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三)
2019-07-31张秀芬
张秀芬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個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面是某同学的笔记片段,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
利:避免了因王权更替而导致的混乱,确保了社会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弊: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及政策正确与否。
A.禅让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科举制
2.获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应该具备的能力。从右图文物“秦印封泥”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①周朝实行分封制度②秦朝实行丞相制度③封泥上文字是小篆字体④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后,有几位同学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你认为其中最为准确的是(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危机
4.2019年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各界嘉宾齐聚北京,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下面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张骞出使西域奠定了丝绸之路开辟的基础②郑和七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③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④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向西到达西亚,最远到达欧洲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中国古代出现了很多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电视剧《贞观长歌》再现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下列的繁荣局面与唐太宗在位时期有关的是( )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6.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
7.忽必烈年少有大志,“思大有为于天下”。他一生征战,一统天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下列关于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建立了元朝②创立行省制③灭亡南宋④废除丞相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①③
8.英国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培根所说的这三种东西是( )
①造纸术②印刷术③火药④指南针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9.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历史教材某一课中,有“废丞相”“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三个子目。该课的课题应该是( )
A.元朝的建立和统一B.明朝君主权力的加强
C.清朝中央集权的强化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0.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不断涌现出民族英雄,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某学习小组开展以“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为主题的历史探究活动,其收集的资料中不恰当的是( )
A.戚继光抗倭B.岳飞抗金
C.郑成功收复台湾D.雅克萨之战
11.18世纪,英王使者马戛尔尼来华,提出在中国建立商馆、自由贸易的要求,遭到乾隆皇帝拒绝。这反映出清朝在对外关系上实行( )
A.重本抑末政策B.休养生息政策
C.君主专制政策D.闭关锁国政策
12.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右图这一劫难发生的历史时期是( )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13.利用表格归纳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李明同学设计了如下表格,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
B.八国联军在廊坊遭到义和团和清军奋勇抵抗
C.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
D.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4.政治漫画将过去的人、事以精妙的艺术形式放入了人类记忆的空间。该漫画反映的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15.“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毛泽东在井冈山( )
A.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B.发动了秋收起义
C.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6.将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红军长征②南昌起义③五四运动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A.①②③④⑤B.④③②①⑤
C.③④②⑤①D.③④⑤①②
17.历史图示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下面的示意图更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历程
B.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C.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程
D.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18.1954年9月,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通过这部宪法的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5)依据材料中的三幅图,归纳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措施。(3分)
28.(14分)外交是綜合国力的延伸,国家的强弱直接影响外交的成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
——摘编自《周恩来选集》下卷
材料二: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他呼吁亚非各国加强团结,为会议成功而努力。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国政府让两国关系“一天一天地好起来”的处理原则名称及该外交原则的国际意义。(2分)
(2)材料二中的国际会议是指哪次会议?在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为“求团结”提出的方针是什么?这一方针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材料三:1972年尼克松访华,他下飞机后主动与周恩来总理握手,并动情地说:“当我们握手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3)尼克松所说的“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含义是指什么?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什么文件?(2分)
材料四:
(4)图一漫画《梅开三度》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漫画中①处代表的是什么历史事件?(1分)
(5)图二反映的是在上海召开的哪次会议?(1分)
(6)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的因素。(4分)
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新的经济体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归纳概述其突出特点。(2分)
材料二: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一位当代西欧史学家
(2)依据材料二回答,西欧建立“经济共同体”的目的是什么?为加快欧洲一体化的进程,1993年西欧成立了什么组织?简要说明它的建立对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
材料三:一个法国明星和他的尼日利亚女友到中国香港来旅游,他们一路被骑着日本摩托车的记者们跟踪。他们驾驶的是装配荷兰引擎的德国车,吃的是澳洲龙虾,喝的是苏格兰威士忌。这些消息是一个意大利人传出来的,使用的是美国人比尔·盖茨的技术……
(3)材料三反映出当今世界经济领域怎样的发展趋势?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中国在1991年加入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是什么?中国政府又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3分)
(4)结合材料谈一谈中国应如何面对这种发展趋势。(3分)
参考答案:
1.C 2.C 3.B 4.C 5.B 6.B 7.A 8.C 9.B 10.B 11.D 12.B 13.C 14.A 15.C 16.C 17.D 18.B 19.D 20.D 21.D 22.D 23.C 24.A 25.D
26.(1)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危机)
日本:面临着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危险。
(2)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废除农奴制;明治天皇:进行明治维新。
(3)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都使本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意思相近即可)
(4)新经济政策。
(5)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对工业的调整。
(6)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
27.(1)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3)会盟、和亲。
(4)元朝。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5)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每点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28.(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万隆会议(或亚非会议)。“求同存异”。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联合公报》。
(4)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5)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或上海APEC会议)。
(6)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方针政策;等等。
29.(1)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发展经济和寻求国家安全。欧洲联盟(欧盟)。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3)经济全球化。亚太经合组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坚持改革开放;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等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