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残疾人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康复的认知研究
——以武汉市阳光家园为例

2019-08-01任天成李艳丽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社工残疾人

任天成, 李艳丽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一、问题的提出

残疾人康复是康复学中的重要分支,是指在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服务下,通过专业方法和技术,帮助残疾人改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以达到回归社会主流生活的目的[1]。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是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改革开放而被引进、消化并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型社会工作[2]。它以国际、国内相关指导性文件为依据,从实现残疾人机会公平、获得康复服务的角度出发,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①。

随着残疾人康复工作愈来愈受重视,吸引了学界广大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例如,李建军等在2004-2007年间,通过对北京、山东、黑龙江、陕西、云南5省(市)残疾人康复现状的调查发现,获得康复的残疾人数量逐年增加,肢体残疾和精神病康复的人数增长幅度最大、不同地区的康复相关数据各有其特点;从而提出国家总体康复策略还需进一步完善,地方性康复策略应以当地的医疗卫生条件、地域特点、致残率、经济发展程度、文化背景为基础,以残疾人康复需求为目标[3]。李宁等利用2009年残疾人监测数据,对我国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及康复服务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仍然很高,而康复服务的利用比例较低;我国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之间有较大差距;康复服务的价格、残疾人经济状况以及康复服务的知晓情况是影响残疾人康复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应针对上述几项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残疾人对康复服务的利用[4]。程凯认为中国残疾人康复工作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康复服务的局限性,康复服务网络不健全,康复服务手段单一,康复服务专业化水平较低,康复知识普及程度低等方面。何侃研究指出,残疾人康复需求仅有20%得到满足,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建设严重滞后,专业康复人才数量不足、结构失衡成为制约社区康复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亟待加强社区康复人才服务的培养[5]。通过对已有研究梳理可以发现,残疾人康复研究在近年来进展迅速,但研究热点集中于对残疾人康复工作情况的调研,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绩效评估,对残疾人康复工作存在问题的探究。这些研究都是基于大数据的探索性研究成果,对本研究具有较大的启发性。然而,这些研究大多立足于对残疾人康复工作投入的考察,忽略了对康复工作的对象——残疾人群体的心理认知水平的研究,脱离了残疾人的康复需求研究,难以真实揭示目前残疾人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到残疾人康复工作中,尤其是医疗康复和社会教育康复,残疾人康复工作确实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然而,影响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除了专业社工的投入外,也与残疾人本身的需求和认知密切关联。就医疗康复、教育康复与职业康复而言,到底哪种类型的康复是残疾人最为看重、最能影响残疾人对专业社会工作在残疾人康复工作中的效果评价呢?本研究通过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到残疾人康复模式的文献梳理,基于武汉市的实证调查数据,描述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现状,分析影响残疾人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康复工作评价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若干建议以推动专业社会工作在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方面的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目前,国际上残疾人康复包括两种主要的组织形式,即专业机构康复和社区康复[6],前者受制于诸多因素难以在我国大规模推行,后者由于具有康复费用低、受惠面宽、提倡整体康复等优点,逐步形成了以社区和家庭为依托的社区康复模式(CBR)[7]。

在残疾人社区康复中呈现出多元化主体参与模式,参与的主体主要包括残疾人自身、残疾人家属、专业社会工作者等,其中专业社会工作者是最重要的实践主体。专业社会工作者通过把个案、小组和社区等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引入到残疾康复工作中,其工作的内容体系具体包括:医疗康复工作、职业康复工作、教育康复工作、社会康复工作等方面[8],从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残疾人康复社会工作体系。

一是医疗康复。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到医疗康复之中,医务社会工作者是残疾人康复服务的主体,他们的主要职责是通过个体功能的调整和恢复,心理调适等措施让残疾人更好地适应生活,融入社会[9]。

二是职业康复。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到职业康复之中,主要是围绕职业教育、评估、安置、咨询等方式提高残疾人的职业适应能力,以及提供就业后的随访和持续的社会支持[10]。

三是教育康复。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到教育康复之中,主要采取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让残疾人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9]。

