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术与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效果比较
2019-07-31潘奇才
潘奇才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中医医院,广西桂平 537200
临床上,颅脑损伤是发病率较高的外伤性疾病,该病进展速度快、容易合并多种并发症且患者病死率高[1]。及时有效地降低颅内压、清除血肿组织,对患者预后有重要作用[2]。手术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重要方式,为探究开颅术与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效果,该文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6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6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纳入标准:①上述患者均与颅脑损伤诊断标准吻合[3],经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证实。②该研究经伦理会同意,患者均同意。与此同时,排除资料不全、免疫性疾病患者、精神疾病、脑肿瘤、妊娠哺乳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男20例,女 12 例,患者年龄在 18~68岁之间,平均(51.5±5.6)岁,格拉斯评分(7.6±1.4)分。致伤因素:交通事故伤18例,高处坠落伤9例,打架斗殴伤3例,其他2例。观察组32例,男21例,女11例,患者年龄在18~70岁之间,平均(52.3.5±5.3)岁,格拉斯评分(7.7±1.1)分。 致伤因素:交通事故伤17例,高处坠落伤7例,打架斗殴伤5例,其他3例。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接受开颅术治疗,气管插管麻醉,通过头部CT确定患者血肿位置并进行标记,以标记点为中心合理选择手术切口,多马蹄形10~15 cm切口,取出患者骨瓣,咬除颞骨鳞部充分外减压,使用脑针穿刺血肿,需注意避免损伤皮层血管。非重要功能区进针,将液态血肿部分缓慢抽出,成功止血后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留置引流管[4]。手术后常规抗感染、止血等对症治疗。
1.2.2观察组 观察组接受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全麻,去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处理,在患者耳屏前1 cm颧骨上方向后、向上绕过顶结节,沿着正中失状线到发髻边缘作切口,形成12.0 cm×15.0 cm以上的大骨瓣。沿着外侧裂弧形将硬脑膜剪开,及时清除硬膜下挫伤的血肿组织、脑组织,及时止血。放射状剪开硬膜脑,及时减压处理,彻底清除患者脑凸面血肿组织,需注意阶梯型减压。冲洗干净术野部位,无活动性出血后,在挫伤血肿腔留置引流管。应用人工硬脑膜或颞肌筋膜进行减张修补,同时缝合颞肌、骨膜及帽状腱膜。手术后常规抗感染、止血等对症治疗[5]。
1.3 观察指标
1.3.1比较两组手术前后颅内压情况 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及第7天。
1.3.2比较两组预后情况 选择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进行评分,5级:患者恢复良好,基本能恢复正常生活,虽有轻度缺陷,无神经功能障碍;4级:患者轻度病残,可独立生活,若在保护状态下,可进行相关工作;3级:患者重度病残,意识清楚,身体残疾伴并发症,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他人照顾;2级:患者呈植物人状态,无意识反应;1级:死亡[6-7]。
1.3.3比较两组炎性因子水平 主要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2、白介素4等指标。
1.3.4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 主要包括脑出血、脑疝、硬膜下积液等[8-9]。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颅内压水平
手术前2组患者颅内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后第 1 天颅内压(23.0±3.3)mmHg、第 3 天颅内压(19.5±2.0)mmHg、第 7 天颅内压(19.5±2.0)mmHg 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颅内压水平比较[(±s),mmHg]
表1 两组手术前后颅内压水平比较[(±s),mmHg]
组别术前水平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 术后第7天观察组(n=3 2)对照组(n=3 2)χ 2值P值3 2.2±5.1 3 2.1±4.9 5.2 4 7<0.0 5 2 3.0±3.3 2 9.0±3.1 7.0 3 2<0.0 5 1 9.5±2.0 2 6.3±2.4 5.0 2 4<0.0 5 1 9.5±2.0 2 1.1±2.0 6.5 8 9<0.0 5
2.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GCS评分5级占31.3%、4级占43.8%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GCS评分比较[n(%)]
