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双语特色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7-30陈光斌江澍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7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

陈光斌 江澍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法律人才的匮乏决定了特殊培养路径设立的必要,中南民族大学西部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由此而建。针对少数民族双语法律人才培养的需要,西部实验班以多元培养为模式,以“契合特点”、“打牢基础”、“注重实际”、“多元教学”为方针,在三个年级开展实践性教育培养活动。当前,该培养模式已初显成效,但仍需完善。展望未来,更需从作风、专业、平台出发,打造少数民族双语法律人才的质量。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特色;多元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7-0227-04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在13亿多人口中少数民族占1亿多,其中6000多万使用民族语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愈来愈多,涉少数民族的刑事民事案件逐渐增多,少数民族法律语言翻译也在实践中暴露出许多的问题,使得司法实践中因语言障碍引起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少数民族双语法律人才极度匮乏。民族地区法律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党和国家关心的问题。2012年,在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联合制定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中,特别强调了把培养西部基层法律人才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着力点,即适应西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需要,结合政法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面向西部基层政法机关,培养一批具有奉献精神、较强实践能力,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法律人才。

那么,何谓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呢?有学者指出,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应该是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与卓越的法律人才二者的结合,具有较高法律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具有主动性、开拓性和创造性的法律人才。这一定义反映出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的三个核心标准:地域性、民族性与专业性。“地域性”是指人才来自民族地区或者学成后为民族地区服务,熟悉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和习惯风俗;“专业性”是指人才精通法学专业理论,具备优良的实务操作技能。应该说,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初衷来自于民族地区法律人才培养的匮乏,正如学者所言,西部欠发达地区基层单位法律人才奇缺,而专门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相关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却出路堪忧,就业面临极大的困境,多数学生未回到急需法治人才的家乡,服务基层法制建设。

通过调研发现,在新疆、青海、西藏、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司法机关、立法机关对法律人才的需求量很大,特别是对双语法律人才需求迫切。在“一带一路”的国际背景下,培养熟悉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双语法律人才有利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法治发展,从而保障“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进行。由此看来,在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西部地区,高素质高技能的法律人才的培养是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培养“志在西部地区、服务民族工作、奉献法制建设”的卓越法律人才,中南民族大学于2016年3月通过了开办“西部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的决议,以法学院为依托,面向全校各学院各专业2015级普通本科生招生。2015级实验班由48名学生组成,其中男生18名,女生30名。分別来自壮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布依族、柯尔克孜族、苗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珞巴族、哈尼族、仡佬族、白族、塔塔尔族等15个少数民族以及广西、云南、贵州、新疆、西藏、宁夏、青海、内蒙古、甘肃等9个不同的省份与自治区。2016级实验班由24名学生组成,其中男生11名,女生13名。分别来自藏族、维吾尔族、回族、拉祜族、彝族、满族、哈萨克族等13个少数民族以及广西、云南、贵州、新疆、西藏、宁夏、内蒙古等7个不同的省份与自治区。2017级实验班由30名学生组成,分别来自侗族、水族、普米族、傈僳族、藏族等17个少数民族,其中男生10名,女生20名。

来自学校的支持与学院法学教学科研资源以及入选实验班同学的特质(精通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为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实验班的同学应如何培养?教学目标定位如何设定?日常教学如何组织?学生的专业实务技能如何提高?怎样把学生个性特长与少数民族地区对专业法律人才的需求相结合?怎样开展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教学活动?如何把学习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有机结合?……本文作者透过实验班的教学与培养实践,结合民族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力求对少数民族双语特色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初步研究,以期对实验班日后的教育工作与相关培养模式的完善有所裨益。

