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多元化与趋势分析

2019-07-31王文婧程浩刘国鹏刘宏伟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9期
关键词:生物学

王文婧 程浩 刘国鹏 刘宏伟

摘要:为了解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文章基于2011—2015年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学一级学科的毕业研究生信息与就业情况数据,分析中科院研究生就业情况与变化趋势,并针对存在的就业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大学;生物学;博士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就业状况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9-0055-04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坚持“科教融合”的办学方针,与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院所高度融合,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研究生院,培养了我国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全院共拥有12个分院、3所大学(与上海市共建上海科技大学)、100多家科研院所,各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主要围绕科研进行,但研究生规模相对体量而言较小。

1999年至今,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大规模扩招带来了研究生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度增长。研究生接受高等学术教育和专业的科研训练,是为了成长为学术型研究人才,满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科学研究机构的人才需求。随着现代社会研究生教育与传统上学术职业之间联系的逐渐解耦,研究生就业的多元化日益明显。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生命科学类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其就业的基本情况以及变化发展的趋势愈来愈值得关注和研究。

本文以微生物研究所2011—2015年近五年间的统计信息为例,初步分析中科院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特点和变化趋势。

一、研究生就业情况总结

根据中国科学院大学就业管理系统,就业单位的性质主要分为教育单位(包括高等、中等和初等教育单位)、科研单位(包括科研院所和科研设计单位)、政府机关(包括黨政机关)、企业(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及其他企业)、事业单位、部队、升学(国内读博和博士后)、出国以及其他(包括未分配、待业和创业等)等共9个类别。从2011—2015年,研究生毕业总人数计516人,落实去向的461人(就业管理系统中有效数据39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6.8%,其中博士毕业生231人,硕士毕业生166人。信息缺失64人,对就业信息缺失的数据,没有进行分析)。

总体来看,研究生毕业后主要选择进入科研单位,加上教育单位和升学出国的比例,近49.9%的研究生毕业后继续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构成了科研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以博士毕业生为主,其比例为硕士毕业生的2.3倍。另外,21.2%的研究生选择进入企业从事技术研发、数据分析或营销管理等,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其比例为博士毕业生的2.5倍。

博士毕业生在科研和教育单位比例为56.7%,与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日本等其他国家博士在科研部门和高校工作的50%左右的比例比较接近。由于在博士攻读期间,博士研究生在科研造诣上愈加专业和深入,同时对科研院所的单位性质、科研氛围、学术交流以及学科专业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较好的认同,故科研院所博士毕业生进入科研单位的比例也是远远超过其他就业形式。

企业是吸纳硕士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企业技术或销售人员均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其培训管理机制相对完善,福利待遇相对优厚。加之随着生命科学在高科技产业中的迅猛发展,就业前景将会愈加广阔。

二、研究生就业变化趋势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研究生毕业就业去向的趋势,对2011—2015年期间毕业生各就业去向的比例进行了初步分析。

2012年6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为国科大,更名可能给研究生就业带来一定影响,导致2013年各个就业方向骤减或骤升,尤其对科研单位、高等教育单位、出国和其他灵活就业方式等影响颇大。

然而,企业丝毫不受影响,且总体来看呈现飞速增长的势头。一方面可能由于企业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和重视逐年增加,另一方面研究生在择业时更倾向于企业与科研单位和高校截然不同的氛围及较高的薪资待遇。

尽管科研单位是研究生主要毕业去向,但呈现一定下滑趋势。科研院所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其发展速度和规模相对稳定,因此随着毕业生每年的大量增长,科研院所能提供的岗位不能跟上毕业生的增长速度。与之相反,高等教育单位相比之下相对宽松和弹性的科研环境,加之所能提供的岗位也随之增长,因此毕业生的选择数量虽有波动,但相对稳定。

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部队的就业去向所占比例不高,但趋势一直平稳。出国和升学数量、比例一直不高,并且下降明显,一方面可能由于国外提供的留学岗位的减少,另一方面是随着我国科研事业的飞速发展,国内的就业选择和发展前景均明显提高,研究生选择愈来愈多,因此两个就业方向对研究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渐降低。

据笔者向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地区各研究院所(以下简称“国科大京区研究院所”)咨询了解,国科大京区生命科学类毕业生近十年期间,硕士生出国比例呈下降的趋势,而博士生出国做博后趋于相对稳定,在国内做博后的人数和比例都逐年增加。总体来说,国科大京区研究院所生命科学类研究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与科研相关的高等教育单位和科研院所等,这与中国科学院培养科学家的目标相一致。

三、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包括博士生和硕士生在内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发挥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作用是精英教育的根本目的,同时,研究生就业涉及研究生工作的各个方面,比如招生规模和教育发展等。我国高校研究生就业率的逐年下降,与之对应的研究生的就业形式愈来愈多样化,缓解了一部分就业压力,但在研究生就业过程仍存在一些根本性问题,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得目前紧张的就业形势更为艰难。

1.地域性分布差异,留京倾向明显。研究生就业倾向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其中以东部地域就业的比例相当高(见表2),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选择极少。除倾向应聘经济发达地区原因外,可能与招生时生源地多来自东部有一定关系(如2015年中科院微生物所新生生源52%左右来自东部省市)。其中,北京是热门就业区域,可能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北京较为集中有关。除北京外,东部以山东、河北和天津等北京邻近省份为主,中部以湖北、河南居多,西部主要是四川省。

在研究生井喷式发展条件下,集中就业造成部分城市就业竞争压力过大,而西部偏远区域无人问津,加剧了发达城市无业可就,落后城市有业不就的差距。局部地区人才的供过于求,甚至会出现高才低就和人才浪费的现象。

