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2019-07-30王丽丽韩福芹陈春霞曹晶晶
王丽丽 韩福芹 陈春霞 曹晶晶
摘要:本教研室已从2011年开始,将国学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大学教学课堂。通过国学文化的讲授,对大学生精神文化的缺乏给予补给,使大学生知道生活的方向,体味生活的真正意义,不迷茫,建立自信心;并能理解“孝和悌”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明白先学会做人,再去做事的人生哲理;激发大学生学习国学文化知识的热情,从而达到将自然科学知识与精神文化协调统一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化学教学论;精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7-0148-02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1]。因为只有加强国民的文化认同与文明修养才能增强国民之间的凝聚力,达到多民族团结。可见,国民的文化认同是国家安全的文化基础。然而,现在的情况是青年一代,特别是大学生年纪的一代人没有接受过国学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在大学的课程教学中引入国学传统文化教育来提升青年一代人的品格,引导他们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高等师范专业的必修课程中结合国学优秀经典文化可以很好地培养未来的人民教师队伍。而教师又可以正确地引导学生们的三观,达到教育的良性循环。
一、《化学教学论》课程的发展历史
《化学教学论》是化学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作为一门学科,是在近代化学形成之后,随着在学校里设置化学课程和在教学中融合运用教学论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近代化学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叶,经过150年的孕育、发展而形成为系统化的科学。许多著名的化学家如波义耳、罗蒙诺索夫、普利斯特里、舍勒、拉瓦锡、道尔顿等,通过他们的科学研究实践活动和著述为近代化学先进的教学观做出了卓越贡献。随之而来的是教学用书的出版和化学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化学教学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化学教学论》课程的讲授内容
高等学校化学系开设《化学教学论》课程的目的是使本科生掌握化学教学论的基础知识和化学教学的基本技能,培养化学系的大学生从事化学教学工作和进行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本课程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师范性和实践性(简称“三性”)。思想性主要是遵循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从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几方面对大学生加以熏陶。师范性就是为大学生做“人师”和“经师”进行职业定向的培养和教育。徐特立指出,人师就是教行为,即教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实践性是指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实际,结合试教的模拟练习,给大学生以必需的和基本的实践训练。
“三性”中,应当重视以思想性为先导,以师范性为核心和以实践性为根基。以思想性为先导是首先要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因为思想性决定着每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如何让每一位大学生都具有乐观、豁达和积极向上的人生品格,这是我们的教育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化学教学论》的教材中思想教育主要是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态度教育、科学方法论教育和化学史教育。这些书面的教育理论对于补充已严重缺乏精神营养的学生是远远不够的。
三、國学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大学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用我们自己的文化去教育我们的学生,而不是去生搬硬套其他国家的教育模式。一个国家,一个人,如果只是一味地去学习别人,而忽视自己的特点和特长,那只会让我们更加缺乏自信,更难发挥创造力。曾有人这样感慨过“人身难得、真法难求、中国难生”,因为中国有太多宝贵的文化财富(如《论语》、《大学》、《中庸》、《老子》、《孟子》、《庄子》、《易经》、《孝经》等等)。通过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教育唤醒大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什么是孝?《孝经》告诉我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而真正的大孝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懂得了孝的含义,还会有不爱惜自己的学生吗!
在我们中国,9月10日我们都知道是教师节,但这个日子也是国际预防自杀日,据调查,我们国家每年成功自杀的人已达30万,而自杀不成功的有300多万人。《弟子规》告诉我们“悌”就是友爱兄弟,如果我们的学生理解了“悌”的含义,就知道友爱同学、尊敬师长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能够深刻懂得“孝”和“悌”的意义,那就自然会做好忠、信、礼、义、廉、耻。所以我们要珍惜古人流传下来的精神文化,用以强大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的大学生具有内在的精神力量,做自己精神胚胎的主人,从而发挥自己的思想性和创造力,做中国强有力的脊梁。
四、国学优秀传统文化在《化学教学论》课程中的实际应用
我们教研室已在2011级化学师范专业至今的《化学教学论》课程中尝试引入了国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因为一个大学生的培养,关键是其道德品质的培养,只有先懂得做人的道理,才能更好地做事,从而为自己、他人和社会服务。
《弟子规》可以童蒙养正,提升大学生以及每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素养;《孝经》让我深刻体会到做人的根本。《中庸》约4000字,“中”是说做人做事不偏激,中正平和;“庸”是永恒不变的意思。《中庸》讲的是永恒不变的和谐之道。《论语》约16000字,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此书形象生动地教会我们人生永恒的法则。《易经》是孔子最爱读的书,“韦编三绝”是孔子读《易经》的一个写照。《易经》的重要性是这样被评价的“不知易,无以言太医;不知易,不可为将帅;不知易,无以言军事;不知易,无以言教育。”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了解《易经》中的一些内容对于教育事业是非常有意义的。《老子》约5000字,是中国人的智谋奇书,众所周知的《孙子兵法》就是出自《老子》的思想。比如1976年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就是利用《老子》的思想进行科学研究;著名企业家张瑞敏运用《老子》的思想将海尔打造成了世界知名企业。熟读国学文化能让我们打开心灵之门,放大人生格局。
给学生讲述温家宝同志在2003年全国两会上答记者问时引自《大学》中的一段讲话,内容是“生财有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让学生先试着理解总理这段话的含意,再给同学们讲解正确的含义,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博学和个人魅力,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补给自己精神文化的匮乏。可以说我们的大多数人都有自然科学知识,但没有精神文化,希望把国学教育的精髓文化引入课堂,来唤醒学生对本国精神文化的热爱,从而强大自己的内心,增强我们民族国人的创造力和爱国感。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感悟,更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地践行。所以,我将我所感悟的部分,挑选合适的内容引入我的课堂教学中。并希望能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把国学经典教育的一部分内容推广到各门学科、各个学校,这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乃至国家人文环境的改善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徐特立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