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兰:在港珠澳大桥上书写传奇的“铁娘子”
2019-07-31严森海
□严森海
全程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能否成功建成,关键就在海底沉管隧道;而浇筑沉管隧道的混凝土成为了“定海神针”。现年53岁的高级工程师张宝兰,已研究混凝土20多年,2011年5月被委以重任派往牛头岛,当大桥沉管预制厂混凝土试验室主任。她带领团队扎根孤岛7年,历经1000多次试验、攻破重重世界性技术难关。张宝兰和团队创下了港珠澳大桥拥有全世界最长、埋入海底最深、技术难度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的奇迹。
“白手起家”,荒岛上建试验室
张宝兰于1987年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中交四航局科研所。她几十年如一日在一线工作钻研,成为中交四航局第一位女教授级高工。2011年,张宝兰迎来了人生的重大挑战。当年港珠澳大桥启动建设,而此时,大桥岛隧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正在为沉管预制厂混凝土试验室主任的人选而发愁。要知道港珠澳大桥建造难度最大的部分是海底沉管隧道,按设计要求沉管隧道保证120年在海底不漏水,那么,“超级”混凝土成为关键之举。一开始,这个“国宝”级人选在全国大范围遴选,甚至打算高薪向国外聘请。最后,“幸运”落到了张宝兰的头上。
2011年5月3日上午,张宝兰被带到了林鸣的办公室。“宝兰啊,大桥沉管预制厂试验室需要你,这是个关键岗位,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人选了。总部决定由你担任试验室主任!”张宝兰愣了几秒钟:“我?”还没等张宝兰回过神,林鸣又说:“那里还是一片荒岛,你带领团队必须在4个月内建成与世界最大的沉管预制厂相匹配的试验室。”从林鸣办公室出来,张宝兰心潮澎湃,也倍感沉重。她立即动身赴任,这可急坏了家中年近80岁的老母亲。母亲听说她要进驻珠海的一个荒岛上,急吼吼地说:“你走了,我怎么办?”
张宝兰后来回忆,她当时的心情十分矛盾,母亲年纪大了还患有高血压,一直跟她在一起住,由她照顾,丈夫身体也不太好,儿子马上要中考了,她作为家庭的“主心骨”,一想到就要离开,心里确实有些难过。“可那边是国家大事呀,我只有服从。”张宝兰竭力说服母亲,义无反顾踏上了去牛头岛的路程。
远离陆地的牛头岛一片荒芜,杂草丛生。没有淡水,不通电,更没有路。试验室还在规划中,房屋还没有,仪器设备没有,人员也不齐,所有事情都要等张宝兰去搞定。环境条件恶劣,又要白手起家,怎么办?一上岛,张宝兰就马不停蹄奔波于各个项目部门,组建试验室筹建小组,完善试验室前期筹建规划。她带头住进了几公里外桂山岛简陋的民居,和两个年轻姑娘挤在一间不到6平方米的房子里,进房后必须先关上门,人才能转身;三个人睡的是上下铺,用的是简陋厕所。
三个多月后,在张宝兰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荒芜的牛头岛上建成了“整体形象良好、设备一流、人员一流、管理一流”的试验室,被林鸣总工程师誉为“牛头岛上的一颗明珠”。
1000多次试验只为“超级配方”
试验室建好了,张宝兰每天的活动半径就是试验室、预制现场、食堂、宿舍。接触的除了混凝土,就是穿着“混凝土”色工作服的同事。
教科书上说,“大体积的混凝土没有不开裂的”,但要保证港珠澳大桥120年寿命,海底沉管隧道必须要经受住时间和海水的考验;张宝兰就得挑战权威,配出不开裂的混凝土。由于缺乏大型沉管隧道施工的案例和经验,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借鉴,只得从零开始。“我前半生所有的学习、科研,仿佛都是为了这个工程在作准备。”张宝兰感慨说,20多年潜心研究,与混凝土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最后能在港珠澳大桥这样一个世纪工程中贡献自己的专业素养,“我真的很幸运”。然而,她坦言,面对世界级难题,心里也没底,所承受的压力前所未有。正如林鸣所说,难度如“走钢丝”。
