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球囊填塞与B-lynch缝合对产后出血患者的疗效
2019-07-31汪余秋
汪余秋
(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医院),辽宁 阜新 123000)
产后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产科并发症,常常是因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粘连或植入导致,病情发展十分凶险,一旦处理不及时造成大量出血会造成产妇凝血功能障碍和并发休克,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1]。当产妇休克时间长且严重时,即使抢救成功也会在将来发生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影响其生育功能。现如今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在临床中治疗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子宫动脉结扎、按摩子宫、宫缩剂、子宫动脉栓塞术等等,但是效果并没有很好[2]。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宫腔球囊填塞防范逐渐被应用。本文分析了B-lynch缝合与宫腔球囊填塞对产后出血患者的疗效,详细结果如下。
表1 两组产妇相关临床指标对比(x-±s)
表2 两组产妇止血成功率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收治的76例产后出血产妇,随即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产妇38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0~36岁,平均年龄(27.9±2.8)岁;怀孕次数1~3次,平均(2.6±1.4)次;产次0~4次,平均(1.4±0.4)次。实验组产妇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8.1±2.3)岁;怀孕次数1~3次,平均(2.4±1.2)次;产次0~3次,平均(1.5±0.6)次。两组产妇的产次、怀孕次数以及年龄等资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产妇实行B-lynch缝合方法:将子宫拉出产妇体外,进行常规缝合,使用1号薇乔线在子宫切口右侧3 cm的下方2 cm位置进针,在子宫切口上方2 cm位置出针;将缝线从产妇宫腔底部绕到子宫前后壁的合适位置进针,于宫腔内出针,之后缝线要从宫腔左右侧合适的位置绕到子宫后壁穿出,需要注意的是缝线要在子宫表面紧紧贴合,缝线从子宫底部绕到子宫前壁下段在切口上方2 cm位置进针,出针的方向要与子宫右侧进针的方向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在挤压宫体时,同时要将缝线做拉紧打结处理。观察产妇的子宫没有出血症状之后间子宫切口缝合,与此同时手术中以肌内注射的方式向产妇注射25 μg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以此来促进其子宫收缩。
实验组产妇实行宫腔球囊填塞方法:在剖宫产手术中,在宫腔位置置入Baki球囊导管,手术中将部分切口缝合,之后将Baki球囊末端塞入产妇阴道将其拉出体外,先在球囊的内部注入300~400 mL的生理盐水,以产妇子宫的大小和子宫收缩情况确定注水量,观察到Baki球囊导管[3]的排出孔出血量明显降低之后将导管固定,其引流口用一次性引流袋连接。要详细记录仪器中的出血量,之后在产妇阴道内放入银沙固定气囊,气囊内要浸有碘伏,最后将牵引球囊柄部固定,使用常规方法缝合切口。两组产妇在手术之后都给予常规的宫缩素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48 h。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产妇的手术前后的出血量进行详细记录,并比较两组产妇的手术时间、输血量以及止血成功率,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卡方进行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产妇相关临床指标对比: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对照组产妇的术中、术后出血量以及输血量均高于实验组产妇,P<0.05;两组产妇术前的出血量对比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产妇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产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产妇止血成功率对比:由表2可以看出两组产妇在治疗和预防产后出血成功率对比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有3例止血失败,实验组产妇有1例止血失败,均经过再次相应手术后出血停止。
3 讨 论
引起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因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以往多使用B-lynch[4]缝合方法对产后出血进行处理,以子宫前壁缝线的方式对产妇子宫实施加压处理,挤压子宫壁间的一部分血管,从而实现控制出血的目的。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一定补助,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手术操作技巧,如果缝合太紧很可能导致子宫缺血进而发生坏死状况;如果缝合太松又不能实现良好的止血效果,还会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5]。宫腔球囊填塞是近年来治疗产妇产后出血的一种新的、应用广泛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球囊膨胀让子宫宫腔有一定压力,对创面形成压迫促进子宫收缩进而达到止血目的。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手术,适应的范围也比较广阔。在本次研究中,使用宫腔球囊填塞的产后出血患者都得到了良好的止血效果[6]。
综上所述,使用宫腔球囊填塞方法比B-lynch缝合方法对产后出血的产妇更具止血效果,出血量更少,止血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