2.择业期望值过高,功利倾向突出。据2015年最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毕业生在学历层次上看就业落实率差异不大,都在80%以上,但博士生的落实率最低,仅次于本科生;硕士生排名第二,专科生落实率最高。作为高学历人才,研究生就业过程中难免眼高手低,同时受周边亲朋好友影响,错误地认为高学历等同高收入或铁饭碗,以薪酬高低或户口编制作为择业的主要因素。高学历人才期望值过高,导致就业过程对薪水待遇和单位性质等比较挑剔,同时兼顾专业是否对口、工作是否稳定以及岗位高低,造成可供选择的岗位所剩无几。高学历人才即使签约,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与自己的预期有所差池,也没有耐心适应或继续提升,心态浮躁,频繁跳槽。研究生过高的择业期望值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整体水平的提升。

3.社会融合度不足,职业规划贫乏。目前市场经济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可能会造成研究生的竞争意识过度放大,同时研究生长期处于比较单纯的学习环境,缺乏社会历练,心理承受和抗压能力较差,平时大部分时间用于科研实验,极其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无形中都给研究生就业带来了束缚,加大了难度。与可塑性更强的年轻本科生相比,用人单位可能在研究生身上付出的成本较高,也是研究生毕业与社会需求融合度不够的表现之一。我国在大学生的职业教育规划问题上起步较晚,对于研究生这种精英人才教育,科研院所更是多把精力放在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对其求职和就业的培养不能给予相应的重视,也使得庞大的研究生队伍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

四、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的思考

研究生就业状况是确立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作为高学历人才,研究生就业形势也愈加引起关注。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开展必要的就业教育工作有着重大意义。总体来看,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就业情况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仍存在用人单位供需不平衡、期望值过高和就业观念浅薄等问题,通过总结科研院所就业工作情况和问题,特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1.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就业信息有效对接。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决定了生物类研究生的学业和科研任务比较重,获得毕业和学位的资格要求都高。尤其在科研院所,导师的科研考核和学生的毕业压力都较大,大部分研究生都要在完成课题任务、稿件投出或文章发表以后,才可以集中精力求职、到异地参加面试或到用人单位实习。学生求职就业的时间较短,得不到除科研之外的专业就业指导,不能很好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求职。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全国已经有很多公共就业平台和应用软件,网络招聘也成为寻求就业机会的主要方式之一。虽然国科大有专门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网和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但社会性信息服务与各个科研院所之间仍存在一定的脱节,很多信息具体到各科研院所接收不全或者滞缓,无法对就业信息进行深入了解,并做到向毕业生广泛宣传。实现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之间就业信息的有效对接,既能保证用人单位获得全面完善的毕业生信息,又能保证毕业生第一时间获得就业信息,无形中提高了科研院所毕业生的竞争力,也更有利于用人单位筛选更为可靠的工作人员。

2.增设就业工作专项经费,提供多重物质保障。科研院所为保证生源质量和数量,很大一部分经费用于研究生招生,但研究生就业匹配经费几乎为零。统计结果显示,服装费、交通费和人情费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三项主要支出,总求职费在2011年基本维持在1110元,而2015年的相关费用人均已升为2029元。虽然针对贫穷或残疾人员提供一定的毕业生就业创业补贴,但数额较低,同时受申请条件限制,没有从根本上减轻毕业生求职创业负担,也并没有真正打开毕业生万众创新的局面。学校增设就业工作专项经费,用于主动系统地收集重要就业信息、开设固定就业课程、联络精品就业讲座或聘用相关就业导师等,同时扩大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范围,为毕业生提供多重物质保障,也利于研究生招生与就业的良好循环。

3.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带动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研究生就业间接反映了科研工作的成果,从这个角度讲,重视科研,就势必要重视教学培养。将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帮助研究生了解自我、特长和潜质,了解研究生阶段的特點以及个人职业发展的相关性因素,明晰在学习实践活动和未来职业生涯中达到成功或自我实现所需要具备的条件等,从而使研究生获得个性化的发展。同时,科研院所应主动提高对研究生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完善研究生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打造专业型、专家型的就业工作队伍。如课题组、研究生管理部门和导师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引导研究生导师在带领研究生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对研究生进行全面培养教育,关心研究生全面成长,支持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关心、支持和推荐研究生就业,充分调动和发挥单位主体对研究生就业的作用。

4.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并重。与高等院校相比,中国科学院对学生的教育是以科研为导向的,而且科研内容较多都是与国民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基础学科,比如生命科学类专业,曾经还一度被评为十大“难就业”专业之一。导师比较注重学生在科研方面的能力,大多数的研究生在校期间就一直待在实验室里,只是作为导师产出科研成果中的一环,缺乏完整的科研思维训练和社会实践经验。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工作能力强、相关的实习经历和实习经历丰富位列就业影响因素前三位。科研院所与高校相比更重视学术训练和专业知识,细化精分后的科学理论和实验操作,很容易与社会脱节,并导致毕业生就业后出现明显的不适应。招生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既要有一定的前沿性,也有要一定的实用性,尽量根据市场所需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探索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或其他合作模式,促进产、学、研结合,为研究生提前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同时为企业储备高层次的科技和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范巍,蔡学军,成龙.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状况与趋势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7):79-81.

[2]沈文钦,王东方,赵世奎.博士就业的多元化趋势及其政策应对——一个跨国比较的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5,(2):35-45.

[3]岳昌君.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2003-2011[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0):32-47.

[4]岳昌君.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N].光明日报,2016-01-19.

猜你喜欢

生物学
传承·创新·引领:虚拟教学软件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饲用甜菜的生物学特性及种植技术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微信订阅 轻松便捷 欢迎订阅2021年《生物学通报》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Keller-Segel生物学方程组周期解的爆破
ROS与细胞自噬在Ⅱ型糖尿病中的生物学作用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