四是社会康复。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到社会康复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支持网络,动员社会力量,为残疾人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挥其潜能,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履行社会职责[11]。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低需求为生理需求,最高需求为自我实现需求,中间由低到高还依次排列着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残疾人也有与之一一相对应的需求,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要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也必然有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甚至有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根据已有研究,在残疾人康复的因素分析中重要程度按照医疗康复、社会教育康复与职业康复依次递减。然而,本研究认为,残疾人的康复是恢复残疾人功能的方式和帮助其融入社会的手段。尽管残疾人因为身体和心理的缺陷而导致无法正常参与社会工作和生活,但并不影响其在基本需求满足之后,对于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更高层次的需求就对残疾人的康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医疗康复。由此,本研究更进一步假设,职业康复在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康复的领域也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基于此研究假设,我们展开下文的分析论证。

(二)抽样方法和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2014年3月份在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所做的“社区融合理念下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康复模式调查研究”结果的研究数据为依据,采用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方法开展研究。

本文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以7个中心城区、街道(居委会)、单个样本为三个阶段,并采用等距随机的方法抽取样本,即在7个中心城区中的每个区抽取2个居委会,总共抽取14个居委会。本次调查对象为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的残疾人,调查地点为武汉市创建的“阳光家园”②,共发放4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94份,有效回收率为73.5%。

(三)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在对残疾人进行认知测量的过程中,主要采用自编量表变量。选取依据来自残疾人康复四个子系统——医疗康复、职业康复、教育康复、社会康复,并根据残疾人联合会康复标准以及社会工作评价体系,各子系统下设子变量,共18个子变量③。自变量的选取主要来自受测样本的基本人口统计学变量,共7个子变量。具体如表1所示。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组陈述中都有五种回答,这一组陈述按“满意度”的强烈程度具体排列为:“非常满意”、“满意”、“不一定”、“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它们的分值从高到低依次记为5分、4分、3分、2分、1分。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用Excel2013录入数据,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是因素分析的方法。因素分析是一种统计分析技术,它能够将一群具有共同特性的测量分数抽离出背后的概念。研究者一般采用这种技术来证实他所设计的测验的确在测量某一潜在特质,并能以此厘清这一潜在特质的内在结构[12]。

表1 变量与设计

三、研究发现

(一)样本基本特征

本研究重点研究测量了残疾人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康复的认知,获取有效样本数294个,样本基本情况见表2。

通过表2可以发现:在性别方面,受测样本女性比例大于男性;在年龄方面,36岁以上样本数在总样本的观测值中占了绝大部分比例(83.4%);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大专以下比例较高,小学以下、初中、高中受测样本的比例基本持平;在月收入方面,401元至2500元比例最大,约占79.9%,其平均数与武汉市7个主城区最低工资标准(1300元/月)大致持平,可以有效解释样本;在残疾类型方面,集中分布在视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残疾等级多集中在三级残疾。对比《湖北省残疾人状况监测数据分析报告》[13]中年龄层次、残疾类型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分布大致相同(46岁以上>36~45岁>26~35岁>25岁以下、肢体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智力残疾,初中>高中>小学以下>大专以上),可以佐证样本的选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N=294)

(二)残疾人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康复的认知影响因素测量

依据文献研究,本研究归纳出影响残疾人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康复认知的因素包括4个大项(医学康复、职业康复、教育康复、社会康复)共18个小项(18个项目的具体比例和样本得分见表3),运用Likert五级量表来测量残疾人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康复的认知,然后对问卷18个项目进行因素分析,找出残疾人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康复的认知的几个关键影响因素。

第一,残疾人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康复认知状况。在表1中的18个因素中,以“非常满意”和“满意”两项累计百分比大于50%为标准,可知样本持赞同认知的有9项,对9个项目进行加总,可以求出样本观察值在“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康复的认知”层面的平均得分为2.28,换成百分等级为45.6%,表示样本观察值平均同意的百分比约为45.6%(不到50%),这一数据表明残疾人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康复的认知不够明确。

第二,18个可能影响因素排序。将18个项目的得分降序排列,以所有项目中前27%的项目的得分为标准,发现“法律知识宣传度”(3.24)、“社工在无障碍设施建设的作用”(3.17)以及“社工在社区人际关系中的作用”(3.02)得分较高,为高分组。相应地,低分组为“社工参加社区活动的次数”(2.78)、“公共无障碍设施和服务”(2.63)、“教育康复中社工的能力”(2.49)、“社工的帮助”(2.08)、“社工的认知”(2.06)和“康复治疗”(1.71)。

