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城市社区外部空间的再设计研究

2019-07-31王凯唐倩

中国房地产·学术版 2019年4期

王凯 唐倩

摘要:城镇街道环境对居民来说,在物质或精神层面上都是极为重要的。以厦门槟榔社区的外部空间再设计研究为例,依托杨·盖尔的“交往与空间理论”对城镇街道景观设计要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以共享街道理念为设计指导,营造一个令人愉快、舒畅的户外空间环境以促进人们进行社会交往。

关键词:城市社区改造设计;共享街道;外部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19)04-0064-67 收稿日期:2019-03-15

1前言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和科技迈入高速发展时代,与此相伴的还有高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以及正在发生巨变的城市形态。在现代主义城市规劃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的城市建设正在向一个看似恢宏体面,却朝着不可持续的方向渐行渐远——大尺度街区、高层建筑、稀疏的路网、宽阔的道路……与此同时,社区建立起了隔离围墙、超市代替了小商小贩、城市交通拥堵不堪等现象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现代”元素。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社区街道空间失去了原有的归属感,空间隔离造成了人情寡淡……城市发展特别是社区外部空间设计急需得到重视和改良。

近年来,受到国外城市及街道空间设计研究理论与实践影响,中国在城市设计及街道空间探索实践方面有了新的方向,产生了一些新的成果。较有代表性的是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保军、张泉合著的《TOD在中国》,此书很好地将中国实际情况与新城市主义理论相结合,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城市社区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学习价值。

201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描绘了“十三五”乃至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具体方针,所涉及的内容关乎数以亿计中国城镇居民的居住生活环境。本文试图在城镇社区街道景观的改造规划中,探究出一条能让社区街道在寻常状态下完成自己的使命,并达到户外空间交往能令人愉快、舒畅的目的,为城市社区空间建设尽一份薄力。

2西方城市街道发展概述

现代的道路施工技术与设计规范起源于古罗马时期。由于地中海地区属热带区域,常年高温,狭窄的街道因为能翳景,相比较宽的街道而言更受行人的欢迎。以法律文书形式出现的关于街道空间设计可追溯到两千年以前,该法律规定古罗马街道的最小宽度是4.5米。到了中世纪,城市社区街道开始出现相对自由的空间特性。

随着社会发展到工业革命之后,原有的城市社区街道空间再也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街道空间开始“生病”,出现秩序混乱、卫生恶劣、道路拥挤等状况。为了改变现状,人们尝试了许多努力,包括颁布法令对社区街道进行严整的规划,使城市重现秩序等措施。

3“共享街道”设计理念

美国作家迈克尔·索斯沃斯等所著的《街道与城镇的形成》一书中写道:“共享街道系统的根本理念是,构造一个统一体,强调共同体和居住使用者。行人、玩耍的儿童、骑自行车的人、停靠的车辆和行驶的汽车都分享着同一个街道空间。即便这些用途相互矛盾,实际的设计中也要把驾车者置于一种次要状态。这种状态事实上比普通居住街道的布局更安全。通过重新设计街道的物理表面,为行人开创出社会与物质的支配权。因为步行环境的‘解放只是把汽车交通纳入一个完全一体化的系统,因此,它并非一项反对汽车的政策。”现代的城市社区街道机动车俨然成为了主导,街道空间失去了该有的复合用途,因街道外部空间带来的社区活力也随之消失了。“常常我们会忘记一点,那就是,居住街道是社区的一部分,最终会扮演远远超出原设计构想的许多角色。居住街道直接为屋主提供通往他住宅的通道;疏导他门前的交通;提供栩栩如生的景致;是归家的必经之路;是一种行人循环系统;是居民们碰面的场所;或者是儿童玩耍的场地(不论你喜欢与否)。仅为方便汽车的通行而设计和修建的居住街道,会抹杀居住街道的复合性用途。”确实如此,根据美国作家乔纳森·巴奈特所著的《重新设计城市:原理·实践·实施》一书里描述“街道体系的设计是建设宜居社区的基础,街道既要让机动车和公交车有效率地运行,也要让步行者愉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在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实践的“共享街道”理念,就是对社区街道建设的另一种诠释。在共享街道中设计理念里汽车不再是道路的主导,取而代之的是交通稳步系统,原有以汽车为主导的笔直形态街道被取消,设置“障碍”让汽车缓慢通过,让人成为街道外部空间的主角(见图1)。基于此措施,街道空间的安全性得到了优化和改良,良好的街道外部环境让人们更愿意在户外逗留活动。

