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描红表演教学新探索
2019-07-31刘宏伟
刘宏伟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国内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在国际化、多元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不断进行着探索与改革。各大院校在强化自身特色与优势的同时,海纳百川、集思广益,开展了一系列创造性的表演教学实验与训练研究,涌现出不少教学方法先进、手段新颖、效果突出的新型表演教学方式。“电影描红”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表演教学方式之一。“描红”原本用于我国传统书法的摹写学习,它是书法初学者习字的重要训练方法之一,初学者通过反复模写字帖上的红字逐步掌握传统书法的技能与技巧,以此来强化自身的书写能力。而“电影描红”则是让表演专业的学生以中外优秀电影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为蓝图,通过分析、研究与体验,用亲身模仿的方式将银幕形象进行再创造并呈现于舞台。
国内首次将“电影描红”引入表演教学并作为一门特色课程纳入表演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是深圳大学表演系。其在国内首创的“电影描红”表演教学,积极推进了表演专业特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有效提升了表演教学的效果,成为近期学界关注的热点,同时也在业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一、电影描红表演教学的意义
“电影描红”一般安排在表演基础教学阶段之后进行授课,学生在经历各种戏剧游戏、元素训练、表演练习的学习之后,已基本掌握表演创作的各项元素,能够在自己设定的规定情境里有机地生活。此时,开展电影描红表演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从自己创造的规定情境走向剧作家笔下的规定情境进行创作,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两个表演教学阶段之间获得平稳过渡、有机衔接,为后期的表演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从模仿到创造引导学生塑造形象
电影描红表演教学强调从模仿出发,让学生在模仿银幕形象的基础上完成角色创造。以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理论为依据,立足于模仿原理,引导学生在中外经典电影里去寻找描红的“模型”,通过外型塑造与心灵刻画,由表及里、内外兼具地去创造人物形象。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能掌握模仿人物外部形象的技巧,而且还能潜移默化地学习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在基础教学阶段与塑造人物形象基本技巧阶段之间开展电影描红教学相当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的空间,让学生在进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序过渡。
(二)从银幕到舞台开掘学生创作潜质
学生在电影描红表演教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大量观摩中外经典电影,自主挑选创作的作品与角色,可以有效激发其对表演创作的兴趣与欲望。同时,在创作中将人物形象从银幕呈现于舞台,把银幕里的动作转化为舞台上自然有机的行动,能够培养学生组织行动、刻画人物、活化角色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从银幕形象转化为舞台形象的创作技巧。此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去感知电影表演与戏剧表演创作之间的异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积累优秀电影表演创作的素材,并在将来自觉地将这些素材和在舞台训练、舞台创作中所学到的技巧与方法合理运用到镜头前的表演创作之中去,为学生未来从事戏剧和影视表演创作夯实基础。
二、电影描红表演教学的内容
电影描红表演教学主要分四个步骤进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剧本改编与舞台创作,将银幕形象合理、自如、生动地“转化”到舞台上,使角色动作真实自然,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一)作品选择与剧本改编
开课前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前期准备,引导学生在大量观摩中外经典影片,尤其是各大电影节男、女演员获奖及提名影片的基础上,依据电影描红表演教学的基本要求,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作品与角色进行创作。学生首先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贴近自己形象、气质及创作风格的角色来“描红”,然后再根据该角色在影片中所涉及的故事线索与情节链条,选取事件相对集中、表演创作较为经典、经过加工后又适于在舞台上呈现的片段来进行改编。
在此过程中应以电影原型为素材,通过加工、取舍、移植来创作剧本,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对剧本可以进行重新布局。但所节选的片段必须是具有舞台事件性质的戏剧情节,是在电影原型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二度创作。学生在剧本改编的过程中应融入行动性的形象思维,自觉地把组织舞台行动、建立人物的贯穿行动线带入进去,为后续粉墨登场做好铺垫与准备。
例如,一位女同学根据自身形象特点和创作兴趣,选择对电影《滚蛋吧,肿瘤君》里的熊顿进行“描红”。她将熊顿在医院与肿瘤抗争时,遇到自己心仪的梁医生勇敢地去追求爱情这几场戏做了拼贴、移植和整合,将其改编成了一个事件相对集中的戏剧剧本片段。由于她在进行剧本改编时,已具备舞台演出的总体意识,融入了行动性的形象思维和以组织舞台行动为核心的创作理念,因而在之后的创作中她能够驾轻就熟地将一个乐观、开朗的女孩儿,一个励志的女青年生动、自如地展现在了观众的眼前。
(二)人物分析与角色构思
