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而行的“半生缘”
2019-07-30杨建华
杨建华
早在1982年秋天,我还是个毛头小伙子,在大庆油田采油厂当采油工。闲暇之余,约上玩伴们,来到刚刚建成对外开放的市青少年宫游玩,楼上楼下的各类特长班挤满了学员,有书法、美术、舞蹈、体操、武术、乒乓球、声乐、器乐、航模、无线电等各种专业;在哈哈镜前围满了老老少少,大家争相在镜前看着镜中扭曲的自己,樂得直不起腰。那时的我,莫名地喜爱上了这个充满魅力的地方。一个梦想油然而生:我若能在这里工作该有多好啊。
1995年4月5日,我离开油田基层采油队,带着厂矿领导和同事们的期望和祝福,信心满满地走入大庆市青少年宫,光荣地成为了这里的一员,担负起书记、主任的双重责任,开始了我与青少年宫相伴而行的“半生缘”。
那时,我32岁。从国企油田的基层采油队,来到市政系统的青少年宫,可以说是我人生中经历的一次非同寻常的跨界。对我来说,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考验。
随着大庆市发展的总体布局不断推进,东西城区建设日趋完善,居民区随之迁移。中部区域为新增油田产能开发释放空间,出现了两头热中间冷的局面,使地处中部的青少年宫由优势变劣势,陷入发展困境。场馆设施年久失修,教学活动举步维艰。为了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大庆团市委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异地重建青少年宫的请求,很快得到批准。2005年1月,我和团市委的一位副书记,启程前往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深圳6地市9个青少年宫(中心)进行考察,得到了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为我们新建青少年宫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
有幸参与大庆新青少年宫建设,我亲眼见证了她的成长过程。2004年11月4日,大庆市决定异地新建青少年宫。2005年4月,组建大庆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工程建设指挥部,我作为使用单位代表,参与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从图纸设计到审图出图,从一片荒地到楼房主体拔地而起,从设备安装到入住新家,从工程建设参与者到新宫运行管理者,在我的人生阅历中,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记忆。工程建设自2005年6月22日破土动工,到2007年9月7日开业典礼,历时两年多,铸就了我与新宫不解的情缘。
2007年9月7日,异地新建的青少年宫举行了隆重的开业典礼,一坐标志性建筑拉开了神秘的面纱,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市民眼前。依湖而建的6个建筑单体,呈花瓣式造型排列,银灰色的铝单板与淡绿色的玻璃幕墙和网架结构,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市民关注的目光。因其具有科技馆、青少年宫的功能,于是她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大庆市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
回忆老宫的辉煌历史,老一辈革命前辈刘兰涛、康施恩、王光美,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锦涛等领导同志,都曾来青少年宫视察。这里也曾成功举办全国青少年宫工作会议和国际石油会议,向世界展示了我们大庆市青少年宫的精神风貌。
如今异地新建的青少年宫,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期间,我们一同经历了一分为二的变动。2016年3月,大庆市委常委会决定,撤销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分别成立青少年宫、科学技术馆,我和青少年宫一起回归团市委。
(作者为黑龙江省大庆市青少年宫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