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皮书》:奏响银幕异色交叠的公路变奏曲

2019-07-31张晓焕

电影评介 2019年5期
关键词:绿皮书托尼公路

张晓焕

2019年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绿皮书》已然引起了一番追捧和热议。整部作品看似朴实无华,内中却意蕴丰厚。与一般的公路片相比,《绿皮书》可谓异色纷呈。它改编自一个温馨感人的故事,以经典的公路类型片为壳,由彼得·法拉利(Peter Farrelly)执导,实力派明星维果·莫特森(Viggo Mortensen)及马赫沙拉·阿里(Mahershala Ali)担纲主演,将音乐之美、风景之秀、人性之善、友谊之纯等元素融于一段巡回演出之旅,整体基调欢快而不失沉重,情节有趣而不失深度。虽然这些元素与题材并不新颖,但作品巧妙地利用了种种手法,使得《绿皮书》成为了一部堪称异色的公路作品,从而将大奖纳入怀中。那么,这部作品异色在何处呢?下文将从镜头运用与音乐配合、人物塑造与价值传递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空间与音乐:技术层面的成熟处理

《绿皮书》改编自一段真人往事,讲述了意大利裔美国人托尼作为司机兼保镖,与雇主黑人音乐家唐一同踏上美国南方巡演的一段旅程。在这个故事中,托尼与唐相互扶持,最终理解了彼此,成就了跨种族与阶层的一段美好友谊。单从这一故事梗概上,人们便能想象这部作品是一部经典的公路作品,有相互之间价值观与生活习惯的冲突与理解,有美妙的音乐与壮丽的南方景色,亦有对美国种族问题的思考与回应。但仅仅如此,似乎尚不足以将最佳影片收入囊中。事实上,《绿皮书》首先呈现给观众的并非故事与价值思考,而是对于电影语言高度成熟的运用,其中尤以其对空间的处理和音乐融贯最为令人瞩目。

(一)虚实结合的镜头韵律

电影身为一种综合艺术,集文字、音乐、影像等于一体,在视听表现方面有其他艺术难以匹敌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身为不动的动者,电影可以运动自身的语言系统——镜头来传情达意。镜头的运动赋予了该艺术叙说故事独有的韵味。《绿皮书》的镜头语言的异色在于其通过交叉叠加封闭空间与开放空间这两种空间类型,将人物的情感与观众的感受同步起来,极度有效地激发了观众的观看欲望和情绪共鸣。

在《绿皮书》这部影片内,两位主人公托尼和唐的活动依托两个类型空间而展开,这两个类型空间分别是如公路、广场等开放空间以及如酒吧、餐厅、店铺、房间、车内等封闭空间,作品同时借助这两个空间来逐步刻画、塑造人物的形象特征。举例来说,作品令人捧腹的炸鸡戏就充分地运用了空间的交叠同步,这段剧情讲的是托尼试图让唐尝试炸鸡的过程。一开始,《绿皮书》通过远景与全景的切换将车辆驶入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车辆行驶运动的主体镜头有两种,即车内外的镜头传达,作品通过移、摇、推等手法来切换视点,令画面在固定的空间内流动起来,并以特写的移拍手法让车内空间的两位主人公登场,运用跟拍的方式去拍摄托尼拿食物和劝导唐尝试炸鸡的戏份。此刻镜头转到全景,使得山脉和公路组成了别样的美景,最后镜头再度转换到车内,一场戏码就此完成,空间交错、层叠有序,全景的摇摄手法加以快速的对话完成了一场别样的小范围闹剧。

从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出《绿皮书》对于空间的处理手法。它将封闭的空间流动起来,令车内外仿佛没有间隔。通过不时穿插的远景、全景、空镜头和特写镜头来完成空间上的流动,一整个镜组的安排错落有致,这带来了一种别样的节奏和韵味。作品将公路这个因素作为交待上下事件的缓冲地带,清晰地处理上一个事件的情感释放和下一个事件的情感积压。在主人公们对话的同时,摄影机成为了不动的动者,它是连接银幕内外的生命体。我们时而会站在托尼或唐的视角去体验他们的情感,时而又成为摄影机的角色,以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去评判他们。观众的情绪与体验也随着镜头的移动而起伏不定,更借此体会到了主人公唐动摇的内心世界。