张宝兰费尽苦心,带着试验人员投入到海量般的配比试验中。夜已深,试验室一楼混凝土成型间的灯总是亮着,不时传来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隆声,张宝兰和团队成员,时而进行拌制与检测;时而聚在一起讨论,小黑板上写画着各种数据和曲线。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几个年轻的科技人员都泄气了,而张宝兰却没有退却。在耗时近一年、历经1000多次试验、用坏了5个搅拌机,反复试配了100多吨混凝土试验之后,基础配方终于出炉。试验团队再经过无数次试验调整,开展6次现场小尺寸模型试验,2次足尺模型试验,18个人工岛沉箱混凝土验证,最终配制出满足沉管施工工艺性能要求、具有低水化热低收缩的沉管施工混凝土配合比,提高了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从而使沉管混凝土不出现裂缝具有了可能性。
那一刻,张宝兰浑身的疲惫一扫而光,笑容中泪光闪烁。
一次,张宝兰在到预制厂现场察看混凝土沉管拆除模板后的质量状况时,一不小心从台子下方的垫脚桶上摔到了下方的沟边,周围的人惊慌地扶她起来,她感到钻心的疼痛,觉得可能骨头摔断了。本想第二天下午开完会后再去治疗,可当晚痛得一夜未眠,第二天上午她实在扛不住了,才上岸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她确实是骨折了。医生叮嘱她至少休息一个月,她在家里只休养了8天。这也是她7年来难得的一次休长假。
愧对家人,赢了大桥,她感到自豪
作为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唯一在一线的高级女工程师,7年中张宝兰经历了太多的不容易。在牛头岛建试验室的时候,张宝兰心里一直惦记着老母亲。她直言,曾犹豫了好几天打定主意:建好试验室,把所有的技术规矩流程定好,完成第一、第二个节段的浇注就撤。然而,施工开始后,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张宝兰不得不含泪把和自己住了5年多的母亲送回老家,全身心投入到超级工程的建设中。她曾向母亲承诺,等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开车带她上桥观光。“母亲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坐飞机想去首都北京看一看,我答应待工程完成,一定陪她去趟北京。”可遗憾的是,母亲没有等到这一天,2017年3月老人因病去世了。谈起这些,张宝兰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人生没有完美,大桥成就了我的事业,也丰富了我的人生。面对家人,我深感愧疚;面对大桥,我又很欣慰。”
“从2011年接到任务过来,到2017年大桥岛隧完工,我错过了儿子的中考和高考。”守着荒岛这7年中,张宝兰只回家过了一个春节,与家人团聚成了奢望。“有人问我的儿子,你想不想妈妈陪在你的身边?”张宝兰至今还能回忆起孩子第一次到岛上看望她的情景:“我的儿子很轻松地说,小时候会希望妈妈多陪陪,但现在我已经习惯了。”复述着儿子的这句话时,这位牛头岛上的“铁娘子”,不由得红了眼眶。
天道酬勤,张宝兰在荒岛上努力坚守,终于功成名就。2016年12月26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在牛头岛沉管预制厂中浇注结束,大桥使用的33节海底隧道超级沉管全部完成施工。6年时间,张宝兰和团队创造了百万方混凝土无裂缝、在40多米水压下“滴水不漏”的奇迹。
2017年5月2日,随着林鸣总工程师的一声令下,重达6000吨的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在经过16个多小时的吊装沉放后,安装成功。至此,世界长达6.7公里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顺利合龙。在万众欢腾的时刻,张宝兰却躲在一旁,偷偷地抹着泪水。
张宝兰说,攻克了让海底隧道“滴水不漏”的关键技术,让自己的名字与创下多项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桥连在一起,她的这一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