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生命化教育18年

2019-08-01徐飞供图张文质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文质生命学校

本刊记者_徐飞 供图_张文质

张文质,诗人,生命化教育发起人,家庭教育研究专家,专著有《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讲演录》《奶·蜜·盐的分龄教养金律》《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唇舌的授权》等

“教育是慢的艺术”,生命化教育发起人张文质的这句话影响力之大,几乎成为教育界的一面旗帜。 多年来的实践,越来越让张文质意识到,学校作为知识普及的教育机构无法落实到生命个体的具体情境中。他认为,研究儿童比研究教学更重要,教师的思维要从教好一节课转向读懂一个人。读懂一个人一定能教好一节课,教好一节课却不一定能读懂一个人。

“教育是慢的艺术”,其实所有的社会变革都是慢的艺术。“想大问题,做小事情”;“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改变”,这是生命化教育对所有人的启示。

最初的理念:坚持民间立场,相信野生的力量

九十年代中期,张文质在从事基础教育研究之前,对文学、诗歌很感兴趣,作为诗人的身份延续至今。虽然大学毕业后就走上了教研岗位,但当时的他对此并没有太强的认同感,直到遇到黄克剑老师。

黄老师对他说:“你可以做一个诗人,但你应该更多的关注教育。教育才是真正值得去做的事情。”

这句话对张文质触动很大,他决定用心做教育。一开始他就明确要做民间的教育,不做体制的教育。坚持民间立场,相信野生的力量,这是他所秉持的信念。

2001年,张文质正式开始到乡村学校做生命化教育。万事开头难,最难难在师出无名——你凭什么做教育?为什么我们要跟你走?凭什么你能带领我们走?

经反复调研和探索,2002年张文质成立了生命化教育研究小组,提出要在学校实践生命化教育。实验学校一开始就设定为乡村学校。

怎么展开呢?先到各地、各种教育场合宣讲生命化教育,跟认识的校长讲生命化教育的理念,获得认同后受邀到学校实践课程。

最早去的学校是在福建晋江陈埭镇下面的一个村,那是中国民企最发达的地区,村子很大,村民很富裕,但居住的人员混杂,也没通公交汽车,重要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车,开摩的的有当地人也有外地人,你难以想象,最早开展生命化教育,是从摩托车上开始的——张文质老师去讲课,要坐很久的摩托车,常常在村里迷路。

当地人很有钱,但村校建设却非常落后。第一次去,学校安排的会议室,简陋得难以想象:没有话筒,只有一个从屋顶上吊下来的灯……

这样的地方,当然从来没有人讲过像生命化教育这样的课。

生命化教育的特质:给予生命切实的人文关怀

2002年秋天,张文质去厦门一所乡村学校讲学,校长介绍说曾经有个剧组要在当地拍民国剧,合适的外景怎么找都找不到,结果到学校一看,发现不用搭布景直接就可以拍,因为学校里很多建筑都是民国时建的。这个事情听起来诗情画意,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老建筑通风不好,也没有风扇,上一会课老师就浑身湿透、学生们满头大汗;更可怕的是厕所竟然是旱厕,狼藉得简直无法使用。

致力教育,但张文质仍保持诗人本色

评课时张文质跟校长说,只要有钱了,第一件事就要改造厕所。

2005年,生命化教育在该校开研讨会,钱理群、孙绍振、刘铁芳、窦桂梅等很多专家学者都来了,学校已焕然一新——原来那几年校长到处筹集资金,并得到了社会各方的支持,学校真的建设得好起来了——包括学校厕所的改建。

在张文质看来,“陪伴”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词

当时有人半开玩笑说张文质是乡村学校厕所革命的推动者。其实我们谈教育,一直喊口号是不行的,好的教育,一定是对教育中的每个人真正有生命层面的关怀的。这些关怀表现在哪里?对生命的真正尊重,对生命的真正成全,体现在哪里?它一定是要切实关注到每一个细节的。你很难想象,一个校长办公室对面或者教室旁边有个奇臭无比厕所的学校,能是一个优秀的学校,里面的学生能成长得好。

