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与大豆轮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019-07-31李晶霞
李晶霞
在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玉米与大豆轮作,忽略轮作效应对作物增产的影响,主要探讨玉米与大豆轮作对土壤水分吸收、水分利用率及消耗的影响,进而促进当地增加轮作面积,不断调整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
当土壤肥力适中,同时无病虫害,作物轮作可增加产量,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轮作效应。在旱作农业当中,土壤水分经常成为限制因子,根据相关文献报道,旱作轮作能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促进作物生物量及经济产量的提高。本文主要分析,研究玉米与大豆轮作是对土壤水分吸收利用的改善,还是对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提高。
1、材料与方法
①自然概况试验地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张广才岭、老爷岭东坡,西高东低,地带狭长,属中温带大陆湿润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燥寒冷,全年积温2200-2500℃,降水主要集中在7、8、9月,当地以种植大田粮食作物为主。
②试验设计试验于2014年至2015年实施,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四次重复,共16个处理。每一组作物进行四个处理,对玉米的处理是:连续种植、种植3年大豆后第一年种植玉米、种植3年大豆后第二年种植玉米、玉米与大豆每年进行轮作种植。对大豆的处理是:连续种植、种植3年玉米后第一年种植大豆、种植3年玉米后第二年种植大豆、玉米与大豆每年进行轮作种植。
③土壤含水量测定从地表0到地下1.5m,按0~10,10~30,30~60,60~90,90~120,120~150cm进行取样,从作物播种至收获,每半月取样一次,采用土钻采样和烘干法测定0~1.5m土壤含水量,分别在行内、机耕行间以及移栽所形成的非机耕行间进行布置采样点取样。
④产量测定玉米收获期每小区取9m的样方,3次重复,测定实际产量和有效穗数,随机取30株有代表性的植株,重复3次,进行室内考种,包括穗粒数和百粒重。大豆收获期每小区均沿对角线方向选取长势均匀的3点,每点取3m,统计亩株数,随机取30株,3次重复,进行室内考种,包括豆荚数和百粒重。用于测定玉米和大豆的理论产量和产量构成。
⑤计算公式生育期耗水量ETa(mm)=P+(We-Wb),其中P为作物生育期有效降水量,We播前土壤蓄水量,Wb收获时土壤蓄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为单位种植面积的经济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的比值,即WUE=Ya/ETa,地下水利用及人工灌溉水没有发生,不予计算。
2、结果与分析
①试验地年份降水特征试验地2014年、2015年每年7、8、9月降水丰沛,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0-55%以上,降水对土壤水分的调节作用显著。
②土壤水分的变化对玉米来说,播种时5月初,土壤深层水分没有明显缺乏,其耗水区更深,收获时土壤含水量与年份降水量存在密切联系,2017年玉米收获时0.8m以下土壤剖面水分基本耗尽,玉米生育期耗水量相比大豆明显。试验表明,无论大豆播种前土壤水分状态如何,大豆收获期土壤剖面水分含量基本呈饱和状态。
③轮作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发现,大豆生育期内对土壤水分有明显的补充作用,能够增加土壤剖面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四个不同处理对两种作物生育期平均耗水量均无显著差异,从分组处理来看,玉米、大豆每年轮作改善了土壤孔隙度,增加了土壤田间持水量,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的能力,进而使玉米和大豆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利用发生变化。
④轮作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对作物产量结果进行分析,年份与种植地点对农作物的种植顺序及轮作效应影响不明显,但作物产量因为年份与种植地点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在单一环境条件下,种植顺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不明显,但连续种植会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反之轮作可以使玉米、大豆增产。试验分组的产量结果,且进行相同轮作的长期试验,表明当水分胁迫程度增加时,连续种植第一种作物后第一年种植另一种作物的处理,其单位面积产量大于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的产量。
3、讨论
①土壤水分变化和降水季节降水对土壤水分的补充调节作用明显,2年内不同区组处理对0~1.5m土壤剖面水分含量无显著影响。夏季作物生长旺盛,是作物需水高峰期,土壤含水量下降迅速。黑龙江东南部地区年内水分变化一般有三个表现:5月初到6月下作物生长失水期、7月到9月雨季补水期、冬季水分缓慢变化期。
在试验过程中,由于试验年份降水量存在差异,通过对作物生育期进行比较,发现八月份玉米、大豆对土壤水分消耗很少,可忽略不计。测量土壤剖面总含水量,补水期的降水可满足作物对水分的消耗,这种情况同样延续到作物生长的后期。而在干旱酷热的条件下,降水量低于土壤饱和水的平均值,作物对水分的消耗主要依靠土壤自身含水量。
②轮作对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表现土壤含水量受季节降水影响较大,其土壤含水量在雨季得到补充,在冬季有所下降,符合黑龙江省农作物生长规律,对玉米、大豆生育期进行测定,初耕时期一周之内1.5m土壤剖面的总含水量最大,初耕过去两个月之后的这段时间最小。7月份由于地表蒸发失水和过剩地表水分泄露排水,7月末土壤含水量变动较小,根据对玉米、大豆根系入土深度测定发现,七月初期根系吸收水分深度为0.3m。
与连续单一种植同一种作物相比,玉米、大豆每年轮作降低了土壤容重,改善了耕层土壤孔隙空间分布,增加了土壤透气性,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能够给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促进作物增产增收。
综上所述,经过两年区组试验,对作物经济产量进行分析,玉米与大豆间表现轮作效应,说明水分吸收利用与轮作效应之间有密切联系,但两种作物的表现不同。试验过程中,因年份降水差异,加之水分胁迫的存在,两种作物对土壤水分的耗水量不同,玉米生育期耗水量大于大豆,其耗水区的深度更深,两种作物均表现耗水轮作效应,当降水量较多时,因作物根际活力区域内水分自然流失及消耗水分由降水补给,让这种耗水差異减缓。根据对土壤剖面水分消耗量的测定,种植3年大豆后第一年种植玉米的总季节性用水,高于连续种植玉米处理,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与种植顺序有直接关系;种植3年玉米后第一年种植大豆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连续种植大豆处理。在半湿润或湿润条件下,对于降水变化有关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轮作效应变化,也支撑了作物轮作增产的观点。
(作者单位:157131黑龙江省柴河林业局多种经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