二、多元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中南民族大学西部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始终坚持面向民族地区、面向少数民族学生的办班目的,坚持“契合特点”、“打牢基础”、“注重实际”、“多元教学”的办班方针。所谓“契合特点”,即是结合少数民族自身特点、法律职业特点、青年人学习特点打造培养模式;所谓“打牢基础”,即是在培养过程中着力夯实学生的思想政治基础、法律专业基础与社会工作基础;所谓“注重实际”,即是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过模拟法庭、教学基地、法院实习、假期调研等多种实践形式的开展,有针对性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所谓“多元教学”,即是采用理论讲座、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等多种现代教学形式和手段,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其自主学习与能动发展的能力。

(一)培育思想政治素质:塑造实验班教学之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表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当前高校工作中具有极高的、突出的、首要的地位,其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与输送的根本方向。对于民族地区法律人才培养而言,高校教育仍为重要载体,对学生思想与品德的教育甚为关键。

为了夯实实验班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明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健全科学的道德品质理念,实验班开展了以下工作:

1.加大政治思想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比重,让科学理论占据学生思想阵地。在实验班培养计划的拟定中,政治思想课程被置于突出的位置。不仅开设了《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通行类思想政治课程,还结合民族地区政策宣传的实际需要,开设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特色类思想政治课程。同时,还结合新时期国内政治理论的新发展,聘请校内外专家定期为学生解读党和国家最新出台的中央文件,使他们深入领会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同时,实验班在院党委的指导下成立了班委会和基层团支部,明确班团干职责,完善管理机构。

2.加大政治思想教育在实践课程中的分量,让先进理念指引学生思维方式。为了让不同民族地区的学生在思想中始终保持与先进思维理念融合与接轨,实验班专门邀请党政部门的领导前来授课,宣讲最新时事政治精神,解答同学政策疑问,学生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并对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发展规划充满信心,增强了政治与专业学习的动力。

3.加大先进模范宣传在社会课程中的地位,让先进典型引领学生日常行为。先进典型的示范对于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实验班专门安排了以参观、学习先进人物事迹为主题的课外政治学习活动,让学生走近先进,模仿先进,最终成为像先进一样的高素质人才。

(二)加强民族认同:凝结实验班积极向上的班风

如学者所言,民族认同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前者是指成员以身为本民族的一员感到自豪,对于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充满了优越感,行为上努力维护本民族的利益。后者是指成员会对外群体成员表现出一定的排斥性和抗拒性。毫无疑问,民族学院对西部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当以积极的民族认同感的塑造为目的,否则“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培养目标将无从谈起。

为了实验班的学生在进入民族地区工作后,能尽快熟悉并认同不同民族的习俗与文化,尽早形成扎根民族地区、服务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信念,實验班进行了如下尝试:

1.从班级认同做起,增强互信观念。从民族组成上看,实验班可谓是全国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缩影。为增进来自于不同民族地区同学之间的认同感,为工作后更广泛的民族认同感的建立奠定基础,进一步明确统一的中华民族的认同价值,实验班特组织学生专门设计、制作了班徽、班旗、班服等等具有班级特色的标志和标志物,以增强学生的团结与集体荣誉感。同时,这些标志和标志物同时起到活动设置、对外宣传等作用,加强了实验班的成果展示功能。

2.从文化认同抓起,增进互尊理念。文化是民族个体成员相互认知和加强联系的重要纽带。在聚居的区域中,民族成员通过共同的文化维护着共同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迁移他地的民族成员,会通过共同的文化激发相互认同的意识。为增强学生之间文化互赏与互尊的意识,实验班开展了少数民族法治文化调研活动。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到各地的档案馆、图书馆对家乡的民族法律制度、乡规民约、著名的法治人物以及法治事件进行调研。

3.从集体认同出发,增进互通观念。民族交往途径的拓展有利于增进民族认同感,即创造民族间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可以让民族成员以多元的文化视野对待民族差异,在降低本民族认同偏好的同时,增加对外民族交往的愿望,并合理地进行宗教宣传和教育,降低宗教的敏感性。为了鼓励不同民族地区的学生的课下交往,增强团结与统一观念,实验班混合编排学习小组、混合住宿寝室,开展了“我的同学我的班”素质拓展活动。

