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死中医护理干预联合常规神经内科护理临床观察

2019-08-01叶学艳

智慧健康 2019年18期
关键词:神经内科穴位资料

叶学艳

(叙永县中医医院 心脑病科,四川 泸州 646400)

0 引言

脑梗死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神经内科疾病,其发病率和年龄相关。该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局部的脑组织缺血,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局部组织缺氧,使该部分组织软化、坏死。该病一旦发作,会迅速恶化,且预后极差,若无较为周密的护理和诊治可致死或致残[1]。有文献报道,对于该病入院后的护理干预可再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恢复,因而本研究探索常规神经内科护理与中医护理共同干预该病,并和传统的方式进行比较,对其护理临床效果进行探究,现总结方法与结果进行报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接受的护理方法将此102例患者均分为常规护理组以及中医护理干预组。常规护理组51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6例;年龄在(57-75)岁,平均68.4岁。中医护理干预组51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3例;年龄在(58-73)岁,平均68.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性不显著(P>0.05),可进行分析比较。

1.2 排除和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确诊患有脑梗死,且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患有严重的传染病的患者。

1.3 方法

常规护理组的护理方案,主要内容包括:①病房环境应当清洁,并严格消毒,保证控温和通风,防止光线过强或不足,保持安静。②心理干预:对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相关的理论,使其配合治疗,并明确护理的必要性。并且告知其良好的心态对该类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给予患者鼓励,帮助其树立和疾病抗争并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并对其家属进行相关教育,并给予患者家属建议,劝导其对病人的平时护理和照料中注意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环境的宽松和愉悦。③饮食干预。在其日常饮食中防止其出现暴饮暴食和高糖高盐饮食,以及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戒烟戒酒。④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定期辅助其进行口腔清洁,在其病情稳定后,辅助患者进行适度的康复训练。中医护理干预组护理方案:除常规护理组的措施,另加入中医护理进行干预,主要内容包括:辨证施治的中药治疗,根据实际用药需求用药。穴位按摩护理,着重进行头面部穴位按摩。对上肢、下肢的相应穴位进行细致的按摩。采用推拿技术对头面部和瘫痪肢体穴位推拿,并辅助患者进行患肢和关节功能恢复训练等,同时注意训练量不应超出患者的承受能力[2-3]。

1.4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以及治疗总有效率。NIHSS量表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病情越严重;将患者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改进、无效,其中显效为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90%以上;有效为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降低50%-90%;改进为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降低18%-50%;无效为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降低18%以下或升高。计算显效率、有效率、进步率为治疗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涉及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并根据t值进行相应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n(%)表示,根据χ2值进行相应检验,若P<0.05,表示统计差异明显。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接受护理后中医护理干预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细数据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后NIHSS评分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后NIHSS评分对比(±s)

组别 NIHSS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中医护理干预组(n=51) 27.76±5.21 8.91±3.14常规护理组(n=51) 27.74±5.20 15.24±4.37 t 0.052 -7.658 P 0.958 0.007

2.2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

中医护理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的6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n,%)

3 讨论

由于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而根据临床研究,脑梗死的发病率在中老年人中较高。该病是血液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相关文献显示,脑卒中中约有70%为脑梗死。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不规律,脑梗死的发病率不断攀升,且患者平均年龄逐年降低。该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且由于其预后极差,治疗后亦难以完全恢复到发病前的状态,一旦干预不及时或者护理不完善,患者极易出现脑部的缺血和缺氧症状,导致其智力障碍和肢体的瘫痪,严重地干扰了患者的生活。因而在对其临床治疗中,强化护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目前针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通常采用常规神经内科护理,其综合了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服务,并尽量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和顺应性。在护理过程中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来保证护理和治疗的效果。在饮食、心理干预、病房环境等诸多方面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照顾,其对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效果,但仍有提升的空间。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脑梗死是由患者的血行不畅、气机不通等因素诱发,因而应当遵循相应的护理理念进行干预,其主要内容是对患者施用针对其病症的中药方剂,并进行穴位的推拿按摩,总结前人的静脉理论,并结合其解剖和病理学诊断特征,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护理和治疗。疏导患者经络、改善患者的血运功能、调和其气血[4-5]。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干预与常规神经内科护理联合对患者的脑梗死具有更好地治疗效果,使用该方案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神经内科穴位资料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神经内科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临床研究
系统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对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QCC活动在神经内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