分析高分组发现,法律知识宣传力度为最高得分项目,此项目为残疾人社会康复中的子项目,社会康复中一方面强调残疾人自己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则依靠社会对其提供尽可能的帮助。社会工作者在其中的主要作用是鼓励、宣传、参与到社会对残疾人的救助过程中,间接地帮扶残疾人[14]。同样,残疾人比较关注社工在无障碍设施建设(得分为3.17)和协调社区人际关系的作用(得分为3.02)。分析低分组发现,残疾人对社区提供的康复治疗以及在康复治疗中社工人员的友善度(得分为2.06)、支持度(得分为2.08)持有较低的认可度;残疾人还对社工在教育康复中的工作能力,与社工的互动次数呈弱关系状态;残疾人对公共无障碍设施和服务满意度得分为2.63,转换为百分等级为52.6%,说明武汉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服务需要进一步提高。

表3 测量残疾人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康复的认知(N=294) %

(三)残疾人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康复认知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分析

1.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首先对反向记分项目进行重新编码,以此计算出18个问卷子项目的总分,将总分变量按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记下第80位受试者的分数(受试者总共有294位,用294乘以27%算的结果为79.38,四舍五入约为80,所以取80作为临界点的观察值)。求得临界分数为2.38,把原数据文件进行编码,将2.38分以下分为低分组(第2组),2.38分以上分为高分组(第1组)。

然后,对低分组和高分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将临界比值的t统计量的标准值设为3.000,并将低于该值的项目删除,如果t值越高,则说明鉴别度愈高。最后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所测20个项目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

第三,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20项的科隆巴赫a系数值为0.955,表示20个项目的内部一致性佳。表明这些项目具有较高的区分能力,可以予以保留,进入下一步的因子分析程序之中。

最后,进行问卷的效度检验(KMO和Bartlett检验)。样本的KMO值为0.935,Bartlett的值为2531.584(df=153,p=0.000),表明数据的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可以进行因素分析。

2.因素分析。根据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有4个,累计可以解释总体变异的78.74%。根据碎石图进行观察,第3个因素以后的数据呈明显平缓趋势,因而决定提取3个因素,累计可以解释总体变异的75.37%。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为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经3次迭代收敛。具体结果见表4。

探索性因素分析共提取3个因素。3个因素与已有关于残疾人康复模式研究(医疗康复、职业康复、教育康复、社会康复)基本吻合,由四维降到三维,故其命名策略依从已有的研究成果,3个影响残疾人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康复认知的因素的命名如下:职业康复因素、社会教育康复因素、医疗康复因素,三个主成分的重要度依次递减,具体如下:

因素一包括项目X5、X6、X7、X8、X9、X10,共计6个项目。主要反映的是残疾人职业康复中社会工作者在就业指导、就业技能培训次数、培训信息次数、残疾人权益损害时向社工求助的次数、职业维权知识普及次数、就业技能培训综合评价,命名为“职业康复因素”。

因素二包括X11、X12、X13、X14、X15、X16、X17、X18,共计8个项目。主要反映的是社工在残疾人社会康复中起着协调社区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其参加社区活动的次数、法律知识宣传力度;社工在残疾人教育康复中的作用、力度、能力等方面,命名为“社会教育康复因素”。

因素三包括X1、X2、X3、X4共计4个项目。主要反映的是残疾人对康复训练效果、康复治疗、社工帮助的认知,命名为“医疗康复因素”。

表4 因子旋转(N=294)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在对数据进一步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得出影响残疾人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康复的认知的三个因素是职业康复因素、社会教育康复因素和医疗康复因素。

1.职业康复因素。依据因素的降维分析,职业康复因素是排在第一位的因素,起提纲挈领式的决定作用,这与学界把医疗康复放在第一位的认知相悖。职业康复的6个项目:X5、X6、X7、X8、X9、X10,得分分别为3.17分、3.02分、2.44分、2.78分、3.24分、2.63分,加总后的平均分为2.88分,换成百分等级为57.6%,说明残疾人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职业康复持肯定的认知,渴望获得专业社会工作提供的职业康复。在问卷中,对样本“是否有工作”、“工作是否能维持您的正常生活”两个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有56.1%的残疾人有工作岗位,其中49.1%的残疾人的工作能维持正常生活。