4.从职业认同着眼,增强法律信仰。与任何职业一样,法律职业的发达需要执业者自发地崇敬与信仰。信仰源自于热爱,落实于行动。对于实验班学生而言,成为卓越的双语特色法律人才的前提是对法律职业由衷地信仰。为了提升学生对法律职业的认同感,实验班特举办了以“我的法律梦”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要求每位学生撰写一篇征文,陈述自己对法律专业的认识,对法学学科的理解,对自己以后的学业发展的规划,并编辑成册,用以鞭策他们不忘初心,笃信前行。

5.从政治认同夯实,提高思想素质。合格的法律人的基本素质中,其中一项就是思想政治素质。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实验班“走出去”、“请进来”,参观武警东湖中队,聘请湖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委领导和法学院党委书记进行讲座。用先进的事迹和人物感染同学们,用先进的理论教育同学们,增强支部在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的统领作用。

(三)实施双语特色人才培养:形成实验班教学亮点

随着法学教育的普及与深入,法律人才已非稀缺人力资源,甚至在有些地方、有些领域还出现了法律人才过剩现象,引起了法律人才就业问题。但就民族地区法治建设而言,法律人才,特别是同时精通汉语与民族地区语言的法律人才仍相对匮乏,亟须加强培养。蒙汉双语法官奇缺,常常不能组成合议庭,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各地法院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有学者认为,由于多数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多地强调的是基础教育,致使一些在民族地区工作的人员不懂民族语言、缺乏语言工具,无法与少数民族群众沟通交流。并且在司法队伍中由于法律职业的特殊性及有关诉讼法律制度的硬性规定,在法官和检察官职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而已。

为了响应国家培养双语法律人才的重要号召,给民族地区实务机关输送合格的双语法律人才,实验班开展了以下工作:

1.广泛开设双语课程,奠定双语特色法律人才理论基础。双语教育的实施宜早不宜迟,要采取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与法律术语教育的结合模式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法律术语课程。为此,实验班课程设计中特意增加了双语类课程的比重,用于训练学生双语交流之听、说、读、写、译的基础,如《少数民族语言概论》、《普通话口语训练》、《社会语言学》等。经过专业课程的培训,不少学生的双语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2.广泛联系司法实务部门,提升双语特色人才实践能力。双语人才的培养并非纸上谈兵,而应学以致用。实验班与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湖北省公安厅等司法实务部门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定期派遣学生前往上述机关参与少数民族类案件语言翻译服务工作,锻炼学生运用双语解决法律问题的实务能力。

3.广泛培训师资力量,增强双语人才教学能力。目前,合格的双语教学人才相对匮乏。基于此,我们已联系本校外语学院、民社学院中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的相关老师,邀请他们加入到法律双语的教学活动中。从反馈看,不少符合语言条件的老师已向我们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与愿望,为双语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增添了力量。

(四)狠抓法律专业教育:夯实实验班教学基础

1.充分利用法学本科教育资源,扎实开展法学通识类学习课程。按照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组织教学,比如: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班教学”、导师导学、结对帮学、及时评学、教学竞赛、经典图书漂流、经典著作导读、调研成果分享等教学活动,确保同学们学得进、跟得上、会得精、懂得多,既从思想上确立成为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的认知,又在培养目标的实现上奠定了基础。

2.充分运用民族法制教学资源,广泛开设民族法制类学习课程。民族法制的教学与研究一直是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重点耕耘的领域,已成为国家民委人文社科研究的重点基地。院内从事民族法教研的老师也积极加入到实验班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开设了《民族法学》、《少数人权利保护》等理论课程,《西部法院实习》、《东部检察院实习》等实践课程,也取得了良好的训练效果。同时,实验班还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基于他们进入司法机关工作的发展志愿,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老师进行了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辅导,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多元培养模式的成效与反思

