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患者中整合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评价
2019-07-31王丹
王 丹
(辽宁省兴城市复员军人康宁医院七病区,辽宁 兴城 125100)
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病症,该病的主要特点示反复发作的焦虑和惊恐不安,有些患者会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该病为心里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并且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研究显示,合理的护理可以有效的改善焦虑患者的焦虑状态,笔者从2017年1月起对焦虑症患者采取整合护理模式,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辽宁省兴城市复员军人康宁医院七病区就诊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0例,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36±2.3)岁,试验组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24~64岁,平均年龄(34±2.4)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差异(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对症的抗焦虑药物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整合护理干预。①健康教育,焦虑患者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尤其对有助于减轻焦虑程度的信息,因此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结合我院的医疗条件,对焦虑患者采取每周一次的健康知识讲座,主要针对焦虑的本质、焦虑产生的原因等。可以固定向家属发放一些科普焦虑疾病的相关书籍,对护理效果进行巩固。健康教育可以让患者明白焦虑症为功能性病变并非器质性病变,为可以治愈性的疾病。纠正患者和家属对于焦虑症的不正确心态,让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树立起正确的疾病观。②认知干预,焦虑是紧张的精神状态长期得不到缓解而产生的疾病,因此责任护士要与患者多进行沟通,了解患者每天的想法,鼓励患者分享其真实的情绪,通过提问的方式对患者的不恰当逻辑进行质疑,并且多对患者进行观察,发现其生活中的认知错误,及时进行劝导和纠正。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暗示,让其接受外界的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等。可以多讲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增加患者疾病治愈的信心。③亲情护理,将患者当做亲人,让患者有一种家的感觉。主要是人文精神为指导思想,护理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时时刻刻关爱患者,给患者以家人般的温暖。护理人员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语言情切,态度热情,培养良好的护患关系。病区环境整洁,病房布置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满足患者的需求,可以适当的摆放一些饰品,给患者一个舒适的环境。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与HAMA,SAS评分与焦虑程度:①<40分无焦虑;40~47分轻微焦虑;48~55分中度焦虑;>56分重度焦虑。HAMA评分的分值为0~56分,21分以上为明显焦虑,14~20分存在焦虑状态,8~13分可能焦虑,<7分无焦虑。
1.4 统计学:使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行t或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SAS与HAMA评分无差异(P>0.05),护理试验组SAS与HAMA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不断增加,焦虑症状也随之发生。有一些患者由于自尊心较强、爱面子等心态,焦虑症发病率逐年上升趋势,对焦虑患者采取积极的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认知行为治疗是对认知取向的心理疗法,主要针对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的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目标就是纠正患者不合理的认知,改变其对自己以及他人的态度和看法。焦虑患者的核心信念是自我没有信心、我无能,外界危险。以“危险”为主题,由危险信念带来自动想法,引起焦虑[3]。在临床上除了药物治疗外,护理干预必不可少。笔者采取整合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认知干预、亲情护理等。采取人性化的护理措施,让患者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尽量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一直处于放松的状态,保持心情的愉悦。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让患者在心理上获得满足和安全感,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健康教育可以对疾病知识进行普及,了解疾病,自我掌握缓解技巧[4]。可以主动寻求家属和医务人员的帮助,同时对家属进行辅导,避免家属不理解患者造成对患者的埋怨和歧视。从本试验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入院时SAS与HAMA评分无差异(P>0.05),护理试验组SAS与HAMA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x-±s)
综上所述,对焦虑症患者,采取整合护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改善焦虑患者的焦虑状态,改善思维模式、提高认知,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