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笔法刚柔相济,气韵欲说还休

2019-07-30王万胜

名家名作 2019年5期
关键词:气韵笔法用笔

王万胜

在我国的山水画发展史上,笔法与气韵的关系一直为艺术家们所孜孜探求。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总结说:“气韵有笔墨间两种。墨中气韵,人多会得。笔端气韵,世每少知。”斯言更是充分说明了笔法与气韵间关系的难以掌控。身为一名艺术学院教授,李远先生有着几十年的执教经验,他下笔拿捏得当,笔墨间气韵横生,所创作的山水画有着别具一格的视觉形式美,已然自成一家。

李远先生对笔法的驾驭能力极佳,主要表现为用笔刚柔相济,可以随心转换。如若画到酣畅之处,一笔即可见凹凸。以《鹊华仙居图》为例来细谈。他画近处山形,运笔持重有力,少有柔弱之处,笔笔送到,起讫分明。一旦具体到某处的山貌纹理,便多改作散锋用笔,因势利导,提按有度,磅礴的力量感与沉稳的厚重感呼之欲出。至若远处山峦,则是另一番运笔之法:中锋与侧锋简单勾形,线条圆润浑厚,富有弹性,之后或皴点,或渲染,着重表现远山之势。这样,整幅作品不但有了线条、肌理等形式美,近山浑厚、远山空灵等内在美也都已蕴含其中。细品这幅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李远先生意在表现一种闲情野趣。但若只画几株林木、三五房舍、一溪流水、一叶小舟这些意象,整幅作品恐怕就缺乏气韵。李远先生深谙此理,因而才有了近山与远山这一大气貌、大格韵的创作。效果当然是显而易见的:作品虽然没有题画诗,但“溪山掩映,水烟摇曳,几簇渔樵舍”的诗意已经跃然纸上了。这便形成了绘画过程中的“欲说还休”现象,颇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我们知道,在国画创作中,湿笔作画易趋于柔,干笔作画易趋于刚。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也讲:“湿笔取韵,枯笔取气。然而枯中不是无韵,湿中不是无气,故尤须注意于枯中之韵、湿中之气。知乎此,即能得笔墨之道矣。”李远先生的作品,恰好可以对这一理论作出完美的诠释。

《历山环翠图》这幅作品便是李远先生湿笔作画的代表之作。在这一作品中,他灵活运用“渍水法”“蘸水法”,甚至在局部采用了“铺水法”,笔飞墨舞,酣畅淋漓。用笔轻盈之处,江流与天空水乳交融;用笔深沉之处,山石与树木浑然一体。在李远笔下,山河充满了干净浑厚的灵气,就如同美人一般,有了柔情绰态。然而这又并非一味的柔美——山石、树木外表柔顺,但却内藏筋骨,由此可见李远先生在用湿笔之时的严谨之态。正是这份严谨使得整幅作品“韵”中生“气”,从而气韵十足。此外,该作还有一处细节值得称道,即那叶驶离江岸的小舟。这叶小舟的存在,与风中摇摆的山林遥相呼应,巧妙地促成了整幅作品的動态平衡。它将去往何处?余韵由此而生。

对于枯笔作画,李远先生也颇有心得。品读《泰山飞瀑图》这幅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在画群山时,他很注重藏锋与露锋,绝不多着笔墨,力求写出刚强稳健的山峦雄姿。因而其笔下之山气势壮阔雄伟,摄人心魄。至于山间林木,则改用焦墨枯笔,但又笔笔相搭而生,其刚劲内敛,柔情外泄,既不减山林之纹理,又可平添几分韵味,手法极为老辣。在这幅作品中,有重峦叠嶂、飞瀑如练、草木繁盛的自然景观,也有山间房舍、曲径通幽、小桥流水这样的人文景观。李远先生并没有处处精雕细琢,他更像是画中拄杖过桥、昂首信步的行人,任凭心灵与景物对话,最后借笔墨来表达他眼中的自然意象与心中的人文情怀。

通览李远先生这些年的山水画,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国传统笔墨的尊重与继承,但也不难发现,他已经掌控了笔法与气韵相辅相成的绘画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融写意意象与人文情怀于一体的独特风格。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在获得视觉美感的同时,产生难以言说的心灵共鸣,以至“欲说还休”。

来日方长,笔者由衷希望李远先生能够再攀艺术高峰,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山水佳作。

李远简介:

李远,男,1962年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孔子诗书画研究院副院长。2009年赴韩国参加中韩国际艺术设计大赛;2011年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办画展,作品被北京大学收藏;2013年赴台举办书画展;2014年在李苦禅纪念馆举办个人画展;2015年在天绘阁美术馆举办丹青致远个人画展;2017年1月举办2017迎春个人画展;2011年科研项目获山东省文化艺术学科重点课题。出版专著十余部。

猜你喜欢

气韵笔法用笔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品读
论笔法势的作用
包饺子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气韵生动的传承与发展
论中国书法之气韵
《左传》笔法
智力大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