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漠赤子
——记陕西省定边县十里沙村党支部书记石光银

2019-07-31撰文温斌杨孝武

陕西画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治沙树苗成活率

撰文/温斌 杨孝武

在林地检查时,石光银依靠在自己栽植的树木上开心地小憩

在榆林,一代代治沙人用汗水,甚至生命,将片片沙漠变成了绿洲,他就是其中一位。

向沙漠深处进军

苦中寻乐

上个世纪70年代初,19岁的他刚当上村里的大队长就开始带领大家不停地栽树。1984年与海子梁乡政府签下了承包治理南海子农场3500亩荒沙合同,种下的树苗成活率达85%。1986年承包治理了长茂滩林场70671亩荒沙、碱地。期间在承包的国营、集体荒沙、碱地反复造林(含补种)154500亩。1994年承包治理海子梁同心干村、圪垯套村盐碱地4.5万亩,树木成活率达90%以上。1996—2003年先后承包治理了定边县盐化厂湖区苫湖地7.5万亩、国营长城林场十里沙荒沙地5万亩、定边镇蔡马场荒沙地829亩,栽种的树木成活率分别为95%和90%以上——这位连字都不会写的老人,凭借自己的坚韧,四十七载扎根沙海,坚持探索钻研治沙技术,创新性地将治沙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在毛乌素沙地的南缘,营造出100多公里长的绿色屏障,为阻挡黄沙南侵筑起了一道道防风固沙的“绿墙”,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走出了一条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今年3月25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他的治沙故事同榆林治沙造林的伟大壮举进行了专题报道——这般矢志不渝的爱国情,这种“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奋斗精神,镌刻出一名时代楷模的奋斗者形象,成为基层干部学习的典范。

他,就是被称为“大漠赤子”的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定边县定边镇十里沙村党支部书记、陕西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光银。

治沙是一种绝地而后生的抉择

1952年出生的石光银从小在沙窝里长大,饱受风沙危害。回忆当年石光银说:“过去是沙撵人,人躲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一场大的风沙,可以把新入地的种子吹得颗粒无存,把茁壮的秧苗吹得秆断叶无,要么就是把庄稼都埋进了沙子。就算是一般的年景,地里的庄稼也要种个三四茬。除此之外,因为沙丘的移动和风沙的侵害,茅庵草舍没几年就会被沙子湮埋,村里人只得无奈再建宅第、另起炉灶,光我们家就搬过9次。”

1984年,石光银积极响应国家的土地承包政策,为筹集买树苗的钱,不顾妻子阻拦,卖掉84只羊和1头骡子,在3000亩荒沙地栽上了树苗,成活率达87%。四大壕村出现了第一片绿洲。

狼窝沙是石光银1985年承包的5.8万亩荒沙中“最难啃的硬骨头”,风沙肆虐、十年九旱,石光银的“治沙战役”首先在这里打响。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组织所有人都住在荒漠中用柳条和塑料布搭的棚子里,吃的是从家里带来的硬到啃不动的干饼子,喝着沙坑里盛出来的水,实在干不动了就一人喝上二两酒,借着酒劲儿坚持干活。在治沙过程中,还会不时遇上沙尘暴,风暴经常就把人刮跑了,他们就得赶紧停下来去找人。

石光银分析狼窝沙治沙前两次失败的原因,并四处学习治沙的先进经验。1988年春,石光银带领群众以“障蔽治沙法”为指导,在迎风坡画格子搭设沙障,使沙丘不流动,在沙障间播沙蒿、栽沙柳固定流沙,在沙丘间地栽植杨柳树,使得树苗成活率达到80%左右。最终,在6000亩沙地上搭设了长达800公里的沙障。到1990年,5.8万亩荒沙地得到全部治理。

石光银治沙队向沙漠深处运送树苗途中小憩(1986年)

1992年石光银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利用休息间隙,石光银传授“障蔽”治理荒沙的方法

石光银检查云杉长势情况

200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给石光银颁发全国治沙英雄奖章

他在个人层面牺牲很多,但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一名老党员他说很值得!

向沙漠要效益成为一种治沙脱贫的新模式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石光银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治沙已经成为我一生唯一要干的事业。只要我一天不死,我就要植一天的树,我的儿孙也要把这件事情继续下去。”

为了使治沙能长久地坚持下去,石光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联合农户治沙”的农民治沙公司。治沙为脱贫,脱贫再治沙。作为党支部书记石光银带领大家“向沙漠要效益”。

这几年,由于生态向好,许多山区的贫困户移民搬迁到了这片曾经的“沙海”。石光银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林草经济和畜牧产业,走出了一条集荒沙治理、休闲旅游、苗木培育、畜牧养殖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发展之路,让1500多户农户受益。

石光银先后办起新兴林牧场、千头良种奶牛养殖场、纯净水厂、月牙湖旅游景点、脱毒马铃薯良种组培中心、千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千亩日光温室葡萄园、千亩樟子松育苗基地等10多项经济实体,把治沙与致富紧密结合起来。

治理后的狼窝沙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石光银世界杰出林农奖

1991年省林业厅原厅长任国义给石光银颁发治沙模范匾牌

他顾不了小家,却顾及了万户千家。在定边镇十里沙石光银建起了移民新村,帮助他们植树造林,种菜种粮,发展养殖业,带领他们走出了贫困。公司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荒沙小学、光银希望小学,解决了十里沙村及周边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

在榆林还有很多像“大漠赤子”优秀共产党员石光银一样不畏艰难、矢志不渝、治理沙漠的人。石光银挥汗大漠深处四十年,耕耘大半生,让不毛之地变成生态家园。遥感监测图显示,榆林市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12.04%增加到2018年的46.7%,陕西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

石光银检查脱毒马铃薯种苗

猜你喜欢

治沙树苗成活率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合影
不同栽植模式对花椒成活率的影响
三棵桃树苗
浇水
提高干旱区造林成活率的理论与实践
TCP植物蒸腾抑制剂
不同扦插处理对爬地柏成活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