电影描红表演教学阶段的剧本并非完全出自于学生之手,是学生在剧作家创作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剧中所涉及的生活不一定是学生所熟悉和贴近的,它与基础训练阶段学生编创的练习不同,它的规定情境是由剧作家和学生共同营造出来的,或多或少都和学生现实的生活具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创作初期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做案头工作,认真分析剧本和人物,引导学生通过素材去建立与完善角色构思。
学生要“描”的不光是角色的外形,更重要的是要能真实地展现出角色内在的精神世界。因此,分析剧本和人物是重中之重,学生只有了解了劇本的时代背景、弄清了人物的出场任务和在事件中的态度、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等,才能准确找到人物的心理状态与外部动作。
以上一段提到的“描红”《滚蛋吧,肿瘤君》里的熊顿为例,饰演这个角色的女同学虽然在外型上与白百何有相似之处,但生活中她却与白百何本人以及电影里的熊顿都不完全一样。因此,她仍然需要依据剧本去分析与构思角色,并以电影里熊顿的原型为参考,勾勒角色的外部形象、解读角色的内心世界。同时,还应对角色给予自己独特的评价与诠释。如上所述,在这个教学阶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分析剧本与人物的基础上去认识自身与银幕形象之间的差异,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深度体验角色,最后再根据自身的特点去寻找化身角色的可行方法与路径,为人物形象的舞台呈现做好铺垫。
(三)从形似入手刻画人物
既然是“描红”,首先就要从外形上追求与角色相似,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服装、化妆等外部造型手段的修饰去靠近角色。要求学生尽量要与剧中角色的、打扮一致,配上相应的道具,按照角色的造型对自己进行精心装扮与修饰。既要能体现出角色在剧中生活的时代与环境,又要能将角色的年龄、身份、性格特点、个人喜好等鲜活地展现出来,要透过外部造型鲜明地再现角色的个性特征,增加创作的信念感,准确找到人物的自我感觉,深入探寻其真实的思想和情感。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抓住角色的外部形态和语言特点是核心。教师应竭尽所能去启发学生提炼角色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捕捉角色语言表达的习惯和特点。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模仿角色的语言特点,通过语气、语调、语势和节奏等的变化,尽量还原影片中人物语言的原型,再现其语言的生命力。
例如,一位女同学“电影描红”想饰演《唐山大地震》里的李元妮,这个角色在电影里是由徐帆扮演。该同学与角色的年龄相差很大,外部形象和语言特点也与影片中的原型有一定的差距。可是这位同学对创造这个角色有强烈的欲望,她认为自己与角色有高度的情感共鸣,只因年龄的差距略显顾虑。正当她犹豫不决的时候,笔者发现她在气质上与角色有些许贴近的地方,可以借此来挖掘她的创作潜质,于是鼓励她去大胆进行创作。该同学在笔者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到角色的外部造型之中,穿着与角色相似的服装,拿着相仿的道具,模仿着角色的生理特征、习惯动作和语言特点,使她逐渐捕捉到了人物的外部特征。首次交作业时,她的一招一式、一瞥一笑、一言一语与李元妮非常相似,为进一步走进角色的内心、演活角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从神似下笔演活角色
形神兼备是电影描红表演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演员表演创作的终极目标。形似只完成了“电影描红”创作的一半,学生还需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体味角色的真实感受,展现其丰富而复杂的精神生活,才算圆满完成任务。上海戏剧学院的李建平教授曾强调:“一个好的并且能够持续不断进行创造的演员必须学会把别人的生活变成自己体验过的生活,把别人的经历变成自己体验过的经历,把别人经历过的感情变成自己体验过的感情。”[1]可见,演员对角色内在思想和情感的体验与刻画尤为重要。
“电影描红”不是单纯地去让学生精确复制角色的外表,而是要让学生学会洞悉角色的心灵,为那些精确的外部特征和动作找到准确的内心依据,赋予它们生命与活力。形似仅仅是“像”这个人物,神似才能达到“是”这个人物。教师在此教学环节中,把视点转移到如何让学生演活角色之上,要从“像不像”过渡到“是不是”来评判学生创作的优劣。之前学生那些与角色相似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语,现在再看是不是能从中觉察出思想与态度的变化、情绪与情感的起伏?此时,教师需要逐步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揣摩角色内心世界的基础上去塑造角色,让他们合理、生动地在舞台上行动,真正做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
演员要演活一个角色,需要赋予它灵魂与生命,再华丽的躯壳也无法抵挡观众对角色内心变化和情感世界的热切探寻。只有做到神似,才能够把人物的真情实感、精神气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展现出来。以上文提到的“描红”《唐山大地震》里的李元妮为例,汶川地震之后母女相见时,徐帆饰演的李元妮在跪下的那一刻既没有嚎啕大哭,也没有歇斯底里地喊叫,仅仅以一个下跪的动作让无数观众泣不成声。而那位女同学在前期创作这场戏时,只是做到了形似,却无法将其蕴藏的思想和情感展现出来,感染观众。于是,笔者提醒她一定要细致入微地体察和揣摩此刻李元妮的心境,李元妮之所以没有喊、没有哭,是因为这种欲哭无泪、欲喊无声的痛苦比能够表达出来的痛苦更让人痛彻心扉。“描红”不能只把看到的“形”演出来,还得把感受到的“神”传递到位。通过反复揣摩与排练,那位女同学再次交作业时,用颤抖的手扶着桌子缓缓跪下,她眼神中除了怜爱还有悲痛,言语里除了疑问还有内疚,她的整个动作都充满着悔恨、自责、欣喜、震惊与难过。她将李元妮见到失而复得的女儿时那种沉重与狂喜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电影描红表演教学的方法
在电影描红表演教学阶段教师应当运用参与式教学法,为学生营造立足于自主、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摆脱传统学习方式所造成的被动性和依赖性,促使他们能够积极投身于表演创作与学习交流之中,通过启发与引导、暗示与提示、评价与排练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使学生逐步掌握组织舞台行动和创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技巧。
