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而不“弱”是正道,伙伴学研来帮忙

2019-07-30罗康宁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5期
关键词:组员伙伴老师

罗康宁

说到“减负”,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针对“学生”。然而,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学生负担的轻重,很大程度上由教师决定。我们都希望清晨来到办公室,纤尘不染的办公桌上独有鲜花一束,旁逸斜出,仿佛“静待花开”就是老师们熟悉的日常。然而,等待老师的却是堆积如山的各项作业、层出不穷的各种状况、接踵而至的各项检查……那一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大打折扣。那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老师会教出幸福的学生吗?

于是,给老师“减负”的呼声不绝于耳。

给老师减负,如果不仅仅停留在口号式的理念层面,是否有什么具体可行、卓有成效的章法可循?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南校区五年级语文组的老师们在教育实践中作了有益探索。

一、组建核心队伍,让伙伴学研有枝可依

如果把一个班集体看作一个产业,教师无疑是该产业的主导者,对整个产业的运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教育和其他产业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致力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就是说,教师主导之下的教育产业最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旨归。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其个性、能力各不相同,那些能力强的、跑在前头的学生,完全可以成为教师的左膀右臂,胜任教育第三方的责任,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带动着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一起发展,朝着终极方向不断前进。

因此,想要给老师减负,首先要做的就是组建一支班级核心队伍,作为教育的第三方,协同老师共同完成教育目标。

基于上述思考,五年级语文组的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为那些优秀的、有意向协助老师的积极分子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平台,提升其能力的同时,也强化其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为教育第三方的成立做准备。

渐渐地,这批核心队伍开始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并在班集体中建立了良好的威信和群众基础。这时,老师们抓住契机,在班级成立伙伴学研小组,并挑选10名左右的积极分子担任组长。整个班集体很快划分为一个个更小的组织部门,形成了一个链条式的关联关系形态。作为班级核心力量的学研组长,承担起教育第三方的职能,协助老师平衡与促进各个部门的发展。

有了这支队伍的协助,老师减负的计划开始步入正轨。

二、制定规章制度,让伙伴学研有章可循

伙伴学研小组4到6人不等,分组时可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意愿,适当权衡学研组长、组员的个性和特点。小组划分之后必然存在一个磨合期,他们既是竞争也有合作。这期间,老师们一边完善学研制度,一边强化团队协作精神。简单说,就是明确每个组长及组员的权利、义务,以及如何履行。

完善的制度是一个组织顺利运转的前提保证。刚开始,老师们以表格的形式,将学生的行为习惯、作业情况以及课堂表现作了量化,三个维度基本涵盖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例如:行为习惯包括迟到早退、同学相处、课间表现、文明用语等方面;课堂表现包括积极发言、认真聆听、主动探索等方面;作业情况包括课堂练习、家庭作业、考试成绩、作业订正等方面。三个维度的最终表现以积分的形式进行奖惩(加分或扣分),奖惩所对应的分值也事先明确,比如等地“优”加1分,“良”扣两分;发言一次加2分,课堂上被批评一次扣2分等。总之,就是把学校及班级需要学生遵守的各项规则以积分的形式来呈现。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及规则意识还不强,当所有的规则最终以鲜明的积分反馈给他们,无论是帮助学生理解还是督促他们执行,都卓有成效。如果让老师一个人,及时完成40几张量化表的填写、跟进与反馈,那将是一项极为繁琐和沉重的工作。因此,这项工作很自然地交接到学研组长之手。

所有的规则制度都明确并传达给学研组长、组员之后,学生们也就基本达成了共识,开始具体操作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什么异议或阻碍,老师们就及时给予支持。一段时间下来,组员们都养成了主动找自己的学研组长计分的习惯。

光有记录,没有反馈是不够的,很难持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馈也有利于树立典型,建设良好班风,及时发现问题,鞭策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奋起直追。因此,老师们会利用每周的班队课进行总结和反馈。整个过程同样交给学研组长,他们依次将组员的分数呈现在黑板上,让大家在比较中反思。同时对积分较高及较落后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奖励与惩罚。奖惩内容由所有学生匿名写成小便签,老师适当筛选后,交由他们抽签,随机领取奖励或惩罚,并在老师及全体学生的共同见证下贯彻落实。

三、完善实施进程,让伙伴学研永葆活力

任何一项制度都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老师们发现,小组内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一枝独秀,很难实现对学困生的帮扶,无法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共同发展。因此,老师们就设置了“小组平均分”的规则,即,每周反馈个人成绩的同时,也要对各组平均分进行评比,针对平均分高和低的小组实施相应的奖惩制度。果然,不仅是学研组长,连组内成员也自发地承担起帮扶责任来。例如,积极指导学困生订正错题,主动提醒同伴上交作业等。每个小组团结协作,拧成一股绳,何愁增强整个班集体的凝聚力呢?

团结协作的目标达成了,新的问题又产生。老师们发现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无形中被强化了。小组内部的合作旨在提高小组均分,以在激烈的小组竞争中一马当先。于是各种为提高均分采取不正当加分的现象初露端倪。不良竞争不仅使整个伙伴学研计划难以正常运转,反而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背道而驰。老师们纷纷采取措施加以调整,让每个小组的学研组长互换,即学研组长只能统计其他小組成员的分数,以确保公平公正。

随着伙伴学研制度的不断调整与完善,学生们基本适应了此种学研模式。他们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行为习惯上的每一处细节,能力素养上的每一次提升都得到清晰明确的量化。这种“看得见”的成果展示,让学生乐此不疲。学生积极性高了,主体性强了,自然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完善自己。整个学习生活如果都由学生自己的内驱力来推进,学生的能力怎么会不提升,老师的负担怎么能不减轻?

四、内化能力修养,让伙伴学研成为常态

伙伴学研制度实施以来,老师们都明显感受到班级氛围的变化。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有明确的规则意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及每个时间段应该做什么。因为学生们知道,每个个体的行为表现不仅仅代表他本人,他的背后是一个伙伴学研小组,没有人愿意因为自身的不良表现影响自己的团队。

每天清晨,即便老师们没有进班,五年级各个教室都能井然有序,学研组长会自发地轮流组织学生们读书、背书或听写生字词。有听写错误较多的,就及时订正并给学研组长批改;有背书不过关的,自己的学研伙伴会积极督促跟进,以免被学研组长扣分。

基于每个学生、每个小组之间的约束力,老师们把很多常规的教学任务下放给学研组长。除了批改基础性练习、检查背诵、督促订正,还有一些提升类的任务,例如课外阅读的交流和汇报,习作的互批与点评等。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学研组长的组织带领下,总能充分展现各自的优势,以最高水平完成每一项任务,参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和选拔。比如习作的评改,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批,学研组长会组织组员们订正错别字,修改不通顺的句子,调整结构,增减素材,美化语言等。经过这一轮互批,每个学生的习作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提升。然后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与点评。A小组各成员随机挑选B小组各成员的习作进行交流,并作旁批、总评,最终每个学生的习作都进行了二轮修改,老师们再收上来实行三批,打等地,学生根据成绩加分或减分。整个评改过程,学生们参与度高、积极性强。

总之,伙伴学研制度旨在提升学生素养,减轻老师负担,以最优化的结构、最便捷的方式、最民主的氛围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也许在制度实施的起始阶段,学生的行为更多地是来自于积分制的激励,团队竞争的压力。但我们相信,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必定会逐渐内化到学生的综合素养中去,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气质与修养。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新城小学南校区)

猜你喜欢

组员伙伴老师
我的“好伙伴”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伙伴,爸妈叫你吃饭啦
小小组长不好当
老师,节日快乐!
还是不错的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