2.社会教育康复因素。依据因素的降维分析,社会教育康复因素排在第二位。社会教育康复的8个项目:X11、X12、X13、X14、X15、X16、X17、X18得分分别为2.44分、2.49分、2.16分、2.34分、2.17分、1.71分、2.33分、2.32分,加总后的平均分为2.245分,换成百分等级为44.9%,说明残疾人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社会教育康复持不大肯定的认知,对社会教育康复的积极性不高。

在问卷中,考察了残疾人康复教育的类型以及残疾人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教育康复的未来期望,普通学历教育的比例占到了86.7%,可见,武汉市的残疾人教育康复多以普通教育为主。在对专业社会工作的未来期望中,采用多项式题目测量,统计发现:期望值由高到低排列为调整教学内容(94.2%)、完善教学设施(88.4%)、完善特殊教育政策(87.8%)、拓宽教育资金的来源(72.4%)、加强宣传(61.9%)。

3.医疗康复因素。依据因素的降维分析,医疗康复因素排在第三位。医疗康复的4个项目:X1、X2、X3、X4得分分别为2.08分、2.41分、1.74分、2.06分,加总后的平均分为2.07分,换成百分等级为41.4%。说明残疾人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医疗康复持的认知处在较低的水平。

在问卷中,以两个题目来测量专业社会工作者提供的医疗康复的情况,“社会工作人员对您的康复起到的主要作用”、“在您接受过的社区康复治疗服务中,主要是哪方面的治疗”,经过描述性统计发现,在专业社会工作者起的康复作用方面,排在前三名的是:身体功能障碍有所克服(25.2%)、了解了一定的康复知识(21.1%)、心理功能障碍有所克服(19.7%)。在残疾人所接受的康复治疗方面,有31.6%的残疾人表示接受过康复治疗与训练。

综上,通过对有效项目的基本统计分析可知,残疾人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康复的认知不够明确。通过对18个项目的降维分析发现,影响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康复服务认知的因素有三项,分别是职业康复因素、社会教育康复因素和医疗康复因素,三者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职业康复是残疾人最为急需的康复服务。因此,针对残疾人对康复工作的认知和需求现状,为推动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应着重从职业康复入手。

(二)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推动残疾人职业康复工作的重要举措

首先,残疾人就业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的共同努力。具体到专业社会工作方面,社会工作者要向残疾人提供就业前的咨询与评估,就业后的随访和持续支持,以便于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武汉市阳光家园设立了技能康复室,专业社会工作者通过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并由政府牵头与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为残疾人开辟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使其回归社会,例如辖区企业专设了残疾人车间,安置大批残疾人就业。

其次,真正回归主流社会才是残疾人职业康复的目标。社会工作者应该向社会宣传关爱残疾人理念同时利用个案辅导和社区活动,使残疾人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肯定自我价值。残疾人支持性就业在我国已有10余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它肯定了残疾人的潜能,提供了融合的环境,帮助残疾人实现了自立。在此环节社会工作者要积极整合社区内部资源,为残疾人提供畅通的信息渠道,探索出更为灵活、切实可行的就业途径。

残疾人康复工作亟需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而未来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康复需要调整思维惯性,以提高残疾人就业水平,提升残疾人的职业技能为主要着力点,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注释:

①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于2008年7月1日开始实施;2015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国发〔2015〕7号)等文件)

② 2009年,中国残联在全国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以“阳光家园”为载体,通过居家服务、日间照料及寄宿托养三种形式,为16~60岁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庇护劳动、技能培训等综合性专业服务。截止2014年3月,武汉市累计投入6000余万元,建成各类“阳光家园”83家、乡镇残疾人服务社20所,为12069人次残疾人提供居家、日间照料和寄宿托养服务。

③ 后续变量力求表述精炼,均作了简单处理,例如:“您对社区提供的康复治疗是否满意(X1)”处理为“X1康复治疗”。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社工残疾人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A Social Crisis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角色理论下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困境研究
青春社工
我骄傲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