(一)创作方向的引导与启发
进入到电影描红表演教学阶段学习时,学生需要从大量的影片中去挑选创作目标,难免容易迷失方向。此时,教师应当合理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结合创作兴趣来选择作品、确定角色,切忌选取无法在舞台上呈现的素材来进行改编,同时也要回避距离自身形象太远、不易把握的角色去进行“描红”。本阶段还处于表演教学的初级阶段,学生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不能揠苗助长,尽量要让学生选择难易适度的角色去进行创作。
当学生确定好“描红”的对象之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剧本改编。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尊重学生对作品的评价和认识,在不违背电影原型的前提下,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同时,还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在融入行动性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去构思和改编剧本,为后续的创作提前做好鋪垫。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在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共同来解决问题。
(二)创作过程的暗示与提示
当学生下地开始正式进行角色创造的时候,有时仅凭引导和启发来帮助他们是不够的。众所周知,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是要落实在“怎么做”上,“做什么”“为什么做”是“怎么做”的前提。学生通过前期观摩影片、改编剧本与分析人物已经将这两个问题落实清楚,他们在弄清规定情境与行动的性质和目的之后,走上舞台进行角色创造的关键是要完成“怎么做”。学生需要依靠具体的行动方式来体现“怎么做”,也就是要通过想象与创造组织舞台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仍然启而不发,教师再引而有导也无济于事。这时,教师不妨融入暗示与提示等手段,用多样化的方法去帮助学生完成角色“描红”。
譬如,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做出与人物行为逻辑相符的各种反应及小动作,暗示学生找到准确的行为方式。另外,教师也可以用暗示性的语言,去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达到与剧中角色相符。当暗示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时,在关键时刻提示学生也是完全有必要的。这里所指的提示主要这指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在其提示下自己去进行创造,并不需要教师做任何示范。诸如,“直接要求学生做出应该有的动作来,甚至要求动作幅度、速度、力度的准确性;直接要求用某种语气语调说出台词,甚至要求情感、情绪的准确表现”[2]等。但此方法要慎重选用。
(三)创作成品的评价与排练
教师需要对学生排练成型的电影描红片段进行点评与评价,教师首先应当对作品中好的地方进行鼓励与肯定,接着就要因势利导明确指出作品中的问题,以便让学生清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教师的评价要渗透着对学生的关心与指导,要客观公正、有理有据,语言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一定要针对作品的修改与完善提出可行的方案或建议,以便学生在课下能够找准方向去完善作品。教师需要在学生反复回课的过程中,将关注点从人物的“描红”逐步转移到作品整体的呈现上来,要以评价为主体兼顾运用不同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和指出学生的问题。此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在评价之前引导学生相互点评,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
基于以上教学方法在前期教学中的综合使用,已经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不建议教师过早上手对电影描红片段进行整体排练,教师应尽量以引导、启发、暗示、提示和评价为主去指导学生完成“描红”创作。当作品已经成型,准备进入剧场合成时,教师可以利用连排的机会,依据舞台演出的需要,针对创作成品帮助学生进行适当调整,以利于学生的表演能够适应舞台演出各部门创作的需要,使他们创作出来的电影描红片段呈现在舞台上时既能具备戏剧表演创作的特点,又能展现电影表演创作的独特韵味,从而达到电影描红表演教学的理想效果。
结语
历经多所院校的探索与发展,能够发现电影描红表演教学对于帮助表演初学者掌握创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技巧,不失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借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契机,业内诸多教师在近期又对其进行再探索,根据教学实验和实践的结果,已充分證实开展电影描红表演教学可以将戏剧和电影表演创作从教学初期就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舞台创作的训练中既能掌握舞台表演的方法和技巧,又能建立镜头前表演的创作意识,在以舞台训练为基础的创作中领悟到两种不同载体表演创作的精髓。
电影描红表演教学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增强学生创作自信的教学,是开拓学生艺术视野的教学,是提升学生艺术鉴赏力的教学,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掌握塑造角色技巧、拓展学生艺术创造力的教学。在“双一流”建设的新格局下,它的推广和运用为丰富我国表演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推动我国表演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提高我国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观察生活练习——更应该观察什么?[ J ].齐鲁艺苑,2013(6):10.
[2]叶涛,张马力.话剧表演艺术概论[ 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