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航西迁谱壮歌 爱国奋斗成伟业
2019-07-31撰文赵媛媛吴闻川摄影郑飞郭友军卢迪
撰文/赵媛媛 吴闻川 摄影/郑飞 郭友军 卢迪
1955年华东航空学院第二届毕业生合影留念
华东航空学院学生列队前进
华东航空学院1957届女生合影
60多年前,一大批有实力的大学和工厂及数万教职员工由东部迁至西安,开启了一个建设西部的风云甲子。其中,以一流师资和航空专业闻名大江南北的华东航空学院(简称华航),于1956年整建制由南京迁至西安,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并在1957年与西北工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
华航西迁,是新中国调整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布局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新中国航空教育史上的壮丽篇章。“热爱祖国 顾全大局 艰苦创业 献身航空”的华航西迁精神历久弥新,回应着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的呼唤,丰富了爱国奋斗精神的深刻内涵。
西北工业大学鸟瞰
“热爱祖国”是矢志不渝的精神动力
1956年,5000名华航师生毅然西迁。华东航空学院是由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的航空工程系于1952年合并成立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首批航空高等学府。华航传承了3校优良的传统、先进的科研设备和雄厚的师资。在教师队伍中,国家第一批定级为一、二级教授的就有10位。在中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1985)入选的人物条目中,有7位华航教授,还有17位各届校友,占国内航空航天教育家、科技专家入选全书人物总数的45%。而就是这样一所国内顶尖的航空院校,当年匆匆告别繁华的南京,整建制奔赴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建设大西北,振兴新中国的航空事业!”这是华航师生们的口号和信念。
西迁至西安的华东航空学院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踏上这片土地,师生们便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创业,他们开辟新校园、兴办新专业、发展新事业、拓展新领域,成为了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和开路人。
华东航空学院教学大楼
华东航空学院教师合影
1957年高教部部长杨秀峰在西安航空学院勉励同学们:要有拓荒者精神!
1957年西安航空学院七系全体同学留影
西安航空学院大门
寿 松 涛 (1953-1956) 任华东航空学院院长、党委书记,(1956-1957)任西安航空学院院长、党委书记,(1958-1967)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党委第二书记、副书记
华航著名教授季文美于1982-1984年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名誉校长
西安航空学院
“工信楷模”“三秦楷模”陈士橹院士便是当年华航师生的一员,也是传承华航西迁精神、矢志爱国奋斗的优秀西工大人的代表。陈士橹院士用一生恪守了自己的入党誓词——“我要在科研道路上做出一份成绩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他创建的宇航工程系(今航天学院)为国家培养了6000多名航天科技人才,主持和指导的西工大飞行力学专业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一些研究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他90多岁时还亲自指导研究生。有一次,一位学生拿论文来送审,陈士橹戴着眼镜,鼻尖几乎贴到手中的论文上。他的手指微微颤抖着,把需要修改的部分一一指出来,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本来可以公费享受较好的医疗保障,但陈士橹除了体检从不接受保健类的福利,他说:“国家的钱不能乱花,如果要治,就把我眼睛、耳朵治一治,这样我还能为国家多做点事。”
像这样的先进典型还有很多,而华航老一辈坚决服从国家战略、勇担国家重任的爱国情怀和慷慨气魄,也积淀传承为了西工大人的精神特质。多年来,一代代西工大人扎根西北,用赤诚的爱国之心、强烈的报国之志,履行人才强国、科技报国的职责,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西工大重点参与了大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10项,深度参与了两机专项论证、神舟系列飞船研制,是“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做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西工大人立足新征程新使命,“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奋力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顾全大局”是心有大我的高尚情操
以国家大局为重,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维系在一起。当年,华航人不计名利、不较得失,舍小家顾大家的感人事迹层出不穷,有的人甚至因为奔赴西北,与爱人、亲人分离。在小我与大我之间,他们毅然选择了将自己投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从此扎根西北,奋斗终生。
西安航空学院毕业生合影留念(1957年7月)
60多年前,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博士胡沛泉,告别了在南京的亲人,随华航西迁只身来到西安,从此一别就是一个甲子。近百岁高龄的胡沛泉先生,躺在家中的病床上,还跟来探望的人说:“你要相信,我不久就能站起来了,因为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我还可以为国家做些事情。”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要把已经离开人世的妻子迁到西安。“我们一家三口,生前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我死后,希望一家能相聚在西安,这是我一生不曾后悔来到的地方。”
当年还有一位华航的年轻教师顾松年,老母脑溢血卧床,得知独子即将远去千里外的大西北,辛酸落泪、抽泣着对儿子说:“我再也见不到你了。”但为了祖国的航空事业,顾老师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西迁。1957年3月,顾母再度脑溢血,当顾老师赶回南京时,顾母已神志不清,无法给独生儿子一句临终的嘱咐。假期短促,顾老师不能长留医院伺候,当他返回西安途径蚌埠时,母亲便撒手西去。顾老师生未能尽孝,死未能送终,也成为了一生的遗憾。
