对四川的一个直观感受:汶川地震后他到绵竹,结果到了后,发现人们个个脸上带着笑容,忙着灾后重建——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朋友告诉他,因为这场灾难,所有人都体会到能活着是多么好,拥有生命是多么幸福——这是真正的“生命教育”,是真正的“活命教育”。如果把这样的生命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那我们的孩子和家长还有什么好让人担心的呢?

汶川地震后灾区人民的乐观,张文质觉得就是一种很好的“生命教育

猜你喜欢

文质陪伴孩子
陪伴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陪伴
论王充的公文批评思想
“赋迹赋心说”探源
浅谈儒家哲学思想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