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麻醉中运用罗哌卡因的效果分析
2019-07-31苗向阳
苗向阳
(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妇幼保健院,辽宁 大连 116100)
罗哌卡因属于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物,在产科蛛网膜下腔组织麻醉中较为常用。该药物可以有效的延长麻醉阻滞时间,同时提升麻醉舒适感,患者接受度更好。本文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产科手术患者,分析运用罗哌卡因麻醉后患者不同用药后患者HR、SBP、DBP以及麻醉平面情况,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产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年龄21~43岁,平均为(27.8±3.9)岁;体质量44~87 kg,平均为(61.4±7.6)kg;观察组中,年龄21~45岁,平均为(28.1±2.2)岁;体质量47~85 kg,平均为(62.5±6.9)kg;两组患者在基本的年龄、体质量以及病情等情况上没有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产妇在进入手术室后需要做常规吸氧,快速建立静脉通路,进行复方乳酸钠的静脉输入用药。观察组采用罗哌卡因用药,运用1%罗哌卡因1 mL配伍1 mL脑脊液稀释,在L2~3间隙在12~13 s推注用药,对照组与观察组操作一致,仅将脑脊液1 mL替换为1 mL生理盐水,其他药物浓度、用量与对照组一致。
1.3 评估观察:分析不同处理后产妇用药后5 min、10 min、30 min不同时段HR、SBP、DBP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最高麻醉平面胸部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将麻醉效果所得数据通过SPSS17.0分析,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见表1所示,观察组在HR与SBP、DBP等血压水平上,观察组波动更小,麻醉对有关影响干扰少,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高麻醉平面胸部方面,观察组为(6.42±1.32)T,对照组为(6.38±1.29)T,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用药后HR、SBP、DBP 情况对比(x-±s)
3 讨 论
在产科麻醉用药中,罗哌卡因可以有效对机体钠离子产生抑制作用[1],进而达到神经兴奋度的抑制或者阻断,有效的提升麻醉作用效率。在临床研究中,对于罗哌卡因的用药浓度存在多种选择,如1%及以上高浓度的罗哌卡因用药会引发血流速度增快,进而打破机体平衡。患者容易引发恶心以及血压迅速降低等常见不良反应[2],患者的麻醉不适感更强,但是麻醉效果更为强烈,浓度过低在0.5%以下则无法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3]。而采用适宜浓度的罗哌卡因则可以有效的促使麻醉作用的平稳发挥,麻醉起效时间相对延迟,不容易引发小动脉扩张,进而不会明显的加快血流流速。一般0.75%至1%罗哌卡因有较好的麻醉平稳效果,发挥麻醉效果的同时减少麻醉的不良反应。1%浓度罗哌卡因的用药可以有效的降低药物本身因为地心引力与体位变化引发的干扰,让麻醉用药可以更为灵活调控,如果有硬膜外腔置管障碍或者置管回血等情况,可以做硬膜外重新穿刺处理,不需要担心因为高浓度用药引发的单侧腰麻等状况,术后镇痛泵可以更为正常的用药。1%浓度用药可以有效的针对手术时间在1 h以内的手术需求,避免麻醉效果不理想问题。本研究中所采用的该浓度罗哌卡因配合脑脊液稀释用药,比常规生理盐水稀释用药有显著的用药优势,具有临床参考价值。在有关研究中也发现,该药物使用比其他麻醉用药也具有更高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保证,在临床的适用性更强。
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运用1%罗哌卡因1 mL配伍1 mL脑脊液稀释用药有效的保持麻醉的有效性,减少了麻醉过程中血压、心率的波动,保持相对理想的麻醉平面情况,整体的效果更为理想。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麻醉用药的使用处理上,会呈现出更多的处理办法,需要不断的通过临床经验的积累逐步推进,保持麻醉技术的与时俱进。在具体的用药上,要充分的考虑患者综合情况,保证用药的合理性,提升患者分娩舒适度,优化分娩质量。
总而言之,产科麻醉中运用1%罗哌卡因1 mL配伍1 mL脑脊液稀释用药可以有效的达到麻醉更平稳效果,循环状况更为稳定,整体效果更为安全可靠,适宜广泛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