多种镜头效果带来的流动感是值得称赞的,并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丰富度。观众的视点随着镜头的改变而改变,人物、音乐、背景都随着对话而不断地流动起来,这般虚实结合的镜头韵律令视觉景观的呈现幻化为了精神世界上的体验。同样,在另一场公路上的戏码也如出一辙,运用相同的全景入场,暴风雪的行驶令车灯格外显眼,迎面而来的是特写的托尼脸庞,他微眯着双眼,长途旅行和暴风雪夜晚行驶的困意令他无法再继续下去。此时声音先于物体入景,警笛声令影片内外的角色们都打起了些许精神,刹车的声音与托尼的长叹接续而来,镜头转到中景上,警官敲打车窗令托尼些许不安,特写和近景镜头加以人物表情的精妙运用所传达出的感情在层次上是丰富的。镜组的变奏交代了人物的心境变化,给予我们的是一场富含趣味的视觉空间享受。可以说,作品巧妙地利用公路片的特质,经由对不同空间类型的处理,为人们展示了公路片的镜头语言可能性。

(二)错落有致的公路之声

电影亦是一种声画艺术,声音包含但不仅包括人声、背景、效果音和音乐,电影中的音效与画面同样重要,它起着调动情绪、牵引和代入等多个作用。电影所采用的音乐类型和风格以及人物情感和精神状态在公路片中十分重要,情感的积压和释放通过音乐的形式来达成也是常见的。每当制作者们抓住观众的联觉心理效应,便可通过演员的演出和音乐的诱导来完成与观众沟通的目的。影片《绿皮书》内的音乐以其独特的地位承担着独特的功能。在影片的开头,托尼工作的俱乐部便有着长达数分钟的演奏环节,各个因素都透露着该片音乐起到的作用十分独特。优秀的电影音乐自然与影片内容相辅相成,剧情、人物和音乐都随之变动,通过气氛的营造和情绪的诱导来丰富内容和深化主题。

在《绿皮书》的开场演奏中,首先带来的是较为輕松愉快的爵士乐,但当托尼从寄放处将客户的帽子带走时,音乐转而变得急促、猛烈,带有摇滚乐的韵律和节奏。配合镜头的跟拍和情节的代入,通过对话交代了托尼的身份和忧虑,同时将观众的情绪进一步诱导起来。当客户发现帽子不见时,托尼精妙的话术和幽默的姿态配合细腻抒情的管弦交响乐,镜头缓缓上升、切换,帽子事件的处理与音乐的结束令故事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阶段。

观众的心中更有一种情感的变奏,这种变奏与音乐的节奏相协调。每当影片奏起高低缓急不同的节奏时,情绪也会跟着变换。音乐不仅影响着影片内人物的性格刻画、情绪抒发,同时影响着观影者的心境。正因如此,全片的高潮也才落脚在一次特殊的音乐演出上。在旅途的终点,最后一次钢琴演出是在穷人的酒吧,唐似乎找到了新的道路,他从托尼身上学会了勇气,带来的是全新的心境,托尼亦如此。唐从古典音乐的钢琴台上离开,来到了摇滚音乐的地带,那个年代摇滚乐的叛逆和嬉皮自然是勇气的象征。当唐走上穷人酒吧的乐坛,他已是全新的一人,弹起那有些走调的设备,奏响起心灵的乐章,鼓手碰撞出强劲的鼓点,奔放而高昂的向世界宣布:“人之所以孤独,是缺少走出那一步的勇气。”音乐完成了其在这部作品中的独特作用,它既是音乐,又是叙事,更是隐喻与象征。

最后,正如有学者指出:“(电影)音乐与画面的结合, 使其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单纯的时间艺术不存在了,空间作为一个决定性因素涉足了音乐的时间之流。”[1]空间与音乐的组合促成了影片视听语言上的极度张力,观众的注意力被完全地占据,随着空间的交叠与音乐的流动,感受也随之飞舞共鸣。可以说,影片的视听处理极其细腻、丰富、成熟。

二、身份追问:危机与认同

上文对电影《绿皮书》的视听语言进行了探讨,可以看到作品将公路片这一题材推陈出新,灵活地运用公路片这一特殊的类型载体,将镜头活跃地灵动于不同的空间类型之中,并辅以动听且极度贴合影片主题、精确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音乐。如此一来,《绿皮书》首先就在视听语言上完成了其异色之转换。在经典的公路片这一题材上,旧瓶装新酒,颇为吸引人们的目光。而一部优秀的电影,其灵魂必然是自身独特的叙事风格与情节设计,作为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绿皮书》也不例外。《绿皮书》在叙事结构上以人物自身的情感作为核心出发点,融汇了公路类型片的叙事手法,用最简单的线性叙事造就了无限的戏剧张力,从而真正地完成了对唐这一人物的颇为出色的塑造。

