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室制的双创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

2019-07-31郑剑李伟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0期
关键词:工作室制实践基地创新创业

郑剑 李伟

摘要:“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以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通过制度建设、团队建设以及资源建设,全面构建“双创”校内实践基地。以江西理工大学软件创新工作室为例,以校内创业项目为依托,阐述双创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实践,为同类院校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工作室制;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0-0127-02

一、引言和背景

自李克强总理2014年9月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后,传统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的创新工作室也开始探索如何培养双创型人才。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何制订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如何整合校内外资源,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参加双创,管理模式上如何和市场接轨,学生管理方式、教师考核方式如何进行调整来适应“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工作室制双创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大学生进行双创存在的问题。国家虽然从2014年开始在大学中全面启动了双创教育,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但大学生进行创业也还面临很多困难,除了在文献[1,2]中提到的创业精神缺失、创业能力不足、创业知识不完备、对创业内涵理解不深刻、创业缺少内在动力、综合创业能力不强以及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等情况外,作为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还存在下面这些问题:(1)缺乏领头羊,难以形成有战斗力的团队。(2)可直接利用的社会资源有限。(3)创业的毅力和决心难以持久。(4)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难以兼顾和取舍。(5)认同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氛围还有待形成。(6)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信任度不是特别高,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挑战。

2.工作室制双创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的内涵。工作室制双创校内实践基地是以“双创型”人才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学生为培养主体,专业教师队伍、行业专家、企业共同参与指导。

3.双创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正如前所述,在校大学生的双创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一旦有专业教师队伍的参与,有以工作室为载体的双创场地,就可以形成较好的双创组织架构、人员结构、一定的专业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从而可以有效弥补多种不足。(1)弥补领头羊的不足。因为有专业教师队伍的参与,有共同的组织结构和双创场所,可以组建以教师和学生为一体的双创团队,同时以专业教师为主心骨,以具备各方能力的学生为团队成员一起来进行双创,这样可以有效解决领头羊不足的问题。(2)聚集相应的资源。创业需要具备的一定的人、财、物等基本资源。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在人力资源方面,可以吸引和聚集一批有共同理想和具有不同专业技能的同学加入;在财力方面,可以以实践基地的名义来申请各类创业项目。(3)解决社会对大学生信任度的问题。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由于学生群体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比较大,商家对项目资金的安全性和项目的持续性存在一定的担忧,但由于教师是相当稳定的职业,有教师队伍的参与,可以有效增加创业团队的可信度。

三、工作室制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以“双创型”人才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工作室为依托,通过制度建设、团队建设以及资源建设,全面构建“双创”校内实践基地。

1.制度建设。为了规范实践基地的建设,围绕基地的多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团队成员分工及岗位设置的管理制度、团队财务分配制度、团队项目汇报制度、商家对接及回访等制度。

2.团队建设。好的实践基地离不开好的团队,针对校内实践基地的特点,团队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指导老师:一般由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在校老师和企方专家构成,可以由一位或多位指导老师组成。(2)学生团队:不同类型的实践基地和不同的项目,可以由不同类型的学生团队构成,一般的学生团队包括技术开发团队、产品运营团队或校内创业团队等。

3.资源建设一般是由培训学生的双创意识、双创能力以及学习案例三个方面来构成。(1)双创意识的培养:通过开展“双创论坛”、“双创报告”、“企业家论坛”等活动,用专家、教授、企业家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及成功的创业历程,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决心。(2)双创能力培养:以创新工作室为依托,通过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鼓励教师吸收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努力推动大学生科技竞赛,创造更加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空间。(3)案例建设:主要是针对创新技能和创业实践建设相应的案例,让团队通过案例的学习迅速成长并学会相关的专业技能。创新技能主要是软件开发技能、产品设计技能等方面的案例。

四、工作室制校内实践基地的实践

笔者以所在的信工学院为基础,以原有的创新工作室为基础,对双创校内实践基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指导老师队伍:增加市场营销、市场推广、产品设计、方案策划等多个方面的指导老师。

2.学生团队:除了原有的软件创新工作室成员作为技术人员外,还专门增加了学生创业团队、学生协会组织。最后围绕该项目的实施组建成了:工作室+创业团队+协会组织的学生团队成员。

3.制度建设包括两个方面:团队制度和工作室制度。

4.资源建设包括两个方面:创业资源建设,主要有QQ吸粉方式、公众号增粉方式、微信营销方式等等。软件开发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学生作品资源库、需求分析案例库、流程规范文档等等。

五、基于工作室制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的成效

1.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提高。一年多来,通过对原有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项目运行方式等的改革,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在多个方面得到提高:(1)软件创新工作室的同学已经从原有的单纯的只是模仿练习项目、参加比赛等训练动手能力的角度逐步转向解决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来考虑软件项目的开发。(2)市场推广人员从以前单纯的理论学习,变成边学边用,学以致用。通过近2个月的实践,绝大多数同学掌握了和商家谈判的基本技巧、基本方法,也学会了如何签订协议、如何探讨商业模式,更难能可贵的是已经和50多家商家签订了合作协议。(3)通过市场化的运营方式,通过和商家的直接对接,同学们增强了责任意识、时间意识以及商业意识,同时也学会了办理流程、办事规范,整体上提升了大家的职业素养。

2.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得到加强。通过实际创业项目的历练,学生已经完成了从只有创业想法、创业激情到创业实践的过渡。(1)了解了大学生创业的困境和不足;(2)了解了创业项目实施的过程;(3)理解了股权架构的重要性,了解了如何去设置股权,如何分配股权,如何打造一个更具有战斗力的团队。

六、结论

创新创业背景下的“工作室制”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是对原有“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和拓展,是一次緊跟双创大背景下的尝试。通过制度建设、团队建设以及资源建设,使得学生在双创意识、双创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丁慧.“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3(4):82-84.

[2]王婉谕.吉林省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工作室制实践基地创新创业
“工作室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