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哈尔滨青年宫的成长足迹
2019-07-30曾永祥
曾永祥
1958年春,共青团哈尔滨市委第七届全委(扩大)会议决定,在全市发动团员青年通过义务劳动、献工、集资方式,修建一座青年宫。
1959年3月,我从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时为101厂)团委调到团市委文体部,参加青年宫的筹建工作,开启了我与青年宫的不解情缘。我和负责筹建的全体同志们在全市人民特别是广大团员青年集资献工的热情鼓舞下,忘我工作,每天工作都在12到15个小时。
全市各行各业也都组织开展了“高产日”“突击周”“挖宝旬”“巧干月”“义务劳动”“废品回收”“拉脚运输”等50多种形式,为青年宫集资,其情其景十分感人,也形成了不计报酬,任劳任怨,争做贡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据统计,当时参加各类献工劳动的达86万人次(1959年哈市人口约190万),集资210多万元(刚参加工作学徒工工资每月18元)。因此,哈尔滨青年宫不仅是团员青年的,也是全市人民的。
1961年五四青年节,在全市团员青年的热切企盼中,哈尔滨青年宫落成开幕!这是当时全国仅有的四个青年宫之一,开拓进取战胜困难,闯出了一条共青团建设文化活动阵地的路子。
青年宫建设成后,我作为管理组长,有幸成为第一批管理者。我们凭着一股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迎着困难上,提出“以事业养活动”的口号,开店办厂渡过经济难关。服务青年边干边学,免费举办《青工一日》等大联欢活动,让团员青年们参观青年宫,了解青年宫。在开办有偿舞会、放映电影之外,注重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活动。组织青年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联席会,魏淑芹等每周都到青年宫来学习、交流。这些同志都成长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学理论标兵,成为党的领导干部。举办的《哈尔滨市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展览》引起轰动,在共青团全国代表大会期间赴京展出。《雷锋事迹展览》等10多个大型展览,反响十分强烈。
此时我又被调到宣传组主抓自办展览的编辑制作和管理。为了节约制作成本,我学会了摄影、翻拍、照片洗印、装裱,并被吸收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在文化艺术活动方面,在剧场举办了“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现在已成为国家级音乐盛会。
1972年,我被抽调回来任宣传科科长。当时的口号是把青年宫办成学习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办学习班是个好办法”,30-50人的小班,千人的大讲座,半年制、一年制培训。对学员不收费,老师没有讲课费。令人兴奋的是班班满员,场场暴满。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年宫围绕共青團培养接班人的根本宗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涌现出一批杰出人才。1984年,我和李焕钧受团中央宣传部邀请和上海青年宫一起,起草第一个《全国青少年宫管理工作条例(试行)》。这是团中央对我们这个时期工作的肯定。文件在大庆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青少年宫工作会议上审议通过,由团中央颁布。
青年宫的工作锤炼了我,先后荣获“全国优秀青年宫工作者”、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突出贡献奖等荣誉。我曾放弃了人生中难得的几次升迁机遇,无怨无悔地坚守阵地38年。青少年社会教育事业、群众文化工作成为我的全部追求和终身职业。
(作者为黑龙江省哈尔滨青年宫原副主任)