公路片的叙事可以追寻到16世纪的流浪汉文学,《唐吉坷德》便是最为著名的旅行小说。在这类故事之中,无论主人公们是否有准备、有目的,都会踏上旅程。事件之间看似没有因果与逻辑相连,但它们都围绕着主人公的问题为核心而发生,且常以边缘人物为中心,讨论他们的生存与叛逆[2],这便是公路片的基本叙事结构。正如在启程阶段中,唐希望前往肤色歧视较为严重的南方来解答“自己是谁,在哪里,到底在干什么”的问题。因此,《绿皮书》整体叙事看似松散而随性,却环环相扣,在保证叙事逻辑和因果联系的同时,又能出其不意地做出一些超规格的人物活动。最大的特点便是主体人物的思想情感随着每一个小故事、小事件的发生而逐渐变化,赋予了接连不断的戏剧张力,这都是为了回应唐自身的疑惑与问题。

问题总是在故事中展开并被解决,而为了更有效、更清晰、更直观地讲述故事,《绿皮书》运用了最为直接的线性叙事。在不损害整体叙事的前提下,充分加强了局部小事件的叙事功能,且通过高频率的事件发生充分调动起观众的兴趣与注意力,加深人们对托尼和唐的认识,丰富主体人物的人物弧光,为人物的塑造和刻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正如公路片的经典模式一样,唐与托尼很快出现矛盾冲突,看似现实事件所引发,但究其根本还是精神状态和思想观念上的冲突。他们时而在路上欣赏美景,但同时焦灼、烦闷的心境刺痛着他们。鲁莽随性的白人男性托尼和谨言慎行生存的黑人唐,在南方为中上流社会群体进行演出时,托尼的许多行为令唐感到不满,同样,唐的许多行为在托尼看来也是不可理喻的。在休息区的宝石店铺内,托尼声称宝石掉在地上并不算商品,唐却并不认可,并因此训斥了托尼。在购买炸鸡后,唐第一次品尝炸鸡,正当有说有笑时,托尼将垃圾扔出车外的行为被唐发现,不得不倒车回去将垃圾捡回车上。面对邀请方并未提供相应钢琴的情况,唐坚持说理,而托尼在此道不通的情况下,狠狠地揍了邀请方一拳,反而达成了目的。事件还可以举出许多,作品正是通过高频率的事件发生,让托尼与唐形成强烈对比,完成了对人物弧光的丰富,让人物真正地鲜活生动起来。

同时,正是在这一人物塑造完成、人物弧光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唐的内在问题即其面对的境遇才得以以一桩桩具体的事件流露出来,而唐的隐忍、困惑、自强自爱的性格特征给观众留下了极大的印象和震撼。旅途中最为扣人心弦的高潮戏是在南方种族歧视严重的小镇上,托尼为两人的自尊愤怒出手,唐为旅途的完成而放下自尊,遭遇的现实之痛让唐大吼:“我到底是什么人?!”正是在此,作品的情感冲突到达高峰,观众得以理解唐的困惑与痛苦。在这基础上,剧情自然流畅地让唐最终拒绝为白人演出,而是在小酒馆里为同胞演奏自己最爱的古典乐。这一看似俗套的结尾,实则意义大为不同,因为它表明了唐如何通过这趟旅程,在托尼的帮助下逐渐解决自身的身份认同与困惑。与人们设想的不同,《绿皮书》讲述的是一名黑人追寻自我身份同一性的过程。正因如此,唐这一角色无论在公路片或是描述种族问题的电影中,都称得上是一抹异色了。

三、戏剧演绎与价值传达的共赢

在对影片的视听语言以及叙事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讨论后,可以再扩展一下视野,将《绿皮书》这部作品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之中审视,这便于人们理解影片的价值与异色何在。

首先,将《绿皮书》放在公路类型片的范围内查看。纵观美国近些年的公路片,它们在题材上推陈出新、紧跟潮流,在《欧洲任我行》当中便富含喜剧元素,在《破碎之花》当中诠释了对于爱情、婚姻观念上的多元化,通过类型各异的公路片形式传达出关于本国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核,不断地融入了时代的文化特色,表达多样化的价值观和形态,这使得公路片的类型不断扩展,赋予了电影市场更多的活力。《绿皮书》就是最新的典范与代表。