这是最基本,却总是被大概念淹没的常识。生命化教育关注点,却能落到这些事情上。

文字记录——开启生命化教育反思的新途径

张文质坚持生命化教育实践的三原则,“民间立场,草根情怀,田野作业”——就是要回到教育的现场,回到真实的课堂。

它对教师的要求是深入、细致地研究课堂文化;对学者和知识分子的要求是,改变教育不能简单停留在对教育的批判上。

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生命成长是连在一起的。而回望生命,并从中反思自我,认识“人”与教育,特别需要文字的记录——张文质是最早倡导写教育随笔的学者之一,并身体力行地于上世纪九十年开始写随笔作品。张文质的随笔写作经常回溯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谁教育了我?有了孩子之后,对孩子成长的观察也成了主题之一。

他逐渐增加了一个研究方向:家庭教育。

说到孩子,张文质特别感慨:以前没有孩子时,对生命往往是一种抽象的、平面的理解。当父亲后,可以说是种本质的改变:都有孩子了,还能再纸上谈兵?这是一个值得各方合力来做的事情,中国的教育需要变革,中国的父母需要变革自我。

他想聚集各方人士来谈教育。2007年,张文质为家庭教育研究建立了1+1教育网,前身是福州的1+1读书俱乐部,俱乐部是开放式的,由不同学科、不同背景、不同年龄的人组成,最初不到20人。

所谓1+1就是读跟写的结合,课堂教学跟教育随笔的结合,通过自己影响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课题,一所学校。追求一种多维组合的自我变革力量。

钱理群老师很关心这个读书俱乐部,他多次问道:你们读书俱乐部还在读书吗?教师还在读书吗?之所以关心,是因为钱老发现绝大多数老师只看重分数,都忙着督促学生做题,很少讲读书的事。当然,对于不申请课题、不参加评奖、不谋求私利的生命化教育,钱老一直评价很高,称这是直插乡村、直扑乡村,在中国最需要的地方开展的教育行动。

进退之间:把研究“退回”到家庭,让教师有精神的乌托邦

有人戏称张文质的生命化教育研究是节节败退的,从成人教育到基础教育,从基础教育退回到家庭教育。其实,这是他几十年的研究中发现总结,做出的研究方向的调整。

很多成人的问题,其实是童年时期的问题;很多学业问题,其实是家庭教育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一个人的问题,就要溯本正源,找到他的童年,找到他的家庭。

如果教育不以家庭为核心去观照一个人的成长,那是无根基的,不负责的。

张文质认为“陪伴”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词,没有陪伴就没有真正的爱,陪伴要肌肤之亲,生命在场。伟大的下一代不是知识造就的,而是情感造就的,是价值观造就的,是生命的责任感造就的。再深入一步讲,只有爱才会让孩子意识到他对父母是有责任的,父母之爱爱父母,社会之爱爱社会,他人之爱爱他人。

在家庭教育上,他提出“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呼吁教育好孩子,新时代的父母必须先自我反思,自我改变,不能把做父母看做是天然的权力,而是要满怀敬畏感,有学习心,有慈悲之情。同时,他提出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奶、蜜、盐概念,给父母们指出生命成长的真正所需。从此他开始了以儿童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家庭文化重建。

同时,对于学校教育的研究,依然没有停止。他和谢云积极发起、组织了五届大型公益研修活动“教育行走”,时时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与专业成长。2013年他提出的“教师的微革命”15条,最能体现“教育行走”的宗旨:

1.一定要关注时局,议论时事。

2.一定要尽你所知说出历史事实。

3.对任何有新见解,可能说出真相的文本,都尽量通过个人网络平台加以传播。

教育行走公益研学,致力于教师的生命成长与专业成长

4.努力说真话,无法做到时也尽量不说假话,少说假话。

5.尽自己所能至少参与一项旨在助推社会进步改善民生与教育的公益活动。

6.坚持每天阅读,并与亲友分享阅读心得。

7.回家吃饭,休息时间和家人在一起。

8.多喝水,多走路,不抽烟,少喝酒。

9.认识100位以上非本地的朋友。

10.走访30所以上非本地的学校。

11.一定要走出国门,看看外面的世界。

12.坚持每天至少写200字。

13.至少结交一位对自己精神成长有帮助的人。

14.坚持自己的爱好。

15.对新事物新知识始终保持好奇心。

教育行走公益研修活动到今年已经是第五届,每届都有四五百人参加,涵盖29个省市和地区,包括台湾。90%的参与者是自费,生命化教育的影响,以不喧嚣但深入人心的方式,继续进行着。

猜你喜欢

文质生命学校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论王充的公文批评思想
“赋迹赋心说”探源
浅谈儒家哲学思想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
学校推介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