听党的话跟党走,始终服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早已成为了西北工业大学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价值取向。正是在这样的熏陶和培养下,一代代西工大人矢志不渝,献身国防,“愿意去,留得住,干得好”,在三航领域勇立潮头,蔚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西工大现象”。在航空领域,50%以上的重大型号总师、副总师为西工大校友。全国“最牛航空班”5381班,一个班出了3位总师——歼-20总师杨伟、运-20总师唐长红、歼-15常务副总师赵霞。中航工业成立60周年纪念表彰了10位“航空报国特等金奖”,6位西工大校友获此殊荣。在航天领域,从“航天三少帅”中的张庆伟和雷凡培,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等,大批校友担任集团公司、院所、企业党政领导干部及副总师以上职务。在航海领域,从第一代声呐总工程师刘孟庵,到某型舰载武器系统总指挥邢文华,大批校友活跃在船舶工业、水中兵器行业的重要管理岗位与核心技术岗位上。空军某部副总工程师李鸿,自西工大毕业后主动申请到军营、到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从此扎根戈壁30载,先后参与完成了10多项国家重点型号航空武器装备的科研试验、设计定型和检验验证等重大任务,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当前,西工大每年都有一大批优秀研究生留在陕西就业创业,占毕业生比例近50%;近5年,西工大为国防科技和工业、信息等重点领域输送人才13051人,占就业人数的69%。
校园风景
2018年西北工业大学迎来80周年校庆,曾经就读于5381班的3位总师同台朗诵《致•远方》(从左至右:杨伟、赵霞、唐长红)
西北工业大学研发的无人机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 新华社
西迁纪念碑
今天的西北工业大学
“艰苦创业”是开拓奋进的意志品格
西迁的决定一下,华航师生便立即投入到紧张的西迁建设筹备中。为了建好校舍,筹建师生众志成城,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克服了重重困难,硬是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在西安城西南角原本是一片坟地的1200亩规划土地上,建起了7万多平方米的教学和生活用房,建成了一所初具规模的新校园(现西工大友谊校区)。为了保证如期开学,教职员工又日夜奋战,搬迁和建设实验室。华航校园中有2座风洞,师生们硬是拆装了60余大箱,靠双手一件件搬上搬下,运到了西安,又抓紧安装调试,终于如期开出所需的全部教学实验课程。
1956年,华航的新生录取通知书上写着“祝贺你被华东航空学院录取,请到西安航空学院报到”。当年9月1日西安航空学院便如期开学。仅用一年时间就实现了搬迁并顺利开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更是对华航师生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的最好诠释。
如今,华航师生当年从南京移植来的一株株法国梧桐在西安市友谊西路上和西北工业大学校园中郁郁葱葱,而华航人艰苦创业的精神也深深根植在西工大人的血脉中。多年来,在国外严密封锁的情况下,西工大人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做出了多项原创贡献。
“决不能让外国人卡脖子,一定要搞出我国自己的翼型系列” 是西工大航空学院乔志德教授的铿锵誓言。面对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乔志德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带领团队艰苦创业,甚至贷款建成了亚洲最大的低速翼型风洞和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增压连续式高速翼型风洞,为我国航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做出了巨大贡献。“永做一名战斗员”是张立同院士奉为一生的座右铭。张立同团队数十年磨一剑,经历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奋战,凭借“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填补该奖项连续6年的空缺,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奠定了该材料在我国航空航天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没有节假日和休息日,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每天到深夜12点以后方能休息”是李贺军教授的作息常态。一次下雨地滑,他摔倒造成背部肋骨骨折,本应住院卧床休息,却每天都趴在家里的床上坚持工作,指导研究生做科研。终于,他研究的抗氧化涂层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为中国在世界C/C复合材料研究领域赢得了声誉和地位。艰苦创业的传统和精神更体现在西工大追求卓越的征途中。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七五”、“八五”均被国务院列为重点建设的全国15所大学之一,1995年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7年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西工大正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豪情,开拓前行。
毕业生在校门口合影
钱学森题词
“献身航空”是至诚报国的事业追求
华航是培养航空英才的摇篮,办学伊始就在高水平、高基点上起步,肩负着为新中国航空高等教育开路奠基的光荣使命。航空报国成为华航师生的共同信念和最高追求。华航西迁前后的毕业生,全部走向航空工程教育、科研、生产、部队第一线,为中国航空工业奉献终生。
继承和发扬华航“航空报国”精神,西北工业大学几乎与新中国的航空事业同行,一直以来都是牵头承担国防重大工程项目和国家重大专项的为数不多的高校之一,几乎参与了代表国家水平的所有机种机型的研制,获“航空工业创建40 年重大贡献单位奖”。
从历史上的第一架小型无人机,到作为副总师单位研制生产歼7E,再到学校自主研制生产的无人机先后在国庆60周年阅兵和建军90周年阅兵中亮相,列队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从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的关键技术——稀土永磁电机研制成功,到学校自主研制的翱翔系列微小卫星先后3次成功发射;从历史上的第一台吊放声呐,到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型50公斤级水下无人智能航行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从航空报国到献身国防,从科技强军到追求一流,西工大坚守三航特色,踏上建设学科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