2.3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
手术前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2、白介素4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 α(19.4±2.5)μg/L、白介素 2(22.4±2.0)μg/L、白介素4(14.3±2.5)μg/L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μg/L]
表3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μg/L]
组别肿瘤坏死因子α术前水平 术后水平白介素2术前水平术后水平白介素4术前水平 术后水平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3 7.4±3.4 3 7.3±2.8 0.5 7 8>0.0 5 1 9.4±2.5 3 5.2±2.4 7.0 2 3<0.0 5 3 5.7±2.4 3 5.6±2.5 0.5 7 4>0.0 5 2 2.4±2.0 3 3.4±2.3 6.5 7 8<0.0 5 5.9±1.2 6.0±1.1 0.8 7 4>0.0 5 1 4.3±2.5 6.4±1.3 7.3 2 4<0.0 5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几率为6.3%,对照组并发症几率为2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3 讨论
临床上,颅脑损伤是发病率较高的外伤类型,该病与高空坠落、交通事故、重物撞击、爆炸等有直接关系[10]。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外力作用下,血肿急性膨胀并迅速挤压周围正常组织,导致生命中枢衰竭或脑疝,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故而,在生命中枢衰竭或脑疝之前及时清除血肿,能有效降低对周围组织的损害,极大提高救治成功率[11-12]。
疾病发生后的及时血肿清除,一方面能有效缓解组织压迫、促使移位部分恢复,一方面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环状态,减轻脑缺血、水肿几率,促进患者中枢神经功能恢复[13]。常规开颅术虽然具有一定疗效,但是由于手术过程中在颞顶部、额瓣以及额颞瓣等部位开骨窗,这无形之中增加局部减压限制,进而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再加上常规开颅术的骨窗面积比较小,这就很容易导致坏死脑组织、脑血肿组织残留等问题,另外,部分患者脑组织很容易残留在骨窗边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对患者的创伤比较大,手术时间比较长,术中出血量比较多,患者术后恢复需要较多时间,而且,术后并发症几率较多[14]。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在额颞顶部作切口,骨窗范围相对比较大,手术医师能非常清晰地看到血肿及病灶部位。额颞部位位置较低,切开硬膜、去除骨瓣组织后,能及时清除坏死血肿组织,充分降低患者颅内压。颞底部位放置引流管,能有效降低大脑静脉压迫、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回流,进而有效降低患者脑组织损伤程度。人工硬脑膜以及颞肌筋膜等应用,及时减张修补硬脑膜,这对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作用。而且,标准大骨瓣手术对手术器材要求较低,能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这种治疗技术在直视环境下操作,能准确辨认解剖结构,故而,能更彻底清除血肿,迅速降低颅内压。该文研究结果显示:①手术后第 1 天颅内压(23.0±3.3)mmHg、第 3 天颅内压(19.5±2.0)mmHg、第 7 天颅内压(19.5±2.0)mmHg 显著低于对照组(t=7.032、5.024、6.589,P<0.05)。 ②观察组患者GCS评分5级占31.3%、4级占43.8%显著优于对照组(χ2=9.785 3,9.787 5,P<0.05)。 ③手术后观察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 α(19.4±2.5)μg/L、白介素 2(22.4±2.0)μg/L、白介素 4(14.3±2.5)μg/L 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t=7.023,6.578,7.324,P<0.05)。④观察组并发症几率为6.3%,对照组并发症几率为2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589,P<0.05)。这与韦云锐等[15]作者的研究相一致[手术后第1天颅内压(24.0±3.2)mmHg、第 3 天颅内压(19.3±1.8)mmHg、第 7 天颅内压(19.4±2.5)mmHg。GCS评分 5级占 32.5%、4级占42.5%。手术后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19.3±2.2)μg/L、白介素 2(22.1±2.2)μg/L、白介素 4(14.5±2.3)μg/L。 并发症几率为6.7%)
综上所述,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颅内压水平,改善患者预后、神经功能情况以及炎性因子水平,并有效降低并发症几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