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的效果分析
2019-07-31曾瑜
曾瑜
广西省北流市人民医院肾内科,广西北流 537400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简称乙肝肾炎,该病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属于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疾病[1]。乙型肝炎病毒是全球范围内高发的病毒类型,全球约3.5亿感染人员,而肾脏则是乙型肝炎病毒最常累及的脏器官,乙型肝炎病毒高发的国家或地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发病率也相对较高[2]。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多变、病程迁延,有自行缓解倾向,但疾病预后较差。免疫制剂、激素以及抗病毒药物联用,是目前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方式[3]。拉夫米定是临床常用的抗乙型肝炎病毒类药物,但该药物会加速耐药性、导致乙肝病毒变异[4]。干扰素具有抗肿瘤、抑制细胞生长、免疫调节以及抗病毒等功效[5],为探究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的效果,该文选择2016年6月—2018年8月该院收治的60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60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均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诊断标准相吻合[6];②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该次研究;③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抗原阳性;④肾组织切片中找到乙型肝炎病毒。排除标准:①排除酒精肝、丙型肝炎、丁型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患者;②排除狼疮性肾炎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龄在30.0~86.0 岁,平均(58.5±2.8)岁;观察组 30 例,男 17 例,女 13 例,患者年龄在 31.5~85.0 岁,平均(58.0±1.6)岁。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对症治疗以及肝泰乐、熊去氧胆酸、清肝利胆、能量合剂、维生素C、K、肌苷等保肝治疗。
1.2.1对照组 对照组接受拉米夫定治疗 (生产批号:H20103481),口服,0.5 mg/(kg·d),连续治疗 12 个月。
1.2.2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干扰素治疗(生产批号:S20020102),3 次/周,100 mU/m2,连续治疗 16 周。
1.3 观察指标
1.3.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水平 白蛋白、血肌酐、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以及丙氨酸转氨酶指标:治疗前后,晨起,抽取患者5 mL静脉血,分离血清,进行检测。并收集24 h尿液,分别检测患者24 h尿蛋白量。
1.3.2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显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消失,白蛋白以及丙氨酸转氨酶指标恢复正常,各项肾功能指标正常,尿蛋白量低于0.3 g/L;有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显著缓解,白蛋白与治疗前相比上升30 g/L,丙氨酸转氨酶与治疗前相比下降50%,各项肾功能指标正常,尿蛋白定量下降幅度超过5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7]。
1.3.3比较两组并发症几率 主要包括恶心呕吐、血糖升高、白细胞下降、过敏、肝肾损伤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 表示,进行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18例,有效10例,治疗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2例,治疗有效率7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2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水平
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s)
组别白蛋白(g/L)血肌酐(μ m o l/L)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c o p i e s/m L)丙氨酸转氨酶(U/L)2 4 h尿蛋白定量(g/2 4 h)对照组(n=3 0)观察组(n=3 0)t值P值2 3.4±7.0 2 3.7±6.9 0.2 3>0.0 5 8 5.3±1 2.2 8 7.2±1 1.8 0.1 1>0.0 5 7.9±0.8 7.7±0.8 0.3 5>0.0 5 3 9.6±1 2.3 4 0.5±1 4.2 0.9 1>0.0 5 6.1±0.8 6.0±0.7 0.8 2>0.0 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s)
组别白蛋白(g/L)血肌酐(μ m o l/L)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c o p i e s/m L)丙氨酸转氨酶(U/L)2 4 h尿蛋白定量(g/2 4 h)对照组(n=3 0)观察组(n=3 0)t值P值2 9.4±7.1 3 5.9±5.3 5.2 3<0.0 5 7 2.5±1 0.3 6 1.2±1 0.2 5.1 1<0.0 5 2.4±0.6 1.5±0.3 4.3 5<0.0 5 3 4.2±8.5 2 8.0±7.5 4.9 1<0.0 5 2.4±0.7 1.6±0.4 4.8 2<0.0 5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几率10.0%,对照组不良反应几率3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3 讨论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国家,据不完全资料统计,我国约有1.3亿人口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占总人口的10%[8]。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伴肾小球肾炎的发病率高达20%,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率占肾小球肾炎的32.2%[9]。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属于乙型肝炎病毒最为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疾病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最常见肝外病变。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主要通过家庭水平传播、母婴垂直传播、静脉途径传播以及性接触传播等[10]。在儿童和成人之间,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儿童大多无明显症状,病程迁延、临床表现多变,预后较差[11-12]。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拉夫米定属于胞嘧啶核苷类似物,抑制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功效显著。其能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合成、复制,并以磷酸化形式合成3TC-TP,进而终止干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序列合成[13]。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具有一定效果,患者的恶心呕吐、血糖升高、肝肾损伤等不良反应均在接受范围内,通过拉夫米定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生存率。但是,拉夫米定的疗效比较单一,如果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突变,则会对拉夫米定产生耐药性,加重肝肾损伤,严重的导致肝炎爆发[14]。
干扰素是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的理想药物,其能通过诱导作用,靶向降解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序列,并诱导抗原分子高表达,从而产生清除病毒效果。同时,干扰素能有效激活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活性,有效吞噬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细胞。临床对于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的剂量没有统一标准,在该文研究中,使用的是最小剂量,不良反应小且临床效果显著。拉夫米定与干扰素联合使用,能充分发挥药物协同作用,效果显著。通过该文研究证实,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3%,治疗后观察组白蛋白(35.9±5.3)g/L、血肌酐(61.2±10.2)μmol/L、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1.5±0.3)copies/mL、 丙氨酸转氨酶(28.0±7.5)U/L 以及 24 h 尿蛋白定量 (1.6±0.4)g/24 h,不良反应几率10.0%,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庄新鸿等[15]作者的研究相一致[治疗有效率 94.1%,治疗后白蛋白(35.6±5.2)g/L、血肌酐(61.1±10.1)umol/L、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1.6±0.2)copies/mL、丙氨酸转氨酶(27.8±7.4)U/L 以及 24 h 尿蛋白定量(1.6±0.5)g/24 h,不良反应几率11.2%] ,提示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综上所述,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的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各项指标水平,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