(一)多元培养模式初步取得的成绩

1.2015级实验班成为一个先进集体。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努力,实验班各项培训步入正轨。2017年在团省委举办的“活力团支部”评选中,2015级西部实验班团支部被中南民族大学推选到团省委表彰,并最终被团省委上报团中央评为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同时,“民族地区双语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中南民族大学西部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为例”作为中南民族大学2017年教学改革优秀案例项目上报教育部;“西部少数民族双语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评中南民族大学校级、湖北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立项。

2.大批同学从德智体美等方面崭露头角。实验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的个人和事迹。有同学在《长江日报》组织的“红军从我家乡过”征文比赛中获奖,近4000字的征文稿在《长江日报》上整版刊登。有同学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南民族大学2016年“李翠莲助学金”、2017年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奖学金。有同学荣获中南民族大学专业学生奖学金、校“学生标兵”、“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学院“十佳先进工作者”等奖项。有同学在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团中央举办的“挑战杯”比赛中获国家二等奖、湖北省一等奖等。

3.优秀的班风学风影响感染着后续的人才培养。“追求卓越,努力上进,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班风,在实验班的培养当中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和践行。西部实验班的同学尽管来自各少数民族地区,在家庭环境、教育水平、生活饮食习惯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到西部班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娱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彰显不同的个性和才艺,在生活上互相关照,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和促进。班委带头,同学努力,实验班团结上进的班风激励着每一个同学。

(二)对多元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思考

1.少数同学专业基础较为薄弱。学生来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同学原所学专业非法学,有些甚至是工科专业,法学专业基础较弱,体现在法制史、逻辑学、英语等学科成绩不够理想。

2.实验班选拔和淘汰机制有待规范。由于实验班的培养目标是多语言、懂法律、高素质的法律人才,所以在选拔的条件上应立足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地区的表现优秀会民族语言的学生,并且要建立“能进能出”的淘汰和竞争机制,激发同学们努力向上、卓越成才的信心。

3.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实验班成立时间短,宣传平台、宣传举措、宣传影响有限,全校同学对实验班的选拔要求不够了解,对入党培养、毕业分配、考研进学方面的优待政策不够了解,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加大对实验班招生选拔条件、培养模式、人才特点等方面的宣传,加强与国家的司法机关、公安机关、法律服务部门的联系与宣传工作,为实验班学生的教学培养、实习以及工作安排提供更好的平台就非常必要。

(三)进一步完善多元培养模式的对策

1.强化作风建设,树立卓越人才意识。通过系列活动加强卓越人才培养意识观念,明确人才标准,激发学习动力,珍惜发展机遇,树立“想成才、愿成才、能成才”的集體荣誉和个人的成就感。继续进行省民宗委、省统战部、校院领导政策宣讲活动;开展卓越人才标准学习、目标认同、经验分享交流、模范人物宣讲活动等工作。

2.进一步规范日常教学活动,打牢法律专业基础。拓宽法律专业视野、锻炼法律技能、培养职业品质。坚持进行小班教学、配强专业课程老师,发挥导师作用,开展多种形式教学,突出民族特色,加强专业辅导,营造浓厚学术氛围,为同学们成为一个合格的法律人奠定基础。

3.有效利用教学实习基地和实践平台拓展同学们的视野,锻炼法律事务能力和法律技能。充分利用寒暑假社会调研的机会,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三下乡”暑期实践、专业实习、志愿服务、法律咨询等渠道锻炼法律实务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拟在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联系更多的实践教学基地。

参考文献:

[1]杨莉萍.论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以中央民族大学“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03):87-92.

[2]王允武.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与法学教育协同推进——以改进民汉双语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为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37(01):98-104.

[3]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2,(01):102-107.

[4]宋丽弘.民族高校培养双语法律人才的目标定位——以内蒙古为例[J].理论与现代化,2012,(06):75-78.

[5]白迎春.少数民族高等院校培养双语法律人才的教学方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23):230-231.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论少数民族环境权保护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医用于治疗痢疾的黔产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道: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