共享街道强调人在街道空间活动的重要性,所有设计的前提是保证行人更好地在街道空间的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减少人对汽车的依赖和增加其他出行方式。因此,社区街道的设计必须考虑到人、自行车、汽车对社区街道空间尺度的共享方式。

4街道社区再设计选址

本文再设计实践选址位于厦门市思明区筼筜街道的槟榔社区(见图2)。选定这个片区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经过调查走访及考证,该片区近期内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拆建,也没有在建及准备兴建的大项目,这保证了研究的稳定性;其次,这块片区中不同类别的住宅单元、住宅小区较为集中,无论是从使用年代、建筑高度、使用人群、围合形式上都存在差异,有利于社区外部空间的研究。

5设计策略分析

策略一:改造街道

在街道的再设计中,主要借鉴共享街道理念,在以行人为街道主导的前提下进行街道再改造设计。具体做法是适当减少道路宽度,营造出适合人行活动的空间尺度及宜人的户外环境从而激发街道的生机与活力。尽量整合资源,尽可能消除无用途无意义的消极空间,以达到空间的充分利用。

策略二:沿街停车

第一,整合空间资源、尽可能节约空间用以增设停车空间,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城市停车紧缺带来的停车压力。第二,美国作家安德烈斯·杜安伊等所著的《精明增长指南》一书中提到“它使驾车者减速——他们会本能地对车道上的其他汽车警觉;它通过沿着人行道的一道厚厚的钢铁汽车隔离,保护了步行者免受交通干扰;它还降低了场地的停车配建需求,减少了停车场路面的数量,并增加了人行道的活动,因为驾车者需要从车走到目的地。”

我们并不鼓励通过制定硬性条件阻止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增长,但是可以通过优化设计促进街区形成功能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鼓励绿色低碳出行,尽可能地促进城市往紧凑型态发展,这才是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道之所在。

策略三:收窄街道

(1)转弯半径

在《城和市的语言》一书中阐述了不同的路缘石半径对于行人穿越马路时必须步行的距离进行了分析(见图3),并说明越小的路缘石半径能够减少行人的通行距离,而1.5米的转弯半径,可以有效地控制机动车的速度,甚至转弯时须减停下来,以保证步行环境的安全性。而交叉口缩窄路口宽度的处理则可以进一步减少行人的通过距离,将行人过街的难度降到最低。所以在槟榔社区街道的设计中,除了一些干道之间交叉口的特殊处理外,支路与支路、干道与支路的连接口转弯半径都控制在1.5米内。

(2)部分转弯路口的处理

在4米以下的次要道路与主路相交的路口,把路口地面抬升到与人行道平齐并改变铺装材质,进一步降低机动车的转弯车速,让机动车迁就行人,从而保障行人安全(见图4)。

6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筼筜街道槟榔社区街道进行改造设计时所践行的改造策略。在各种错误的观念和城市建设理念的制约和影响下,我们的城市社区街道空间出现诸如交通拥堵、秩序混乱、行人安全无保障、街道卫生脏、乱、差等各种“怪病”,为了治愈并还街道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就要学习有关生活空间形成的原则,决不能凭空臆想对街道空间进行设计。

因此,本文在相关生活空间原则的指导下预先考虑到居民本身对社区外部生活空间的设计要求,从而进行社区街道的改造设计。在此模式下的社区街道能最大程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并与地方生活习惯相呼应。这是对街道场所精神全新的塑造,且具有一定的推广基础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