电影《绿皮书》在题材上的选择就颇有新意。贯穿电影前后的关键线索是一本绿皮书,它曾在美国南方流行,上面标注黑人可使用的旅馆地点,带有极度的种族歧视意味,作品的许多事件与矛盾也是因此书而起。同时借由此书,电影将种族问题非常自然地融入到了公路片之中,通过一系列事件以及对两位主角的重点刻画,侧面描写出当时社会上的种族歧视思潮与问题,并给予回应。可以看到,在那个肤色歧视较为严重的年代,唐博士的决定是富含勇气的,他与托尼的旅途也是不同凡响的。他们通过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遭遇意料不到的事情,从而将固有的观念逐步重建,两人在旅途中因矛盾冲突过、迷茫过,但他们终究知道了自己要什么,追求的是什么。每个人都在新的层面上展开生活,即使最初看起来与过去的生活区别不算太大,但在心灵上已是完全不同的状态,依循这种状态去生活,生活也将随之改变。

电影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一段真人往事为基础改编,落脚到了人与人的相互理解与包容这一价值观的传递上。当然可以说,电影这样的收尾是一种对问题的逃避,将现实的冲突转换为了精神上的和解。这一批评不无道理,但无论对哪部电影而言,这一要求都太过严苛,且作为半加工改编的影音作品,其首要任务是对于事件的还原,并在此基础上能够令其娱乐化、戏剧化,完成价值观的表达并影响观众,这已然是非常了不得的成就。不同于寻常的公路片,这部作品毫无疑问带有浓厚的价值观传递意味,电影《绿皮书》从选材、叙事、人物塑造上都在试图表达并传递给观众关于美国的文化叙事及其价值观。

众所皆知,奥斯卡金像奖(Academy Award)向来是最为全球所注目的一个世界电影奖项,而从奥斯卡金像奖设立至今,其中的最佳影片奖向来都青睐于呈现强烈的美国文化特色的作品,如近年的《月光男孩》(Moonlight)、《为奴十二年》(12 Years a Slave)等。这些作品都呈现一个特质,即将美国本土的文化以高度成熟、通用的电影美学语言进行提炼与演绎,使得作品不但有普世性的審美,亦兼具民族的独特,可谓完美诠释了“民族的,即是世界的”。《绿皮书》也同样如此,作品的得奖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优秀的视听语言以及叙事技术,正如上文所提示的,也得益于题材上的巧妙选择、对美国社会现实的回应、对美国文化思潮的迎合。种种的场内外因素,最终促使《绿皮书》荣获大奖。当人们在更大的范围内探讨这部作品时,便看到了作品在现实社会之中的异色之处了。

弃人之短,取其之长。电影《绿皮书》也许并不算是最好的示范,它也有不少的缺点,但《绿皮书》是一部具有巨大参考意义的作品,值得我们从电影中学习的有许多。首先,电影高度成熟的视听技术是电影人应当追寻且必须达到的目标。中国电影工业已有长足的发展,《流浪地球》已为此证明。但人们依旧要看到,中国电影距离《绿皮书》般细腻、成熟、生动的电影语言还有不少的距离。其次,中国土地广袤,风土人情丰富,可供挖掘的素材资源非常庞大,公路片在国产电影市场大有可为。最后,因为公路片总是关涉着一段寻找、发现、回归的旅程[3],所以无论从行业的健康发展角度或是迎合观众心理需求的角度而言,从业者都不得不思考“我们要传递的是什么”这一终极问题。

参考文献:

[1]何晓兵.影视音乐的特质与功能[ J ].中国音乐,1992(4):38.

[2]马聪敏.“公路”的形象——理解西方“公路片”类型演变的一种角度[ J ].艺术评论,2009(5):23.

[3]侯雨昕.浅谈公路电影在中国的发展空间[ J ].大众文艺,2010(9):23.

猜你喜欢

绿皮书托尼公路
“十四五”浙江将再投8000亿元修公路新增公路5000km
与孤独作战 喝一碗《绿皮书》煲的“鸡汤”
理发师托尼
碰瓷的绿皮书
像命中注定,唐和托尼同年去世,才有了《绿皮书》
公路造价控制中的预结算审核
《杜仲产业绿皮书》简介
托尼·泡森(1952-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